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课文

苗得雨:趣说方言
【时间:2007/10/12 】 【来源:《当代小说(上半月)》2007年第1期 】 【作者: 苗得雨】 【已经浏览5972 次】

方言即土语,一方之流行语。多少年人们不提倡方言,但料想不到,方言在各个地方竟都坚持得很顽强,如京话,如沪语,如广东语,人们到那些地方,如果不懂,不明白,简直像出国不懂外语,那感觉不次于文盲,那处境不次于二等公民。而且,我进一步发现,各地的一些方言,还在不断地充实着全国通用语,使我们的语言不断得到丰富,得到增新。在我们的通用语中,你若稍一注意,就会发现,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是各地的方言。比如今天连翻译过来外国人都会说的“棒极了”,不知本来是哪个地区的方言,我们的通用语里原来少见,它的使用率已经超过了“好极了”、“妙极了”,成了后来者居上。是因为它更形象吧?再如同样意思的东北的“唠嗑”、山东的“拉呱”、北京的“侃大山”,现在均已全国通用。发展到青年人那里是“吹牛”,“吹牛”有点像我们老家的“刨没根”。“拉呱拉呱,一拉就俩”,“吹牛”也是越吹越能吹,“刨没根”越刨越没根。人们之间有些过嘴瘾的话,都不免有些嘘唬、涨饱,这两个词也是土语,即有些艺术夸张,唠嗑、拉呱、侃大山本也就是民间生活中的艺术。有“侃爷”,是衍生词,但“调侃”是文雅词。而今通用“大腕”、“大款”,不知还有个“大拿”,是手中拿着大权,通用起来不次于前两个。近年,东北的“忽悠”,又让赵本山一伙忽悠进来了,它在“糊弄人”、“耍人”、“耍猴”之行列中又增加一个新鲜,都含“欺骗”意,都比“欺骗”形象。

我还研究过,有些土语,是本来的明白语,使用中说土了。如我们老家的“昴桃布子”、“参懒布子”是“蒙头布子”、“擦脸布子”,把语音说变了;“新媳妇顶着昴桃红”,是指顶着“蒙头红”——红头巾。若是“擦脸布子”真叫“灿烂布子”,那还很文雅,擦脸毛巾有各种颜色,那确是灿烂。我老家有不少土语,细品很文雅。如双胞胎叫“双生”、“对生”,尤这“双生”,既准确,又好听。词语多平仄结构,“双生”念“双胜”,就不再是两平。还有称懒人为“懒犍”,“犍”是阉过的公牛,阉割了的公牛力气大,能出大力,形容人“老黄牛”,是指这种牛,但它懒起来了不得,这一称呼比“懒汉”更形象。若说是“懒奸”,那是又懒又奸滑,也好。临朐、益都的“张”、“娘”,已知是“这样”、“那样”的简说,“乜”已全国通用,《五言日用杂字》上的“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好歹混混吧,那有乜些钱……”“乜”不是“那”而接近“这”,又似比“那”、“这”更贴切。还有老家的“邻神家”是“邻舍家”,“澄沫子”是“豆沫子”(小豆腐),“扎古”是“扎裹”,“洼屈”是“委屈”,“这孩子一直很洼屈得慌”是“一直很委屈得慌”。

还有些词,写出来,实际上也很文雅。如“这妮子扬风炸沫的”,“扬风炸沫”不土;“这孩子难受得火烧锯拉的”,“火烧锯拉”不土;“可饿透漏了包”,“透漏”是“脱落”,说胃是个包,饿得脱落——胃粘膜脱落,不很上讲吗?有些词我搞不清怎么写好,如“这些东西不阔堆”,意思是不宽绰。“你也用得太裹违了”,指浪费、过头,是否文言的“过为”?还有“这妮子,好下舌”,指嘴不严,好传话,“嚼舌头”、“嚼舌根子”已通用,“下舌”有点类似“告黑状”、“打小报告”,是那不老实的舌头在做人的文章,若是通用起来,不比“告黑状”、“打小报告”差。还有“三回打阳沟”,一直不知来自什么讲究,即事不过三,过三惩罚,惩罚法“打阳沟”,怎么打?农村大门旁边有个洞,院中的水从此流出去,叫“阳沟”,也是狗道,是否让受惩罚的人从阳沟里钻过去?还有将“鬓角”说为“耳门子”,说“基石”为“尖脚”;说“蒙蒙亮”为“雾露明”、“拢头明”;说“月亮地”为“月明地”;说“霹雳”为“刮拉”;说“向日葵”为“转右葵”;由“哑巴”扩展到“潮巴”、“瘸巴”;疯子却叫“疯汉”、“癫汉”;“羔子”有“贼羔子”、“狼羔子”、“王八羔子”、“鳖羔子”,龟无羔子叫“龟孙”;“漆黑”通用,还有“糊黑”;长得甜甜的叫“喜相子”;“这孩子很听说”和“很听话”同义;“小白鸡,上磨台,哪天盼到媳妇来,吃顿愉阔饭,穿双可脚鞋。”“可脚鞋”已通用,“愉阔饭”不单指可口,还有饱暖、舒适意,若通用了是对语言的丰富。名词多加一字成形容词,如“大长长”、“大宽宽”、“大粗粗”、“大厚厚”、“大深深”、“大高高”、“大沉沉”。有几个词,和老伴说话常用,但不知怎样写出才准,“你怎么硬子就来了?”指来早了,“你怎么紧子不来?”指来晚了,“挤子不够了,你还吃?”指本来就不够吃了,还吃,这“硬子”、“紧子”、“挤子”,不知哪里还有。再是“二二思思”,指犹犹豫豫,主意不定,从字面上看也明白,似乎可以通用。

不管搞写作,还是做别事情的,有兴趣注意一下方言,我看无害处,它至少有利于你的语言不单调,不干巴(这“干巴”,可能也曾是方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5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