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李瑞山:经典汉语何以存在?
【时间:2007/7/29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8日第7版 】 【作者: 李瑞山】 【已经浏览3746 次】

    目下“大学语文”课程又遇到新的机遇,颇有“回暖”之迹。究其实,“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的主体内容,应该是精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汉语文本,提供给学生;在学习者阅读的基础上,由教师给出示范式的鉴赏分析,引领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体会什么是经典汉语,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某类文体的高标准,以使他们对文章和文体形成的要领及语言美感,有所理解、体认和感悟,从而达到提升语文修养和语文能力水准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里,经典汉语的文本,无论古今,既与其他学问浑融于一体,又在书写、用字、选词、造句、炼意、谋篇、用事,讲究文辞之美、音声之道,乃至意境营造、文气建构等方面,具有某种独立性和纯粹性,称得上渊深浩博,山高水远。经典汉语的学习,所以区别于其他课程,正因为它是从人如何言说、如何表达来切入,诉诸人的语文天性,致力于探讨诸如文本构成、语言魅力、表现形式、书写技巧、文辞之得体适合等因素,把这些作为研讨学习的“着力点”。在现代中国,虽然文明知识架构很有不同,学子用功的重点呈多点平铺之态;但经典母语的学习,依然是我们终身的胜业,更是国人基本文化素养的源泉。长期以来,我们陷入视“语文”为“工具”的误区,又以为文言文既已过时,而只习白话文,容易多多,于是断言在中小学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由此一劳永逸;顺理成章地,到了大学阶段,就自然要“超越”本国语文,只需修习其他种种专门学问及外国语,于中国语文再也无需着力讲求。其结果,母国语文水准无从长进,其影响于人的素质者非浅。

    经典汉语并非只存于文学。其大宗,简单说来,就是“好文章”——“好的汉语文章”。这“好文章”,是就广义而言,其实也包括“好诗”、“好词”、“好(汉语)译文”;尤其不限于俗所谓“文艺性散文”,即特具虚构想象性质又以抒情为主的文章;而是扩而大之,浸及全体文类。这恰与我国古代“文”的传统若合符契。古代文言作品中,各类文体,皆可酿成“美文”;凡传诵至今的优秀之作,类皆于体式、词藻、情思、结构诸方面,呈现出美的可欣赏可品味的质素。人们对此实无疑义。而言及现代文章,则须稍作辨析。

    “好文章”类同于“五四”后广义的“美文”概念。那时周作人首倡此论,以外国文学为比照,提出在诗与小说之外,有“论文”一类,其中“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又说“好的论文”皆可作成美文,在中国古文里,则“序”、“记”与“说”者是。推其原意,实予“美文”广狭二义:狭者,指以艺术性取胜的叙事、抒情之作;广者,则又包含“批评的”、“学术性的”“好”文章。而其共同的标准是:“真实简便”,“有生命”(周作人《谈虎集·美文》)。其后,现代文章得到略无拘束的发展,恰如朱自清所言,“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除叙事、抒情之作外,议论、批评文章,乃至各类实用文字,层出不穷,更不乏优秀者,蔚成新的经典。但到后来,“美文”本义渐失,变得狭隘、单一;论者往往画地为牢,自设畛域,编来选去、讲来论去,总是一些熟面孔、“旧”段子,甚至个别情辞肤浅之作,因其“貌美”,也被屡屡相中。代代相沿,遂使新一代读众不知现代文章尚别有洞天。人们对“文学”以外其他文体关注不够,这不仅与中国“文”的传统相悖,也不利于实用文写作的提升,造成公众语文视野和应用技能的狭窄。

    还要提出的是,现代中国的好文章,又不仅限于纯粹白话文即所谓语体文。现代汉语文,实包含语体文、浅近文言文、文白混杂等多种形态,是多元共生的,此正为联接古今经典汉语传统的纽带。再有,汉语译文也是现代汉语文章的重要部分。好的翻译家,通过将外国语文作品移译为现代汉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语文的宝藏。这也理应纳入我们的视野。

    言及经典汉语,不能令人满意的,正是近年的公众阅读现状。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动荡,价值缺失,流俗风行,商业炒作,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消费化、快餐化、速食化、零散化、平面化;网络上的片言只语、短信段子、即时通信,流行影视、动漫卡通、图文画册、青春速写、玄幻武侠、戏说恶搞、言情励志,此类读物,成了“观”者“最爱”;经典则名存实亡,被人敬而远之。不但古代作品因文字障碍让人望而却步,许多现代中国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论,根本不能进入公众视野。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切肤之痛。我们仍处于晚清-“五四”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而那时以来形成的新文化新思想的传统、白话文及其他现代文体写作的成绩,均是弥足珍贵的母语文化资源;其不能被当下人群所汲取,实为母语继承、母语教育的一大缺失。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把那些蕴含优秀思想文化因子的汉语文章推介给诸如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等读者群体。对这一类经典性文章的系统深入的学习,是公众形成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母语取向的有效途径。

    从广义的“好文章”这一标准入手,将可能使“经典汉语”的界定得以明快的解决,在语文教育中也较易贯彻。近来我们南开大学编写的系列教材,特别是其中《大学语文拓展读本》三集(陈洪、李瑞山选编,“十五规划教材”)、《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李瑞山编撰,“十一五规划教材”),便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尝试,期望有助于“经典汉语”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433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