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李瑞山)
【时间:2008/10/6 】 【来源:无 】 【作者: 李瑞山】 【已经浏览14907 次】

【作者】 李瑞山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号】 7040198290 
【出版日期】 2006 年8月        【定价】 ¥38.50 

    本站按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什么学科的教材呢?本书内容简介说:“本书适合用做普通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及中文专业、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材”,按照这个意思,应该也是一种“大学语文”教材,不过和真正的“大学语文”教材终究还不太像,据说这本教材目前在南开大学主要也就用于培训大学语文教师,这倒是比较适当的。不过站长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提示人们什么是母语教育,这本是语文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是一直来人们往往更注重语文的“文”,也就是文学,大学语文教材更是如此,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编写成文学教材,所以,站长认为,凡是要想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人,首先都应该好好看一看这本书,也就是这个理由,本站将它列为“国内较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

    又注:本站根据该书目录检索网络资源,链接于下,本意是自己做课题收集资源,也可供大学语文同行研究参考,但是该书在每篇之下都有编者精彩的“编读札记”和“思考与讨论”,这是网上检索不到的,要想读到,还须购买原书。

 

前 言
 
  本书的基本内容,是一百多篇有关中国语文现象和语文问题的精彩表述论议文字的汇集。这也是本书选材和编撰体例的一个特点。
 
  从晚清、“五四”算起,我们的现代汉语已历百年。在这个进程中,众多文化知识界人士就语文问题发表过很多论述文字。而近二十年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方面,语文的现实发展丰富多彩,生动异常;另一方面,重启百家争鸣,平等讨论风气渐开,有关母语及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引发了诸多议论,关于语文的新见、异见不断浮出水面,使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语文的社会性讨论提升至一个更切实、深刻的层面。随着开放、多元的思想文化态势的形成,这类文字出现了爆发
性的增长,而且在文体形态上,呈现更加多样的趋势,不仅有评论性的还有描写性的,甚至如果我们放宽视界,还有新诗一体。
 
  语言学专业研究“圈内”和更多是“圈外”的知识者,对与国人切身相关的语文问题,有哪些观感和见解?编撰者多年留意之下,收获不俗。从各类文集、专书、媒体中搜辑并集中阅读这些文字后,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条汉语文从文言向白话转变的命运多艰的轨迹,看到众多知识者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需的“国语”,为古老的汉语文为普通民众所掌握,为使祖国语文适应空前的社会变革,为我们的母语焕发青春异彩、健康发展,做出的种种努力、探索和思考。语文不同于其他学问,所有读书人都可能在语文方面深造有得。近百年来,除了我们的语言学专家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方法和我国语文学传统,对汉语文做了深入的、成就卓著的研究(当然他们也有不少较近于通俗性、普及性的写作,前辈语言学家如叶圣陶、王力、吕叔湘、陈原等,就同时是善写俗而能雅之文的高手),还有更多的语文批评文字是语言学家以外的作者撰写的。这些人,均是对语文问题感兴趣、有心得、善表达的文化知识界人士,其中有语文学者、翻译家、作家、书评家、编辑家、媒体人士、人文学者乃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等。不论是语言学研究的专业学者,还是“非专业”人士,他们撰写的这类文字,又不同于语言学专家作为学术研究而发表的语学理性论著。学者之论是否一定不苟言笑、危坐正谈?实在说,语言学家谓语文的学术文章,多数如此,也理应如此,无可非议。与传统语文学术不同,现代语言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近于自然科学,深奥而不免枯燥的理论探讨自是必须。近来唱得很响的“学术规范”之议,更要求论文写得要“像”论文。普通读者对此类学术文章,往往望而却步,无从领教。而我们所瞩目的这类有关语文的议论言说,比起正规的学术论文,比起专业的学问,似乎稍欠谨饬,不那么中规中矩。这类文章,不以专业性取胜,但不是没有学术内涵,不是只“看热闹”的“外行”话,也颇看出些“门道”,甚至可称真知灼见。其优长之处则是,写的时候,就放低身段,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素质的普通读者,文字风格活泼、平易、开放、有趣,有亲切感,有亲和力;不是清汤挂面式的,不是高头讲章式,不是四平八稳的;又不乏精彩之见、深到之谈,屡屡惊喜世人。这样一些语文批评文本,集合起来,庶几构成不同于语言学专业研究的别一种语文描写-阐释体系。它们作为重要的语文学术资源和语文教育资源,却少人关注,更很少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本书则于此下了一番工夫,致力于发掘、解读、重组、激活这一资源。也可以说,没有百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语文讨论和语文批评,就没有本书编写的基础。
 
  本书就是基于上述认知,在广泛搜辑的基础上,按现实感强、理念新颖、叙述生动、论议深刻、体裁多样、文笔清通等标准,选文136篇,编排组合为3编18个单元,使全书呈现出有一定内在系统性的新的序列。所辑选的文字,论其文体,涉及多个种类。如随笔、杂感、小品、札记,演说、讲稿、谈话,纵笔而谈,娓娓道来,事象丰富,语气活泼,不无幽默(其中有一种“准词典”式的文体,以一个个语词做题目,类似词典中的词条释文,实际上也是随笔写法,趣味十足);如书评、专论、杂论等评论,比起杂感随笔来,较为谨饬,但仍不那么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也不乏意趣;如记叙,围绕语文现象而记事写人,皆是亲身经历,描写深微,引人唏嘘感叹。另如新诗,本来诗之为体,要在意象、情思,岂可论文?但诗人对母语的殷切关注,对语文独特的敏感,发而为诗,别具意涵,令人感动和憬悟;本书收入新诗,也许出人意料,但它确为全书平添韵味。语文批评的开放性,正需此等诗性文本为之“张目”。
 
  上述关注与努力,自然和语文学习、语文教育相关。故本书的题目,也可稍作解释和阐发。
 
  “语文”一语,多年来争议不休,这里不及细论。简要地说,本书所谓语文,还是依其原初意义:言出于口,谓之“语”,字书于纸,谓之“文”,兼指口头语和书面语。或认为语文即是语言文化,嫌其宽泛无边,大而难融。以人文代替语文,也近于越俎代庖,人文并不能包办一切。又有意见认为语文即是语言文学,视文学为至上,执于一端,陈义过高,实际上排除了文学以外更多样更日常的语文形态。而将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则忽略了语文的“组织”成话、成文即文字集合谓之文的性质。视语文为语言文章,庶几近之,但对语文的多样性、普泛性仍有认识不足之处。“语文”自有其特定的描写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又有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无须完全借重他者。本书所选各篇文字,虽侧重有所不同,但从中尽可以看出“语文”的自足性。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可能导致语文脱离人的心智情感的误区;不恰当地解释语文的综合性、跨学科,则可能导致语文被抽空,丧失其独特性。二是,只重视学校语文,会将教科书当成语文的全部,而忽略其余;语文与语言,时或等同,但语文不等同于语言学,而重在言于人口、笔之于文的“活语言”。总之,人是语文的根本,语文的本质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是产生于、渗透于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心智思维活动。语文要关注人、以人为本,要适应或促进人的生命活力。语文的学习和教育不能脱离人的听说读写去做孤立的研究。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是每时每刻涌现的、无穷无尽的,其形态也是多种样貌的,日生月长,涌动不息。相应的,语文教育也应该是个开放的结构,时时容纳、引入社会生活不断呈现的新的语文现象。这也利于语文教育特别是高等语文教育内涵的革新与丰富。
 
  所谓“素养”,其要义在平素和养成;指经过平素较长时间有意识地教化、熏陶,渐渐形成的修养、达到的境界。这里强调的是“渐悟”的过程和经历。语文素养的提升,应如春风化雨,春雨润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以时日,渐入佳境。大学中的语文学习,不强调纯知识的传授和记诵,不强调多做题、苦训练,有的内容,只要求懂得、知晓、熟悉,不要求人人都会,所谓“猪跑学”是也。本书当然涉及必要的语言学知识,但够不上专门的语言学教程,也不作那样的追求。如果学习者对书中谈到的哪个问题感兴趣,欲作进一步的专业探求,那自然应该寻找专业教师的指导,寻找专门的语言学论著去深究。语文素养建基于一定的语文知识之上,但不为其所限,其内涵很是丰富。如:开放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语文观念,善于把握和体认丰富多样的语文现象,用多元文化的视点去观察语文生活,丰富的语文经验的获得,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懂得尊重他人的语文权利,领悟母语之美、汉语之美,融于个体生命、成为内在修为和个性特征的语文能力,等等。它是经过教化或修炼,人人皆可获
得的人的基本修养。母语学习是终生的事业,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前提条件和助力,素养的提高,也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
 
  再说“高级”。此非“高等”之谓,乃“高阶”之谓,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可免的更加重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更重视观念和识见。学习者登高望远,开拓视野,博识多闻,正面的,“反面”的,兼听兼视,自我判断,自有定见,得以跻身于更高的修养层级之上。大学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是致力于高等学校学生母语素养的提升与深化,使其具备“高级常识”,具备识见,具备判断能力。
 
  至于“读本”之谓,则指可读性,甚至“悦读”性:不但可读,而且启人心智,予人愉悦。本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它既可以上课而读,也适合“不课”而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本”,而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导引,是讨论的材料,可以教而读,也可以不教而读,不讲而读;重在自读,即自主性、趣味性、吸纳性的学习。自读而有思,讨论而有得,是大学“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主要学习途径。应该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而不是越来越讨厌、害怕语文。应该在引导读者赏析、品味、感悟、思考中,寻到语文的原生态、真精神,形成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说到可读性,当然是以所选文章的可读、耐读为基础的。为达此目的,本书选文颇费周章,所读者十数倍于所选者,比较权衡,旬月踌躇,数易其稿,虽因篇幅所限而有遗珠之憾,但就现稿而言,仍自信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佳作精选。
 
  本书的拟想读者,首先是在读的大学生——除中文专业学生可作参考外,尤以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为理想目标人群。同时,本书也面向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学各级语文教员:既是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语文资讯,也是继续研修、自我提升的适合读物。至于普通读者,凡关心、热爱祖国语文者,也完全值得一读,自会有所收获。
 
  本书如果用于教学,其目标是:着眼于学习者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经由对各单元的研习,激活修课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积累,唤醒他们对高等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志趣和责任感,引导其积极关心乃至参与当下关涉语文的现实文化议题的讨论,树立开放的语文观,广泛汲取现代语文的营养,进一步培养热爱、珍视母语的情感和理念,丰富、深化对汉语文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提升对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各类语文文本的兴趣、敏感和欣赏水准,善于正面应对和有深度地探讨新的语文现象,为终身语文学习打下宽广、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编写理念则是: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趋势,紧密围绕提升学习者母语高阶素养这个核心,来调整、深化和拓展语文教育、语文学习的内容架构和方法。高等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开发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像高等院校其他课程一样,语文高等教育同样面临急迫的改革需求。语文的知识性的内容在不断改变,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旧的知识处在急剧更新之中。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将快速发生和累积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知识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使当代大学生接触最鲜活的语文信息。而电子信息、互联网、搜索引擎等技术和工具的超速发展,使获取语文信息的途径多样、便捷,海量而芜杂,未来的变迁我们甚至无法预测。如何选取、别择、过滤信息,变得比如何获取与记忆信息更加重要。面对市场化、商品化、即时性、消费性的文化生态,经典失位,影视、网络、娱乐、广告等大众文化盛行的氛围,语文的教和学,更加普遍、易行,也更加窄化和难于深入,也就更可能、更需要讨论和批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课程内容、专业要求、考评指标都须重新定义。在新形态的母语面前,教师将不再是懂得所有的专家,学生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语文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在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完全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将束缚师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更新精神。大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将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调整语文观念,如何解读新的语文知识,如何观察新的语文现象,如何评价自我的语文认知,如何结合专业修炼自己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尚未建立起严整、系统的内容体系或学科体系。在探寻语文教育的规范性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其发展应变性。课程设置和内容更新,应当进一步放宽视阈,增强多元性和当下性,引入新理念、新成果,容纳更具冲击力和引发多方面思考的材料,形成更具开放性的结构和思维空间,总之,要给予现实语文生活的演变、新的学术动向和新的语文批评文本以更多的关注。我们的教材也应摆脱传统编写模式的自我设限,为语文的高级学习、高等教育提供新思路、新类型。有鉴于以上认知,本书所选的文章,其论点、提法、叙述,不尽一致,甚至相互间是矛盾的,但只要言之成理,不妨自说自话,这才可称为“众议”。众声喧哗,本来就该是语文生活的常态。多向度的思考,恰好形成潜在的均给予对话和论辩,对于学习者获取多样的信息和思考方式,不但无害,而且有益。本书对每篇选文以“编读札记”的形式做了评介解读,后列“思考与讨论”题目若干,每个单元还有“问题导引”、“各篇提要”“关键词语”、“要点提炼”、“争议聚焦”、“拓展阅读指引”等项目。这些项目,形式不一,角度各异,目的都在引发学习者阅读、思考、讨论、争辩、自修的兴致;特别是“拓展阅读指引”,凡因篇幅等原因无法选入全文的篇章,均列于其中;它所提示的线索,对喜欢探究、钻研的读者,会很有帮助,不可错过。各“编”和“单元”的安排,注意以问题引带材料,呈开放式、可扩充的架构;解读时,用分析性、联系式的思考札记代替独断式的结论,重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在由阅读本书引发的教学活动中思索、诘问,甚至怀疑。我们的语文学习,不重“一锤定音”,而重“小叩大鸣”。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相当重要。不能把学习者当做容器,用大量模式化的知识去填充,而是要像火种一样点燃学习者心中的语文火焰,使其语文生命获得充分燃烧。语文学习最忌丧失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完全成了所谓真理、结论、模式、教科书以及考试、答案、练习的奴隶,它最重视的,是探索、研究和发现。爱因斯坦说:我们都以为知识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有比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推而广之,这种想象,包含着我们与生俱来的语文上的想象力、创造力、探求欲、生命冲动、自主性、激情、草命精神、主观能动性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为达到这些目的,不但本书尽力做到提供适于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也需要使用者的共同参与,因而对本书的各种建议和批评,是编撰者最想听到的。
 
  因时间关系,没来得及事先向所有选入文章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申请授权;且颇有一些长文巨制,或一部书的某一章节,十分精彩,受篇幅限制,无法全部采用,不得已做了一些压缩或删略,但尽量保持文意、气韵贯通,并标注说明,介绍全文原刊情况,以便读者覆按和追踪学习。凡此种种,均请有关人士原谅,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和谢忱本书的编撰,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徐挥社长的支持和策划编辑迟宝东博士的有力帮助,总社责任编辑孙璐女士细心审读,纠正不少错讹;语言学家曾晓渝教授审读全稿,新诗学家罗振亚教授审读诗歌部分,均给予很有益的指教;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教授审读了本书稿,表示肯定,秘书长乔以钢教授和其他多位评审专家推荐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仍然存在不足,恳请各位专家、读者,继续给予指正。
 
编撰者
2006年6月
 

 [目录]

    
上编 觉悟与省思:深度转换的语文观念

      单元一 语言的自觉
          1-1 语言概说(陈嘉映)  
          1-2 语言(徐友渔)  
          1-3 20世纪哲学的新语言观(江怡)
          1-4 语言工具论驳议(申小龙)   
          1-5 重新认识语言的本质(周兆祥)
          1-6 语言世界(金克木)  
          1-7 语言的气味与一个人的走向(苏炜)

      单元二 在母语中生存
          2-1 什么是“母语”(陈原)
          2-2 母语(陈洪金)  
          2-3 母语(梁小斌)  
          2-4 汉语(蔡桓平)  
          2-5 母语之根(康正果) 
          2-6 语言的故乡(鲍尔吉·原野)  
          2-7 在母语中生存(彭程)

      单元三 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
          3-1 语言中的传统(郜元宝)  
          3-2 汉语(赵野)  
          3-3 中国语文概论(韦政通)
          3-4 文言与文化(汪荣祖)
          3-5 善待语言(郭小聪)  
          3-6 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陆谷孙)

      单元四 反思我们的语文生活
          4-1 语言(北岛)  
          4-2 语言魔方(斯妤)  
          4-3 语言的缺陷(贺昌群)
          4-4 语言的尴尬(师江)  
          4-5 我们的语言生活(南帆)
          4-6 我们的母语能否表达我们(余世存)  
          4-7 说汉语(苏福忠)  
          4-8 创造优质的汉语(韩少功)  
          4-9 法言法语的意义(贺卫方)
          4-10 “极少数”的迷思(梁文道)  
          4-11 汉语的开放(薛涌)  
          4-12 不要太用力(刀尔登)

      单元五 汉语与当代文学写作
          5-1 《马桥词典》后记(韩少功)  
          5-2 文学语言漫谈(汪曾祺)  
          5-3 美丽的汉语(王安忆)  
          5-4 汉语写作与当代文学(王蒙)

      单元六 华文走进21世纪
          6-1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6-2 中国语言概况  
          6-3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  
          6-4 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李宇明)

中编 一元与万象:五光十色的语文景观

      单元七 语文之中见人文
          7-1 谈语文修养(刘叶秋)  
          7-2 笑话里的语言学(吕叔湘)  
          7-3 说“咄咄”(张隆溪)
          7-4 中庸还是乡愿?——中国的成语(奚密)
          7-5 中华言语见人文(陈耀南)  
          7-6 三竿两竿(废名)

      单元八 汉字文化及其复兴
          8-1 中国文明的一件成功(许国璋)  
          8-2 汉字改革(巴金)  
          8-3 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王蒙)  
          8-4 汉字如魔方(葛兆光)  
          8-5 一国何妨两字(程映虹)  
          8-6 汉字是无辜的(周质平)  
          8-7 文字原是一张皮(刘宗迪)  
          8-8 字的研究(赵野)

      单元九 在语词的密林里
          9-1 在语词的密林里(尘元)  
          9-2 重返语词的密林(陈原)   
          9-3 语词,不止是语词(孙歌)  
          9-4 词语(王家新)  
          9-5 语言是我们的居所(南方朔)  
          9-6 逸言殊语(周振鹤)  
          9-7 和制汉语(李长声)  
          9-8 新词与方言:“哇”声一片又何妨(雷颐)  
          9-9 群众创造“粉丝”(周振鹤)  
          9-10 谁在自铸新词(周泽雄)
          9-11 语言乱弹五则(土豆)  
          9-12 糙词(沈宏非)  
          9-13 白痴造句(沈宏非)  
          9-14 你会用“德比”吗(毛尖)

      单元十 一文多语怎样共处
          10-1 是保护方言的时候了(郑也夫)  
          10-2 把方言进行到底(毛尖)  
          10-3 家庭里的文化战争(刘洪波)  
          10-4 别让方言挟文化随风而逝(周振鹤)  
          10-5 提倡雅言尊重方言(周振鹤)  
          10-6 保卫汉语,先保卫方言(李雾)  
          10-7 趣说方言(苗得雨)  
          10-8 妥协的语言(余华)  
          10-9 方言、国语、文学(李欧梵)  
          10-10 两岸三地一中文(陈冠中)  
          10-11 在语言的夹缝中(孙康宜)  
          10-12 我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阿来)  
          10-13 我的另一个舌头(王蒙)

      单元十一 汉英之间的纠葛
          11-1 汉英之间(欧阳江河)  
          11-2 “英语族”的悲哀(阮炜)  
          11-3 治治英语崇拜流行病(陈小川)  
          11-4 汉语能否有“GRE”考试(张苏)  
          11-5 中国人还是先学好中文(资中筠)

      单元十二 “新语文”和汉语新生活
          12-1 新语文(毛尖)  
          12-2 网络文化中的造词运动(侯虹斌)  
          12-3 且自由他(陈四益)  
          12-4 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黄集伟)  
          12-5 指尖上的汉语(郜元宝)  
          12-6 讲话和写字都挺烦恼论(黄永玉)  
          12-7 合辙押韵(鲍尔吉·原野)  
          12-8 生命标语(毛尖)  
          12-9 语言要生动(小于)  
          12-10 晕(辛加坡)

下编 修炼与表现:融于生命的语文力量

      单元十三 积极弘扬“猪跑学”
          13-1 积极弘扬“猪跑学”(吴小如)  
          13-2 如面谈(朱自清)  
          13-3 单名以及有关写信的用语(吕叔湘)
          13-4 披“书”三叹(吴小如)  
          13-5 感恩知己廿年前(钟叔河)  
          13-6 “对对子”意义(陈寅恪)  
          13-7 说白话文对联(唐振常)  
          13-8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陈仓)

      单元十四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14-1 不要谋杀中文(黄维樑)
          14-2 散文的恶性欧化(思果)  
          14-3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余光中)  
          14-4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  
          14-5 说“之所以”(叶圣陶)
          14-6 语文杂记(吕叔湘)
          14-7 挑刺(邵燕祥)  
          14-8 救救中文(周振鹤)

      单元十五 翻译家的母语修炼
          15-1 我的师承(王小波)  
          15-2 教会哲学说汉语(邓晓芒)  
          15-3 译文的语句节奏(冯世则)  
          15-4 译边草(周克希)  
          15-5 推荐《名师评译丛书》(傅杰)

      单元十六 给自己的笔进补
          16-1 用一生来学习阅读(艾晓明)  
          16-2 不上书架的书(冯象)  
          16-3 小俗堂选美谱(戈革)  
          16-4 给自己的笔进补(董桥)

      单元十七 给普通话写作点穴
          17-1 作文难(陆谷孙)  
          17-2 给普通话写作点穴(李方)  
          17-3 思想与写作(梁治平)
          17-4 谈文章(止庵)  
          17-5 清楚的文章(张五常)  
          17-6 直话直说的写作(薛涌)  
          17-7 中西文章结构上的差异(祁寿华)

      单元十八 谐和自然的语文书写
          18-1 标点符号有学问(思果)   
          18-2 关于标点符号(止庵)
          18-3 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舒芜)  
          18-4 关于标点和体例(冯世则)
          18-5 数码字(谷林)  
          18-6 爱护文字的谐和自然(罗新璋) 
          18-7 字之类(止庵)  
          18-8 习惯“1990年代”(王理行)


    本站链接: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的书评:语文,不止是语文 (06-10)

    [书评] 融于个体生命的母语之美——《语文素养高级读本》读后 (06-12)

    [书评] 语文的纯粹与丰富——评李瑞山编撰《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07-1)  

    [书评] 母语:不灭的乡愁——《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07-2)

    李瑞山教授编著《语文素养高级读本》入选“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07-7)

    语文教育的新途径,素养提高的好范本——读李瑞山教授《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有感

    “母语高等教育”之我见——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总结 (08-7)

 

    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 (李瑞山07-1)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李瑞山07-6)  

    经典汉语何以存在? (李瑞山07-6)

 

    站外链接:

    李瑞山:大学语文应成为“母语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53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