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福贵: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时间:2013/9/2 】 【来源:本站 】 【作者: 张福贵】 【已经浏览4292 次】

大学语文作为中文学科的二级学科或二级专业,这个日子不会太长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院长在全国大学语文第十四届年会发言(摘要)

第十四届年会链接

    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之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领域,而且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需求广泛但重视不够。我们在研讨孔子学院时有感慨,当我们投入大量资金于对外汉语教学,我当就提出,我们重视“对外汉语”,为什么不重视“对内汉语”?为什么“对内汉语”像大学语文教育长时间得不到重视?这是一个滞后的状态。下面从学科规属、功能确立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来作进一步的定位。
    首先是学科定位。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学科的归属性。在大学语文部申报硕士点时,在“教育学”中进行学位讨论,而且二级学科有非常奇怪的名字叫“课程与教学论”。这是非常奇怪的逻辑归属,而且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明显不相符。对于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我们主管部门、甚至我们中文专业业界很少关注也很少怀疑,这种状况甚至成为了一种不必证伪的学术前提。我们中国的人文社科在当下陷入了一种非常艰难的困境,这个困境不止是由于外在思想所导致,更是由于自身对学术逻辑梳理不清晰导致。就大学语文而言,叫“课程与教学论”。任何一种课堂教学都叫“课程与教学论”,或者说是“教学论”或“方法论”’的讨论。我们大学语文严格说是教学内容,它不是教学法,任何学科的归属都是由教学内容,不是由教学方法所决定的。所以我就想,为什么我们的公共外语不属于教育学,我们的公共汉语却成为了教育学?对这样的学术前提与常识,长时间以来我们缺少质疑。所以我说大学语文应该是文学学科而不是教育学科。我们的大学语文在学科门类归属上是不清晰的,也是不合理的,这是一个学科归属问题。
    学科的独立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组合性的中文专业教育定位转向独立性的中文综合教育定位,要强化它作为综合性的中文教育的独立专业属性。这个上午谭帆也谈到了,即要使课程成为学科。所以大学语文不应该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高度凝练各个二级学科的精髓,并与其他二级学科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我们中文教育各个专业的简约化和经典化。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大学语文作为整体的教学与研究对象。大学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就是一门学科,而学科专业的确立和成形它需要我们学界中人长期的提炼和选择。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比其他中文专业教育的教师需求更高:他应该有超凡的史识能力和卓越的审美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是说大学语文谁都能教,也不是说教不了中文专业才去教大学语文,更不是说大学语文的教师在评职、晋级甚至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处于边缘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我们大学语文怎样来确立自己的学科独立性?如果我们找到一条与中文专业教育同质化的道路,就是我们学科独立性的消失。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与中文专业教育有三点不同:一是它的普及性,一个是它的综合性,一个是它的实践性。
    就普及性而言,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常识性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教育而言,要做到三个原则:一个是基础知识标准化,核心知识个性化化,背景知识多元化。对专业中文教育,特别强调后两点;对于大学语文来说,至少要做到基础知识标准化。我们的通识教育,我们的大学语文甚至包括某些中文专业教育,其实在承担着中小学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就我们大学语文来说还要面对这样的现实,要继承这种常识性的教育。常识性东西的教育具有普及性。
    第二,综合性。大学语文跨越了多个综合二级学科,特别是跨越了文学与语言的界限。这是一个综合性。另外,大学语文教育也跨越了中国与外国的界限。大学语文不是中国语,它更是一种人类人文精神的概括或传承。温儒敏说要读人类最基本的书,他说的“最基本”我理解就是经典。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我们什么都不缺,最欠缺的就是人类意识。我们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中应该增加对于国外、世界其他这种人类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理解。大学语文的教育,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做大,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需要相应地扩大,所以我说作个好大学语文教师是很难的,是不容易的。
    第三是实践性。在知识把握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教育走入了一个过分学术化、学院化、理论化这样一个偏向。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要回避中文专业教育的极端,而我们本身决定要培养这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功能定位的问题。因为前几年,有人提出大学语文要提高到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一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学语文承担着这样的义务和责任。怎么看这个问题?作为一种明确的呼吁和建立的前提,我们把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多么样的程度都不过分,特别是你要得到管理层和上层领导的认可,我们最好要增加它的政治分量。但在我们在自己的定位上,一定要清醒和适当。我们今天把大学语文教育等同于一种失败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中贯彻和渗透,相反会增加学生的一种拒斥心理,因为他们见得太多了。在学术研究中,有时候我们把一件事情简单化、纯粹化可能更容易做好。就政治立场和思想品格而言,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其实是不欠缺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任何一种人文教育和文化教育都有从品德和道德人格上培养人的功能和义务。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国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所占的比重有多少?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大学语文和政治思想理论课来等同?我们为什么要承担大学语文以外的、分外的工作呢?我觉得大学语文应该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我们没义务去承担额外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把它的地位与政治理论课等同其实是淡化它的特殊性。我们觉得应该从一种思想评价、政治评价这种学术惯性转移到个人评价、感受评价的评价尺度上来。我们在接受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必急于介入思想、道德和政治的判断,我们应该在一种个人感受和艺术审美阶段多停留一下,我们先不必追求他歌唱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们要感受到美不美,好不好,感不感人,动不动人,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本色。所以我们讲大学语文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应该强调一下审美的功能。这是第二。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任何一个学科的功能都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即一个学科成不成熟,重要标志之一,看有没有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学科性的成熟,一方面来自于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学科体系的创立。这个学科体系很重要,是由课程体系来创立的。我们大学语文缺少比较权威性的教学大纲,因为我们看一下全国大学之中,我们的中文教育、专业教育,哪一个二级学科的教学大纲都是非常成形的,反复讨论。过去,大学语文权威性的教材相对较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而且我们缺少那种比较接近于一致的或者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的课程体系。现在大学语文应该说有三大块:知识、审美、实践(即写作),有的把语言表达也列入其中。这也是可以的。我赞同温儒敏的意见,即大学语文是开放的课程体系,但这个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看一看各个中文二级学科,它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基本上是固定的,主干课是七门,修选课也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还具不具备接近于这种成熟的课程体系呢?往往都是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设定课程。大学语文是中文的综合教育,必须有一种概观性的东西。不是完整的文学史,应该是个小论,应该是个概观,要给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整个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它的基本阶段和转折点和经典性的、标志性的作品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我们的选修课更需要有种相对成形的设计。所以我想,我们大学语文在学科自我确立上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因为我相信,随着学科的发展,学术逻辑的理顺和成熟,大学语文作为一个中文学科的二级学科或二级专业,我想这个日子是不会太长的。

冯文丽根据录音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87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