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介绍

王长华: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
【时间:2009/9/9 】 【来源:无 】 【作者: 河北师大副校长 王长华】 【已经浏览6029 次】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首先我代表河北师范大学对各位朋友参加今天的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材编写问题,由于教育部高教司去年出台的有关文件,和新近一些新教材的出版,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我们这条线上的老师们的关注。去年秋天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温州召开年会,年会上曾专门把大学语文的改革作为一个议题。与此同时,《南方周末》也专门辟出一期中一个整版的篇幅来纪念《大学语文》开课30周年。这些都说明目前《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受关注的程度。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这次会议,专门来研究、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我觉得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所以我愿意在我们河北省《大学语文》界朋友面前来谈一谈近年来我对《大学语文》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想法。同时我也想代表这个新的尚未面世《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者,说说编这样一本教材的意图,以及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从全国高校整体来看,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已经举步惟艰,到了非改不不行的地步了。当然,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和评价现实,既不是要把过去的成绩一笔抹煞,也不是说我们要编写的教材就一定或绝对比以前的好。尽管如此,我想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抱以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当然应该承认,进入新时期以来,《大学语文》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而且它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里面必考的一门课程,我们的许多老师同行都付出巨大的劳动。这门课程的建设凝聚着成千上万老师的心血,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老师真是功德无量。我在读到去年《南方周末》刊登的我的老师、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先生的访谈录的时候,我就深受感动。30年过去了,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的河北师范大学在合并前,老师大和老师院都很好地、很正规地开过这个课。但是合并之后却在很长时间里把这门课给取消了。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一种情况。更多的不太极端的学校,是这门课一直在开,但实际看到的是,开来开去,大家发现,这门课成功开出的困难越来越大,开课的实际效果堪忧。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想,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情况别说跟30 年前,就是跟1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门课的基本框架、基本讲法,包括教材基本上还是10年前那一套,这样当然就会不适应,当然就显得落后,也当然就会遇到对学生、对方方面面好心不得好报的尴尬结果。一般地说,当前上上下下都在提倡所谓“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热烈的欢迎。但是实际上,目前这门课在许多大学并不怎么受重视。首先是学生欢迎的程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其次是教师教学的热情也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最要命的、可能也是最要紧的就是这门课的定位不够清楚。说到底,《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实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还未能很好地纳入大学的整个教学系统,所以困扰自然就不会少。

    目前通行的情况是,《大学语文》普遍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有些学校明确规定理科(或者还包括中文系以外的其他院系学科)一年级学生必修《大学语文》,一般要上3—4个学分的课,这么看《大学语文》的地位、待遇似乎是很高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基础课又普遍不受重视,处于边缘位置: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在有些大学里,大学生甚至 把《大学语文》 戏称为“高四语文”。这个说法暗含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上了大学以后,语文课的基本路数、语文课的讲法和中学语文基本上还是一样的,教材也还是文选,不过比中学稍微深一些就是了,如果不是学校规定必修,许多大学生是不会选自愿选《大学语文》来上的。学生的不喜欢闹情绪从实际出发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几乎是为了高考而学语文的,学语文都学“伤了”,胃口败坏了,到了大学不再有高考升学的约束和导向,正好可以“放松”一下,怎么能指望他们还继续喜欢“高四语文”?所以《大学语文》如果没有“大学”的味道,不能适应上了大学的学生的特点,不受欢迎恐怕是肯定的。

    我觉得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老师教《大学语文》不上心。老师不上心,我们不能、我们没办法责怪这些任课的老师,因为这个问题的出现根子不在老师,而从根本上讲是教学体制、结构上出了问题。因为《大学语文》在各个大学里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现在所有的大学几乎都在奔着科研成果的指标体系来运行的,如果一个老师总是在教《大学语文》课,一来二去他在单位里就没有地位,时间一长,争不到地位的老师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了。所以很少有人是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如果说这个老师刚到一个新单位,领导说你以后的工作就是教《大学语文》,他肯定马上打退堂鼓。因此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临时顶班来教《大学语文》,这样这些老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当作刚刚工作的过渡。以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么可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据北大的一些先生说,解放前在老北大、老清华,像闻一多、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名家,都是教过“大一国文”的。那时越是低年级的基础课,越受重视,一般都是由资深的教授学者来教。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又坚持和恢复了这个传统,把一批已经退休的老教授返聘回来专门给一年级本科生上基础课。结果反映出奇地好。但是,现在的学术体制和评价机制充斥着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不管什么指标什么要求都量化,都要数数,在这样的风气下,一定要求教授来教《大学语文》的确是很困难的,甚至连很多普通教师也不一定心甘情愿 愿意下功夫教这门课。应该说这是目前影响《大学语文》这门课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这门课不受重视,还可以找到第三方面的原因,我很同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的看法,他认为就是这门课程本身定位不明确。现在各大学里开的《大学语文》,它的起因恐怕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来补课的;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偏科,读写能力存在严重缺欠,到了大学,学校一看不行,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补课工作。在河北师大,理科院系的领导和老师是坚决主张开设《大学语文》的,他们的理由是,许多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太差,甚至连写个试验报告都说不清楚,而且写出的东西经常是错字连篇。这些理工科领导和老师的想法很实际,他们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马上给学生补上中学拉下的语文基础课,以解决写作、文字表达不过关的问题。这样的要求毫无疑问有他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这些学文科的人都明白,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这样的具体目标谈何容易。现在通行的情况是,《大学语文》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还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又不属于专业课,学好学不好对学生来说不是很要紧,没有很现实的利益驱动和具体的影响,学生学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因此,靠这样一门课程企图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那是很困难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学语文》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它能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就说你是要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看来多年来这个定位一直没有得到明确,所以教材各编各的,上课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那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因此企图达到的效果设想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效果不好,有的学校就干脆取消了《大学语文》。我觉得样做显然有点因噎废食。

    “我前面说过,河北师大在八十、九十,也就是在合并前是开过《大学语文》的。而合校之后不知为什么就停了。2年前才又重新恢复了这门课,现在主要是为理科生开设的。另外,从今年开始,我们把过去的自由选修变为必须选修。当然,我们刚开始开这个课的目标也比较单纯,就是为理科生补补语文课,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授课老师都是文学院,课程提供出来,放在网上供各专业学生任选。最早虽有统一固定的教材,但每一个教学班每位老师讲法各有不同,有的偏重语文知识与读写练习,有的则主要是文学鉴赏。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多数是教专业出身的,这些老师讲专业课习惯了,不太考虑理科生的接受能力,教授时基本上是把自己的专业课压缩一下,然后搬到《大学语文》课堂上去。这样的课,学生一般会觉得太生太难,进入不了听课状态,效果不可能很好。也有些老师,特别是搞文学研究的,干脆把语文课讲成了文学鉴赏课,学生听起来倒是有兴趣,但好像离“语文” 又有点远了。经过逐渐摸索,我想我们慢慢可以形成一些共识,就是既不能完全像教中学生、中学语文一样来讲《大学语文》,必须在中学语文基础上有所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把《大学语文》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样的课。《大学语文》说到底还应该是“语文”课,当然要充分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普遍水平,既要让他们对课感兴趣,还要能够多少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和未来人生发展打下一个好的语文基础。定位太高、太低或者太偏,都是不合适的。据我的了解,许多大学里主讲《大学语文》的老师也都有大体类似的体会。如何做到真正让上上下下都重视这样一门课,是个涉及到学科体制和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光靠老师的单方面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特别是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才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

    去年冬天,科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特别是王剑虹编辑同我和河北师大的一些老师,还有我们今天在座的老师们联络,策划要新编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计划采用较新也较符合实际的思路和编法、教法来编写,以期引起大家对这门课和对这门课进行改进的重视。这个提议很快得到各兄弟院校的重视。于是我们便联络了河北师大、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校的主管教学的校长,和一些关心、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专家老师,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这个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新教材编写的研讨会。我希望我们这个会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不纠缠什么理论分歧,主要就是回顾总结各校的经验,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建议。我自己认为 《大学语文》应当是一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偏重语文素养培育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必须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的熏陶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但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通识课,还是要立足“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尤其注意发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方式。这就不仅仅是停留于补补语文课,而是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培育,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和这种学习了解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大学语文》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我初步设想,这部教材在文选讲解的模式上要做一些改变,文选和文选讲解还要有,但会把成系列的专题性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其中,并且着重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大拼盘”模式,这样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都可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另外,在选篇方面,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是文学性的名篇,我设想我们这个教材的选文范围要有所拓展,除了文学篇章之外,还要有历史、哲学,甚至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篇什。比如,我们要选一点像《易经》、《孙子兵法》以及《九章算术》方面的文字,既可以学习语文,又可以涉猎相关的知识,从而引起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教材根据大学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要求大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并考虑《大学语文》课的课时,也就是20—21周,每周2学时这样一个分量。分量不宜太大,也不能太小。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从中挑选一部分篇章和内容来讲解和学习讨论,其余部分则由学生自学。具体到书中,比如文选,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

    此外还有关有延伸阅读材料,包括一些与文化专题相关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研究观点,这些是泛读的材料,也为那些对专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和指引。

    具体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泛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包括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学生设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也注意还是扣住“语文”,通过选篇和相关文化知识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增加一些既是感性的、又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每一课后面都要附有思考题。一般教材设计的思考题基本分2类:一类是比较浅近的知识性复习题,另一类是有一定学术探讨意味的研习题。根据各专题选文的情况,可以提议学生背诵、朗读文选,讨论某一课题,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做其他实践性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在拓展阅读与探讨意味的研习上下工夫。我最近看到台湾编写的一种《国学读本》之类的教材,他在思考题的设计方面颇与我们一向所列的不同,我觉得很值得借鉴参考。

    《大学语文》的编写要有统一的构思,也需要广泛吸收借鉴我们各大学有关专家和老师的意见。所以我很是希望我刚才说的这番话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位在下面的发言和讨论中有更精彩的意见发表出来。  
  
  当前中学语文受到社会变革的强力推动,正在大面积进行改革。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中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看来中学语文的改革是走在前面了。可以预见,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的大幅度改革一定会对《大学语文》产生影响。那么作为与中学语文有所衔接又有所提升的《大学语文》必然会因听者知识结构和接受基础的变化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都是非前进不可的。我很是希望我们将要编写的这部《大学语文>)教材能够为探讨《大学语文》改革起到助力的作用。

    2008.3.23 于石家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666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