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之《统考大学语文》
【时间:2009/9/19 】 【来源:网络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8291 次】

2008-12-17

    客观题部分: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乐府诗集》的编撰者是(B )
    A、汉代的刘向 B、宋代的郭茂倩 C、清代的赵殿成 D、近代的王国维

    2.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C )
    A、清新自然 B、豪迈飘逸 C、沉郁顿挫 D、朦胧绵邈
 
    3. 《荀子》所阐发的思想属于(C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4.其词作表现人生失意、抒写羁旅行役之思,大量写作慢词,并善于使用铺叙手法的词人是(B )
    A、苏轼 B、柳永 C、姜夔 D、李清照

    5.《诗经》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手法是( C)
    A、赋 B、比 C、兴 D、比兼兴

    6.《楚辞》的编撰者是( C )
    A、宋玉 B、王逸 C、屈原 D、刘向

    7.下列诗作属于思妇诗的是(B )
    A、《诗经·周南·汉广》 B、《诗经·邶风·燕燕》
    C、《诗经·卫风·伯兮》 D、《诗经·王风·黍离》

    8.下列诗句中属于以典型细节表现送别深厚情意的是( D )
    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B、“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C、“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D、“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9.下列诗句中属于以典型细节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的是(C )
    A、“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B、“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C、“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D、“岂无膏沐,谁适为客”

    10.对后代“秋兴”主题产生影响,构成完美“悲秋图”的诗句是( D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C、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1.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D )
    A、赋 B、比 C、兴 D、比兼兴

    12. 长沮、桀溺的形象是(D )
    A、隐居避世、未能忘情的隐士 B、孔子的学生,季氏的家臣
    C、躬耕垄亩的冷漠的隐士 D、积极进取的救世之士

    13.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修辞手法(A )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层递

    14. 张孝祥《念奴娇》抒发的情感是(B )
    A、豪爽坦荡的志士情怀 B、伤今怀古的黍离之悲
    C、物是人非的飘零之痛 D、请缨无路的末路之叹

    15. 40年代讽刺知识分子弊病的作品是(B )
    A、钱钟书的《围城》 B、茅盾的《腐蚀》
    C、老舍的《四世同堂》 D、张爱玲的《金锁记》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简要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音韵特点。
    艺术总结,领会韵律美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2、简述《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艺术特色。
    往日离家出征,杨柳轻柔,随风而舞。如今返回故乡,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这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这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猃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结合《金锁记》具体描写,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
    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10月,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小说。《金锁记》的故事扣紧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同时又织入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不只是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许多细节都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方面下功夫。如七巧盘问儿子媳妇的私房隐事,儿子吐露一二,“七巧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喃喃咒骂,卸下烟斗来狠命磕里面的灰,敲得托托一片响。”这一连串动作,把七巧那种空虚、压抑、恼怒的复杂心态呈现出来。七巧因为自己婚姻不幸,心理扭曲,所以才有这样变态的表现。小说对人物心理剖析时还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小说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写七巧难讨季泽的欢心,非常失望,“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写的是人物的愣神,而象征意蕴就是七巧悲剧性命运的无可逃脱。另外,小说中每当七巧感情出现大的波澜时往往就写到月亮,共6次写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首先要欣赏她那工笔细描的写实手法,她的描绘以细腻、逼真见长,颇得《红楼梦》的神韵。例如她对人物服饰的精细勾画,被人称为《红楼梦》之后没有第二人。对塑造人物来说,她对房屋建筑、居室装饰摆设的描写,艺术上作用比写服饰更大。
    小说艺术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语言上的创造。对人物内外两个方面的细腻描绘,当然也颇见语言上的功力,这方面明显受旧小说影响,但多有助于人物的描写,又使小说风格显得通俗、平易。而真能表现作家才华的,是那连珠般的妙喻。她的一些奇崛而又极贴切的形容、比喻,堪称经典性的,从中表现出的奇妙高超的想像力,令人惊异,令人叹服。人们会像反复地欣赏名画、名曲那样,多遍地诵读她的小说,且百读不厌,就是为了欣赏那语言的美,从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与奇譬妙喻相关联的,就是意象的繁富。一些用得好的比喻,往往超越自身而产生一种象征性的效果,使那用以比喻的形象变得意味无穷,也给作品增添了抒情性。

    2. 如何理解《日出》的社会批判性主题?(10分)
      一、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们常常有“说不尽”来形容经典的文学作品,意指其主题的丰富性。《日出》自问世以来,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读者和观众都会有不太相同的理解。曹禺的戏剧往往是表现现实,又不超越现实的。对《日出》大家也可以各自从社会、人生、文化和哲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它,但应该说,它最基本的主题是社会批判。《日出》以陈白露为中心,连接起各个阶层的人物,所以舞台虽只呈现着豪华大旅馆的一间休息室和一家三等妓院这一斑,但足以表现20世纪上半中的中国都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全貌。曹禺在《日出》前面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以说揭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矛盾现象,就是曹禺《日出》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个社会的核心就是“钱”。顾八奶奶是“有余者”,手里的“钱”就可以把她的丑变成美;“有余者”潘月亭也可以把自己的老迈说成年少。只要有钱,就可以吃喝玩乐、胡作非为,阔太太可以玩面首,男人可以玩交际花。而没有钱,就只能做有余者的牺牲品和玩偶。曹禺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在《日出.跋》里说:“《日出》里这些坏蛋,我深深憎恶他们,却又不由自主地原谅他们”。潘月亭代表的“有余者”以为有钱就一切,是“人”,却过着“鬼”一样的日子,而最终不是也被更大的“有余者”金八玩弄于股掌之中,由吃人者取终变成了被吃者。所以《日出》批判的是整个社会,而不是个别恶人。在否定了这个“淫靡糜烂吃人的禽兽世界”后,曹禺用工人们有力的夯歌和灿烂的日出,呼唤一个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光明世界。
    二、金钱社会“吃人”现象 
    《日出》中的人物是多样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独特的容貌。但除了方达生在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沦落在都市腐烂生活的旋涡里的人,这种生活使他们堕落,使他们污恶,使他们服服帖帖做金钱的奴隶。较之主人分的陈白露和方达生,给了更难忘印象的是李石清,顾八奶奶,胡四,王福生,这几个人物形象。尤其是李石清,他是一个在金钱社会里拼死不顾往上爬的典型人物。他的话语说出了关于有钱人所支配的世界的赤裸裸的真实:——《日出》里的人物几乎都是这个金钱社会里的附属物或是渣滓。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76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