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危卫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1/6/30 】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 总第39期 】 【作者: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 危卫红】 【已经浏览4035 次】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不宜估计太高。促进学生母语运用由自发走向自觉应该成为其主要目的。在这一目的指引下,补课和口语训练应该成为其主要任务。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母语运用的困惑与问题,是当今高等母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根本上改变其目前尴尬处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母语;自觉;补课;口语

    我国现阶段高等母语教学就是指大学阶段的汉语文教学,一般称之为大学语文教学。20 世纪70、8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即受到诸多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强烈关注。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而我们的主要言论与行动却还沿袭了“精英教育”时代那一套,所以尽管这种关注似乎一如既往,翻开各类相关报纸、期刊杂志,从来就不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之类的文章,可是实际工作却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气象。倒是母语面前大学生变“老外”的现象成了司空见惯的怪事;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的现象日益明显,就是搬出国家的规划纲要来也无济于事;“救救母语”的呼声比鲁迅先生当年“救救孩子”的声音更加让人心惊肉跳。因此,在大众化背景下以务实的眼光审视当前的高等母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侧重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不宜估计太高

    从当下情势看,相关专家学者及广大一线教师对高等母语即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自视甚高,总以为是不开设或少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才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母语水平尴尬,人文素养缺失等等。其实,仔细想起来,在另外的场合我们经常说,水平提高绝不是几节课所能奏效的,那么少开设几节课又怎么可能导致学生水平明显下降呢? 现时一部分大学生母语水平、人文素质的确不尽如人意,这是长期各方面综合“欠账”的结果,与少开了大学语文课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多少号称长期学习、研究“高等母语”的人,其水平与素质甚至也同样令人感叹。还有不少人痛心疾首称是相关教育政策的偏差导致学生不重视母语学习。最明显的就是规定学生英语不过关大学就毕不了业,而对母语则没有设置相应门槛。所以,进了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用绝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英语而冷落母语学习。一般本科院校的情形姑且不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没有(也不大可能)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作出什么“不合理”的硬性规定,其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也不会去考 GRE 或者雅思什么的,那为何他们同样也面临“冷落”母语学习、母语水平“尴尬”的局面呢? 可见,把政策对外语过分重视当作是导致大学生母语水平低下的一个原因也是值得商榷的。就算大学语文课程得到各方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各级各类普通高校铺天盖地地开设,能否将学生的母语水平切实提高呢? 这恐怕没有人可以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回答的。

    首先,教师能否真正把课上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实中能连篇累牍地写文章分析论证大学语文重要意义者,也不一定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保证让大学语文课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真的要“躬行”起来,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相当多(甚至绝大多数)的大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水平并不见得比一般中学语文教师高。况且,由于现阶段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大学语文教师缺少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要提高其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学生的母语学习环境有待改善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职高专院校甚至本科院校招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母语基础比较差,良好的母语学习习惯远未形成。进入大学后,他们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主动去学习。而且,就业压力甚至生存压力对其母语学习的干扰也不可忽视。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一味责备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重技能轻人文”的“短视”行为和学生修课的急功近利,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由于母语类课程不能对学生求职就业起到明显作用而被学校与学生冷落的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有什么有效办法来予以改变。一般高校,包括名牌高校,公共母语不但开设的课程少,安排的课时也少,一般每星期有4个课时就足以让人羡慕了。同时由于高校的一些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拿出一定时间去为学习之外的事情奔忙,整个学习时间不能不受到影响,课外分给母语学习的时间就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了。

    基于上述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高等母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实在是没有必要也不可以估计太高。

    二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母语运用由自发走向自觉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笔者认为,一个人能“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也就是母语运用由自发状态走向了自觉状态。

    不管合理与否,中国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状况在整体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母语运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本能的、自发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母语学习与运用,是远不能满足社会与人生对他们“精确而优雅”地运用母语的要求的。所以,在学生去除“应试”这一沉重的枷锁之后,高等母语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提升母语水平与完善生命品质的关系,促进其母语运用由自发走向自觉。具体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懂得母语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母语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也不过分。2005年9月22日《新西兰中视月刊》登载了一篇文章《说母语是一种尊严》。文章说:“母语是我们生下来最先认识的语言,我们通过母语来认识这个世界,进而形成我们的生活文化、思考模式、价值观;我们也靠母语相传,从父母、祖父母那里知道我们的历史,在呀呀学语时我们靠母语说出这一辈子的第一句话,也表达我们最初的感情,文化是一群人生活方式的总体表现,而其中语言则是这一群人沟通的方式,语言也是构成文化特色的元素,让我们从生命的成长中实现族群文化的传承。”

    所以,对被中小学十多年形形色色的考试折腾压抑得失去了享受母语灵气机会的学生,高等母语教学首先应该让其懂得语言不是(或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思想本身、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懂得“语言在比以往更大的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思想,甚至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懂得母语对于比考试内容丰富得多的人生的重要意义,唤回其感受、欣赏和享受母语的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在母语中生存、成长,最终提升与完善个体生命的状态。

    (二)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语言运用技能技巧

    所谓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懂得母语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具体语言运用技巧的实践中才能落到实处。据笔者将近三年有意识的观察、了解和问卷调查,一般学生——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语言运用方面的主要困惑与问题就在于不懂得如何优雅得体地进行口语表达。具体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 说不好普通话。不但在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上有困难,词汇的运用、语法的规范等等都有问题;2. 不懂得遵循礼貌原则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1)不懂如何得体地称呼人甚至根本不称呼人;(2)不懂得日常一般言语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赞誉原则与同情原则,一味地“实话实说”,伤害了别人还满腹委屈不知自己错在哪儿;3. 无话可说或者有话说不出,言谈中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哪怕是一个 3分钟的即兴讲话,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艰苦甚至痛苦的工作。由于不懂得起码的修辞知识,缺乏常用的表达技巧的训练,许多学生几乎与幽默绝缘,一些本来可以即时补救的不得体的言语行为也很难得到机智的补救,人生因此失却了诸多张口即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一切将会给他们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遗憾甚至麻烦。这些困惑与问题的存在从学生主观方面讲就是由于其不具备扎实的母语基础素养,没有养成良好的母语学习与运用习惯,是他们母语的运用远未达到自觉状态的最明显表现。

    “工具论”语言观指导下的母语教学,将富有生机和灵气的语言分解为种种技能进行重复训练,目的大多只为应付各式各样的考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难免脱节,解决不了他们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等母语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切实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其成长为“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的“有教养的青年男女”而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考试分数的机器。申小龙先生说:“学习一种母语就意味着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高等母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即兴说话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与相关训练中引导学生懂得母语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懂得母语神奇的力量,联系生活指点母语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母语运用中的种种困惑与问题,把母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其“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的目标。

    三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两大主要任务:补课和口语训练

    一定目的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具体任务的完成。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母语教学要达到“促进学生母语使用由自发走向自觉”的目的,必须完成两大主要任务:补课和口语训练。

    我们总强调大学语文不能是中学语文的延续,不是给中学语文“补课”。在“精英教育”时代,这样说也许未尝不对。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该延续时要延续,该补课时还得补课。今天,说母语技能训练在中学已经完成,用在说一部分学生可以,倘加之于全体,那实在是典型的书呆子言论。特别是非重点本科院校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非重点中学,语文基础相当不乐观。这不是歧视与偏见,而实在是由于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学生在中小学语文(其他课程也大抵如此)学习方面被亏欠了很多,使得他们文字书写潦草、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习惯与能力欠缺。无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状况,奢谈人文素养提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大学语文课对一部分具备了相当语文能力的学生,固然不妨“着眼于文学的熏陶”,让其“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而对大多数语文基础一般甚至相当一般的学生,则不妨让他们重新学习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学习点横竖撇捺的写法,学习得体的语言表达,学习各类文本的阅读与欣赏,学习各类基本文体的写法……当然,由于教师与学生心态不同,视野不同,目的不同,这种“补课”绝不是中小学时期相关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此时师生都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钻得更深,理解得更透彻。总之,内容相似但内涵已改。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是非常实在的母语运用技能。而我们所强调的人文素养等正是也只可能在这样实实在在的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

    另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口语训练。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还如“精英教育”时代一样,以“经典”文本的阅读、欣赏为中心。但是从学生方面说,中小学几十册语文课本、几百篇精讲或自学的“课文”让他们对“文本”几乎已经麻木。纵然是名牌大学,上课时学生同样面无表情昏昏欲睡。其他一般院校的情形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大学语文处境维艰甚至被“边缘化”,仔细想来,其实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相关领导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以至于认识不到高等母语教育的意义,而应该归结于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

    什么是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以书面语即“文”为主。至于口语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即便有,份量也是极少的——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普通学校。况且,与“精英教育”时代不同的是,如今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要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成为普通劳动者,对他们而言,不论现在或是将来,并不是每天都要“亲近经典”,但是,却每天都要做开口说话这一“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而且如前面所指出的,一般学生母语运用三个方面的困惑与问题都和不懂得如何优雅得体地进行口语表达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作为高等母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不是一味强调“文本中心”这一“优良传统”——因为在今日,产生这“优良传统”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了。当然,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近经典”,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也只能是“引导”而已,其余的“文本细读”功夫则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课堂外应该做的事情。

    总之,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人生中母语运用的困惑与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这是高等母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取得比较明显效果从而自根本上改变目前尴尬处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选集. 第 25 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吕叔湘. 语文常谈[M]. 北京:三联书店,1998.
    [3]经纬 . 母语是一种尊严[N]. 新西兰中视月刊,2005 -9 -22.
    [4]陈洪,李瑞山. 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 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5]吴立英. 三学者挑战大学语文教育[N]. http:/ /www. sina. com. cn.
    [6]申小龙. 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
    (责任编辑:陈棠)

    作者简介:危卫红(1972-),女,湖南湘阴人。文学硕士,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修辞。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汉语表达的困惑及对策研究”(批准号 Hj2008-140)阶段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36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