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尚永亮:课程•学问•能力•责任
【时间:2021/7/2 】 【来源:大学语文教师群 】 【作者: 尚永亮】 【已经浏览1544 次】
《大学语文论丛》序言?
 
大学语文是一门课程,研究大学语文是一门学问,教好大学语文是一种能力,为大学语文争取发展空间是一份责任。
 
作为课程,大学语文自1978年恢复开设以来,已走过四十馀年历程,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社会形势的急遽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升沉起伏、荣辱毁誉,这一历程也备历艰辛。从总的方面看,贯穿其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为这门课程准确定位、如何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定位不准,就难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予以科学的设计;不能成为独立学科,就始终处于“妾身未分明”的状态,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在我和杨建波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三版)的“前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学语文是一门关注普及而旨在提高的语言文化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高运用语言、品味文学、诠释精典之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里,运用偏重于工具层面,品味偏重于审美层面,阐释偏重于文化层面;运用是基础,品味、阐释是提高。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若脱离了人文性,便迷失了这门课程的方向。因而,如何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既强化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提升经典解读和美学感悟能力,最终由技进道,使语言的工具性借助人文性得以高层次的转换和升华,便成为教育者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里所说几点是否准确,还可再议,但突出强调这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却是大体无误的。由此出发,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学科内涵、外延、人才类型、培养方式和目标,以及谋划与之配套的高层级的研究生教育等举措,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的建设方案,似乎应是构成独立的大学语文学科的必由之路。
 
就学问、学术言,大学语文研究理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方面,其范围是广阔的,举凡文、史、哲、艺等人文科学的领域均可自由出入,任意驰骋;另一方面,其对象又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重在从学科关联角度细读文本,发现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应具相当的学理性,倘欠缺学理性,少了严密的论证环节和思想、理论的映射抽绎,研究便会流于简单化和平面化——这乃是当下大语研究常为人诟病的一大痼疾;另一方面,它又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对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中所遇难题的研探,对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的切磋,对课程内容、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商讨——这是大语研究的传统和特色,自当坚持并大力发扬之。如此说来,既有广阔的研究领域,以开阔视野,又在此一领域有所抉择,深耕细作;既注重学理阐发和综合思考,强化问题意识和思想含量,又彰显其实用特色,以个案研究带动面与线的开展,坚决杜绝游谈无根的空泛议论和概念游戏。这对大语研究者来说,较之其他单一学科或许是一个足可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说到能力,似乎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力的大小乃至教育质量的高下,固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并集中呈现在学术和教学两大层面。学术偏于知,教学偏于行;行而少知,则势难致远;知不及行,则易蹈虚空。进一步说,倘无学术能力,欠缺丰厚的知识储备、学术眼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具,一堂课纵你口若悬河,学生所得怕也寥寥无几;倘无教学能力,缺乏开启思维、授人以渔的科学方法,饶你学富无车,教出的弟子也未必高明。因而,如何使受教育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学习既有的知识,又善于举一反三、从已知推知未知;既打牢语言的功底,又养成对文学的敏感;既具丰厚的学养,又有动手能力,写得出好的文章,这对大语教师乃至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量。这是一个高标准,但只有取法乎上,身体力行,识能兼备,知行合一,才能提升一门课程或学科的层级和段位,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
 
至于发展空间,是每一学科都面临的问题,而于大学语文尤为迫切。回首历史,早在大语课程恢复之初,匡亚明、徐中玉等前辈学者便以不同形式振臂高呼,为其学科筹画、教材编纂、研究会组建导夫先路;此后数十年中,更有谭帆、杨建波等大批学者躬践其事,备历辛劳;时至2019年,又有全国政协委员王灿龙就大语课程改革及其现实境遇提交议案,直抒己见。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是不高的,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若干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频频受到来自应用写作、通识教育之类课程的冲击,导致课时减少,人员流失,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语课程。这里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高层的政策导向。面对此一局面,求生存,谋发展,既向外用力,通过多方宣传、呼吁以争取话语空间和应有地位,又向内用力,夯实课程基础,深化学术内涵,提升自我水准,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大概正是有见于此,全国大语研究会和湖北省大语研究会于2016年联合创办了《大学语文论坛》辑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四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因情势变化,《论坛》易名《大学语文论丛》,内设“学科与课程”“理论与实践”“教材与教法”“教师与学生”“书评”“文化撷英”“学术集萃”“微型论坛”等版块,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合作,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每年推出两集。这是一件大好事,它既是活跃大语教学与研究的平台,又是向外展示大语实力的窗口,更是争取大语发展空间的得力举措,而从根底处说,其中流露的乃是以杨建波会长为代表的一批大语教育工作者在艰难环境中不懈努力、自强不息的生命激情、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我深表敬意,并预祝《论丛》继往开来,彰明学术,在风雨兼程中成为可供大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游弋栖息的精神家园。
 
2021年3月于武汉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1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