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奚密:中庸还是乡愿?——中国的成语
【时间:2016/12/7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1923 次】

  没有人做过统计,但是,中文里多成语,应是不争的事实。在哥伦比亚大学新近出版,长达1300余页的《中国文学史》里,第八章即以成语为题。此章作者是语言学教授罗时诺(JohnS.Rohesenow)。他开章明义,指出中国文化以成语著称。举凡经史典籍、诗词美文、通俗文学、谚语歇后语都是中国成语的泉源。不管书面语还是口语,典雅还是通俗,都少不了成语。的确,说写中文而不用成语,就好比没放调味品的菜肴,难以下咽。
  成语以简洁好记的语言、熟悉生动的譬喻,经过世代流传,深人人心。无异构成一套人生指南,颇能代表中国人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然而在欣赏中国成语之丰富的同时,我也常惊叹它丰富的矛盾性。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中,不乏意思相悖的教导。有时,在同一个主题上,互相矛盾的成语并存不逆。
  以生死为例,一方面君子要“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另一方面又为不死找理由,什么“好死不如赖活”、“好汉(或光棍)不吃眼前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云云。论做人处世,当面赞美人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好马不吃回头草”,转身又劝人要“变通”、要“忍”,所谓“大丈夫能届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小不忍则乱大谋”。一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反面是“众怒难犯”、“惹不起,躲得起”的圆滑。既有“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自信,又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的认命。既认为“邪不胜正”,又坦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谈仁恕之道,又大言不惭地说“无毒不丈夫”;顾虑流言,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劝人不必“清者自清”,又警告“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涉事的道理是“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人管天下事”。畏缩的理由是“烦恼皆因强出头”。不想出头的时候是“谦让”,是“君子有成人之美”。想争取的时候是“当仁不让”、“义无反顾”。更耐人寻味的例子是,同一句成语可以“两用”。端赖你要褒还是要贬,要维护还是要诋毁一个人,你可以说“瑕不掩瑜”,也可以颠倒过来说“瑜不掩瑕”。
  有些相反的说法,或可归纳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例如“人人皆可为尧舜”是理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现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理想,“人爱富的,狗咬穷的”是现实。“不以貌取人”是理想,“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是现实。“不以成败论英雄”是理想,“成者王,败者寇”是现实。另一种解释是,相反的成语代表中国文化里多元哲学传统的融合,既有儒家的进取,又有道家的保身。
  但是,有很多例子并不是上面两种解释可以概括的。语言不只是思维的表达工具,更是引导思维的渠道、塑造思维的模型。成语里的自相矛盾,既反映,也强化、合理化了传统思想里左右逢源、两面讨好的心态。一方面指点圣人之大道,高举仁义道德,一方面早准备好了冠冕堂皇的遁词、可进可退的蹊径。而所谓“君子”,恰恰是最纯熟运用古今成语的群体。
  中国的进退之道,是中庸,还是乡愿?套句成语:“此一时,彼一时也。”今天我说它投机、虚伪,也许明天我会说它深刻、伟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13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