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王步高:论新时期《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
【时间:2010/1/30 】 【来源: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网 】 【作者: 东南大学中文系 王步高】 【已经浏览3595 次】

本站按:《江苏高教》2001年第3 期上发表的同题文章有删节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过于强调应用的科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信息科学的发展更使人瞠目结舌,我国也迅速进入信息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处于世纪之交,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大学语文”,应当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如何编出一本对各层次学生均有用,能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材?这涉及到教材编写者思维模式的改变与革新。实行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它要求《大学语文》编写时应解放思想,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多元化”则是相对于“一元化”而言的,不再仅仅是正面说教、灌输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也不是把一切其他观点都视为左道旁门而加以排斥和批判或“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学术观念、学术视野、知识层面以及与此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均不是单一的、一层不变的,而是多元的。教材本身的服务对象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提出编著《大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是新时期大学文科教材改革中理念的重要变化,是观念的革新,是试图要彻底打破旧模式,编出一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教材。而编写的全过程应是受这一新思维模式调控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局面。就生源情况而言,有统招的全日制重点大学本科、一般本科、一般专科等高校,也有自费、定向生,还有电大、函大、职大等业余成人教育;就办学性质而言,有全国及地方政府办的高校,也有民办学院及社区大学。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每年大学新生数成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如今我们江苏一个省在校大学生数已接近于二十年前全国的大学生数。招生数的激增、生源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天差地别。一些重点中学毕业生,其语文水平比二十年前从“文革”过来的学生要高出许多,也有许多以各种形式扩招进来的,甚至免试入学的,其语文修养又较当年的大学生低得多。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去供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学习,这也就决定了这种教材编写中必须实行开放性和多元化思维。

    师资水平的多元化较之二十年前也是十分显著的。就学历层次而言,当年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以本科毕业生和“工农兵学员”为主,职别也以讲师、助教为主,个别副教授担任领导。如今,部分重点高校中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中博士、硕士已占绝大多数,部分学校已近于博士化。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也已占半数左右。师资的学历、职称提高,其学术地位也相应提高,有一些已占据学术前沿。这样的师资水平,也对教材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否则任课教师只能处处补充与引伸,课本就无法起到“一课之本”的作用。而多数普通高校、成人、社区大学“大学语文”教师仍以本科学历及较低职称者为主。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结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语文》教材应当有广泛的适应面。

    中小学多年的应试教育,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抽象成干巴巴的主题思想、段落在意、写作特点和词语解释,近年来更化为许多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中小学语文激发起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大学语文》教材越是与原中小学《语文》书的内容、形式相近似,这种厌弃的情绪越大。这迫使《大学语文》教材必须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这也许定得从开放性和多元化思维中找出路。

    信息时代与技术创新,对二十一世纪新人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四年后他们将厮杀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而大学低年级还未接触专业,在本学科领域里还谈不上创新。在语文这门学了十几年的基础学科中有可能也必须先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改善他们的思维品格,实行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大学语文》教材应有个“大信息量”和启发学生既作求同思维,也作求异思维的问题。只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老师备上一次课教上十几年的做法显然过时了。中文系教师最瞧不起教“大学语文”的局面也应当根本改变了。

    近年来,教育部号召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各学校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开设该课的学校、系科增加,课时也逐渐增多。有些学生甚至希望每学期都开“大学语文”,把它提到与“大学英语”同等地位。要适应不同课时、不同对象,注定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它应既可以走马观花,也要能下马看花,甚至可成为部分文学爱好者步入文学殿堂的阶梯。

    ……

  这些都决定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应当实行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而如何将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而如何将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贯彻到教材编写中去,我觉得则应从以下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一是知识层面的多元与开放。“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大学语文”应当在学生最终结束语文学习之前对十多年来中小学语文学到的文学知识加以一次梳理,实行“一纲多点”的形式,以文学史为纲,以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舍弃小家及过小的流派),安排各时期各文体的大学、大的流派以构成文学史的“纲”(主线),而这些大家、流派本身便成了各个“点”,然后再“以点带面”(如以陆游涵盖南宋爱国诗人,以辛弃疾兼及南宋爱国词人)。以文学史一贯串,再跨越大中小学的时段,将学生学过的所有名家名篇均联成一气,重要遗漏给予适当补充,学生就能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粗略概况了。而且这是具体实在的,不是纯理性的勾勒线条。这仿佛是有枝、有干、有叶,也有根的一棵树,虽然细枝叶未必分得清,大致枝干都清楚了。中小学所得的零散知识也得以梳理一遍了。文学史本身是一条线,但因兼及到文体、作家和流派,所以这里的“点”、“线(纲)”、“面”还是多元的。它还把中小学学过的作品,甚至课外阅读过的作品都可以纳入该知识架构。

    二是学术观点的多元与开放。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一家之言,然而只有真正的“百花开放”、“百家争鸣”才能导致科学文化的繁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一个作家、对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均可有不同的看法。应当让学生接触到著名作家、作品的不同见解。采取引证前人的评论,以形成作家的《集评》及作品的《汇评》,便很易于达到这一目的。《集评》、《汇评》中应当注意评论角度的多样化,同时兼顾褒扬与批评两个方面,也避免选一些过于偏激而无说服力的观点。同时,即便是文学精品,也可指出其白壁微瑕。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峨嵋山下少人行”句,前人早已指出,唐玄宗从长安逃入四川成都,并未经过峨嵋山,因为峨眉山在成都市南二百里外。白居易这里是犯了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集评》、《汇评》中适当选录一些争鸣的观点,也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而又能主次分明,使学生有所适从,再通过赏析与注释阐明编者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可以多次性、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却又不会造成思想混乱。《汇评》、《集评》常常较为深刻,从而使本书不仅“可读”,可以常读常新,甚至象《唐诗三百首》那样“白首也莫能废”。

    三是学术视野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前文言及的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的评论汇辑已是一种学术视野的开拓,但往往数量仍是有限的。经编写人把大量信息资料适当加工综合,可使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加拓宽。在每一部分设计一定的作家(流派)综述(综论)和该作家(流派)的研究综述,对一些学术热点问题再单列一篇研究综述,使学生的学术眼界大开,领略“尺幅千里”的学术境界。再辅之以一定量的《参考书目》,即便是有一定文学造诣的学生,也决不会有“吃不饱”之感了。而对一些语文基础较低的学生,一次自然“吃不下”,但可以分几次“吃”。如同风景名胜之区,未必一次就能尽兴,可以反复游览。而这些作品综论、研究综述均对各学派的观点兼容并包,体现了开放性与多元化的原则,这就将学生提上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让他们初步了解什么是做学问。自然,学“大学语文”课者绝大多数并不会从事文学研究,但他们学了十多年语文,他们又才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知之甚浅,还谈不上做学问,而从自己熟悉的语文课上尝试一下做学问是怎样一回事。这对学生学术品格的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均是大有裨益的。这使“大学语文”具有“大学”的特点,也是它截然不同于中小学之处。

    四是学习方法的多元与开放。教材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作用,反之,教材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养成独立自学的能力?这是个耐人深思的问题。过去老师也布置学生预习,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因为教学内容就那么多,课前预习了,课上重听一遍趣味性更没有了。如果教材容量较大,也蕴含较多知识点及难点、重点,有一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查词典解决,还有一些要与老师讨论,也有的学生可以不同意书本的意见,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可以得到发挥。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大学语文”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是完成从“老师讲”到“不待老师讲”的最后过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能方便自学便成了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的标准。

    《大学语文》教材还应当考虑到能开展网上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甚至直接开发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即便是《诗经》、《楚辞》等最古老的内容,也应放置到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二十一世纪的“大学语文”,从教材到教法都应是开放与多元的。借用声音、图像及网络技术,我们的教学可以更有声有色,能更有利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到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坎坷的历程,照搬前苏联的一套,使我们留下太多的教训,照搬西方同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开放性”和“多元化”思维的内涵随时代的进步也会有不同的新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及中小学《语文》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必将对“大学语文”的教材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学语文》教材改革中编著者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还不够,还应善于将这一思维方式,通过教材、参考资料、多媒体课件,变为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反复切磋,反复修订,才能编写出一本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教材。

    2000年4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5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