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董小玉:母语文化的精神之旅——西南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教程》序
【时间:2009/6/4 】 【来源:无 】 【作者: 董小玉】 【已经浏览3147 次】

本站链接:西南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教程》

  2007年5月,《中国教育报》刊出了教育部有关司局建议高校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育界和众多媒体首次由近十年来讨论不休的的“中学语文教育问题”转而对准了“大学语文”。论者们认为,呼唤或确认在大学所有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十余年来一直没有断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一个延续或结果。其理由是:中学语文尤其是几年前备受诟病的高考语文试卷,往往剥离了“语文”本意,背离了“语文”本体,背离了作为“五四”以来作为“国文课”的根本。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的大幅度改革,中学新课标的普遍推行,“中学语文”似乎受到诟病的声音开始减弱,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还需不需要“语文”,需要怎样的“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争论开始泛起。

  其实,“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已经存在多年,但主要是在大学非中文专业中开设,而且又几乎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或其他专科专业中开设。即使有,也几乎是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公共课而存在的。其课程结构也几乎是和中学(高中)语文相似,不外乎“文体知识”加“文选”(古今中外各主要文体)再加相应的语法知识和练习。难怪有论者担心“大学语文”又开成了“高四语文”。这种课程结构的弊端也正在这里:正好又割裂了作为“国文”“母语”的应有境界和价值。我们并不否认字、词、句、篇、章以及语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这样的功能已经主要由小学、初中、高中段的“语文”所承担。《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顺着这样的概念,“大学语文”也自当有着“明德、亲民、至善”之功能。也就是强调,作为大学段的语文,应该有着审美的、教化的、理性的、修身的等诸多价值指向。
    
    此外,我们还应该这样来看待大学语文:首先是“语文”的概念,应该有个通行的界定,那就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基准的、“汉字”为载体的语言与文学。汉字是当今世界流行语言之一,也是世界最为古老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语言之一,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以及“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不断交融,汉字已经散发出相当迷人的独特风韵又同时兼有了海纳百川的巨大开放性与包容性。当北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乙谋导演的汉字方块字以波澜壮阔的千人舞蹈演绎出“和”字历史时,观众震撼、世人震撼了,这正是汉字本身固有魅力的震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语文怎么不应该散发出汉民族文化的国色天香?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比较了众多《大学语文》教材和读本之后,编写了建构在重估大学语文基本价值体系上的《大学语文教程》。这样的重估基点就是:大学生应该从大学语文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文化,重新认识和体悟母语之美,重新在一篇篇文本的审美旅途中,建构起深深积淀于优秀传统之上的、交互在东西方文化思维碰撞平台上的、充满人文理想的精神价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本《大学语文教程》摈弃了以往《大学语文》教材中对中小学语文文体、篇章、结构等知识体系的延续。这样做,并不是说,语文知识体系就应当停留在中学阶段,而是说,作为纯粹的知识体系,自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修辞学和其他个体文学课程担当此任。至于语文应该承担的应用性功能,其实每个专业几乎都有相应的教材担当,如法律专业,自然有法律文书写作,秘书专业有秘书写作等等,普及性的则有大学的公共课“应用写作”来承担。所以,剪除了上述两个向度的功能,这本《大学语文教程》其实就回归了前面所说的“语文”本体——精神价值的回归。
   
    由此,本教程重点在文章选择上下了功夫:一是美,语言形式和意境、意绪之美;二是深,内涵深刻,有思想甚至思想史价值,文章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三是新,就是充满现代性,虽然选文广及古今中外之经典,但落脚点是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认知背景和接受度。其次,是文章的单元结构,体现教程上述价值追求:打破文体、古今、中外界限,以文本的价值组合构成结构性单元,由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单元构成富于逻辑的语文精神价值之旅。
   
    本书一、二单元,主要选取作为古典的《诗经》、《楚辞》、汉赋、《史记》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篇仕,其后的八个单元分别以“自然天籁”、“文化情思”、“人生底色”、“书里乾坤”、“镌刻心扉”、“缱绻家园”为题,精选中外诗文名篇,通过这些篇章及其精要的赏析,将价值分别指向了中国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意识,历史审视与现实关怀的文化意识,徜徉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人生意识,宁静致远淡漠明志的书人意识,家国天下的游子与家园意识,澄怀观道、心象天然的哲理意识……50篇诗文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窥一斑已见豹之全貌。其间的若干篇国外名篇,也无不笼罩于这样的审美原则之中,或者说,东西方在这里交融与同构,共同演绎着人类心灵的诗意栖居。

  当然,这样美好的编写目标是否得以实现,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包括执教教师更为精到的阐释,包括大学生创造性的阅读与理解。这实际上符合一种很有古典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传递: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按照我们的目标作了编辑和解读,读者在接过本书后顺着也包括逆着这样的逻辑去再次演绎,不管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其实都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读解,也期待着也许更为严肃甚至严厉的批评。批评是一种完善和重建。
   
    最大的期待是,这本《大学语文教程》在重建中国大学精神、重建中国母语文化价值、塑造新一代大学生文化精神中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汉语必将在完成本位回归的同时走向世界,而艳惊群芳!

    是为序。

    2008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21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