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雷志成:试论当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就业持续发展
【时间:2009/7/15 】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 【作者: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雷志成】 【已经浏览3191 次】

    摘要: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是构成文化素质的主干元素;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同时还负载和传承文化,具有接收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语文是表现学识智慧、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工具。语文素质是高校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原始能力、深层活力、拓展张力并能提升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是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高校学生;语文素质;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及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学语文”、“过去、将来”这样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也会逐渐发展。

    综观各个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见,语文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是人的第一大素质。语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是构成文化素质的主干元素;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同时还负载和传承文化,具有接收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语文是表现学识智慧的工具,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工具。只有掌握这门工具,具备吸收、表达的能力,才能学习其它科学知识,才能拥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力量,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完善能力的人。语文素质教育是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高度统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大众教育”时期,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十一五’期间,教育战线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1]这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这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觉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可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教育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峻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种种尴尬局面。“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2]、院士教授呼吁大学语文绝不能取消、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语文课[3]、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4]。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重新面临“下岗”的危机,这不能不促使人们担忧当前高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植现状,他们自身“语文素养残缺”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不到修复与提升反而轻易地遭到了遗弃。

    所以“当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语文素养残缺”及得不到培植的状态所折射的种种现象。我们的高校学生应该掌握大量与专业应用相关的语文知识点,汲取一些语法修辞、文学素养的常识,并转换成相应的现实能量及终生受用的语文素质;高校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应该包括对汉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审美力、评判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强化,引导他们在形象生动的语文天地中深刻领悟传统文化内蕴并进行审美观照,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之宗旨,是为了培养具有完美人格与和谐发展的人,而不致使学生成为单纯的“专业工具”和“职业匠人”。

    二 语文素质是高校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就业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公平、公正地为劳动者创造条件,使劳动者本人不仅仅能获得现阶段的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并能保持其在未来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以及其子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使劳动者个人及其后代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劳动者所有的价值和潜能。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劳动者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劳动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正确择业、顺利就业、即或转业的能力,将很可能成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失败者。比如“珠三角”地区因为技术升级而出现的“民工荒”;因为远离市场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失业;表现为“啃老族”的青年以及那些被市场抛弃的长期失业者。

    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为就业的量与质的统一。从数量上看,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体现为就业率的高低;从质量上看,保证每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业数量的扩大是基础,就业质量的提高是根本目的。实现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长期追求,它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而是创造出有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实现劳动就业量与质的统一,语文素质的提升应该是高校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语文知识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原始能力

    语文知识素质,就是语言、修辞、逻辑、文字、词句、篇章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语文知识就体现在字、词、句、语、修、逻、文等形式上,这些就是信息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如果工具的性能不知,使用方法不清,无论你用什么花样去用它,它也不听你的使唤。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使他们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知识素养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它的收获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在其他各学科、各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就能依据自己语文知识素养的基础而对该学科、该领域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支撑起自己在这个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学习语言、专业发展能力的空间。因此,语文知识素质是人们持续发展的原始能力。

    (二)语文能力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深层活力

    语文能力素质,就是指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表现,是要求学生既能迅速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又能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善于倾听是语文能力的一种,我们不仅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得到某些启迪,还可以学到新鲜活泼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关系到人与人沟通,人与社会交往,与人合作的问题。博览群书、高效阅读能促使我们在阅读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进而有所发现和前进。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当今社会,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书面语言已是常用形式,手机短信、因特网上的博克、聊天,都是以语文的形式呈现的。“语文学得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的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语文能力素质是人们持续发展的深层活力。

    (三)语文学习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拓展张力

    语文学习素质,就是指学习习惯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己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善听、能说、好读、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持续培养的,在学校里是不能间断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但对各个学科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持续发展的拓展张力。

    (四)语文的人文素质能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

    语文的人文素质,即道德情操及审美素质,也就是指在语文的历练过程中,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价值评价、责任归属、美的发现及个性心理品格,它领引学生“习文悟道”,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学习者能够发现、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字形美、音韵美、修辞美和文学美,从而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他们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加厚人文底蕴的目的。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全体,它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是语文素质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在打造人们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完满性的发展,将培养的人才打造为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能终身学习,具备完善能力的人。高等教育在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面发展的同时,需要语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高度统一,从培养单纯的“专业技术”型学生,转化为“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型学生,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也是高校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能力得到具备,从个体的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因素。

    叶圣陶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实际上是说语文素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学科作为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全面、深刻而又经常性的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素质教育是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高度统一,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整体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0-24.
    [2]“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N].中国青年报,2005-11-01.
    [3]院士教授呼吁大学语文绝不能取消、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语文课[EB/OL].http://www.sina.com.cn 2007-05-10.
    [4]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EB/OL].http://www.sina.com.cn2007-08-16.

    (责任编校:王晚霞)

    作者简介:雷志成(1959-),女,湖南东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素质、应用写作、语言文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96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