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谢建罗等:古典爱情诗词中的现代爱情规则——兼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
【时间:2009/5/10 】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 】 【作者: 宜春学院文传学院 谢建罗 康丽云】 【已经浏览5343 次】

  摘 要: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与人类共生。人文教育历史悠久,伴人类发展,历经专制统治思想遏制与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主义思想排挤之后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当代中国的人文教育正以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形式逐渐苏醒。爱情观教育是青少年阶段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古典爱情诗词所蕴涵的爱情规则今天仍然是那么的新鲜与活跃。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质;古典诗词;爱情规则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质

    人文主义思想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逐渐蔓延到人类存在的各个角落。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七艺”教育和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是世界人文主义教育的源头。历经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首次觉悟之后蒙受工业革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如今已经成为后工业时期人们生存、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特征。

    当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最典型代表是《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普遍开设。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文学的方式来进行人文教育确实是很合适的。首先,文学具有娱乐性,男女老幼皆喜欢;其次,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基础,通过文学故事来理解思想很轻松;再次,经济实用成本低,如果通过音乐或美术形式来进行人文教育的话成本肯定更高;第四,可以潜移默化地承继灿烂的古典文明;最后,师资力量充足,目前文学专业的硕士或者相当水平的教师比较多。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普遍地开设了《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

    但是,当前的《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被教师们讲成与中学语文基本相似的情况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尤其是在普通大学里。这样就违背了开课的初衷和学生们的期望,更违背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究其关键原因是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文学专业本位思想和非人文主义思想习惯——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学文学专业的,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走,然而学生都是非文学专业的,所以学生们总是在纳闷:“我们学理工科的开设这个课程干嘛,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有什么好处啊?”于是就出现了隐秘地或者公开地讨厌与拒绝这门课程;我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其腐朽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清除的,因此现在我们的骨子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流淌着封建思想的血液,于是难以避免地出现了非人文主义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和“自由”。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学生主体”上,即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充分培养其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如果《大学语文》课程像“中学语文”一样只是停留在语言与文学这个层面,那么他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非文学专业),也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对其专业学习没有直接作用),还不是学生所选择的(一般都是必修课)。这样违背人文主义思想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岂不是幽天下之大默,滑地上之小稽吗?教学方式上应该以学生发表个人意见与共同讨论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不宜过分集中,否则容易扼杀个性和创造性。

    有的教师可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来撑腰。但是《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大部分课文是选取的古代经典文章,这应该够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吧!事实上,选取古代经典文章并不是要引导学生回到遥远而陌生的过去,成为与现代格格不入的古人,而是想让古代经典的智慧之光照亮历史的今天,从而激发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另外,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存在空间是很小的。可见,在《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是个载体,通过它来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大学语文》或《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人文教育,其根本性质是人文性。

    至于有的人说的工具性更没有多少立足的地盘。首先,每门课程的目的应该高度集中而近于唯一,前面已经提到承继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这两个方面的目的了,要兼顾第三个目的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学习过十二年具有明显工具性的语文之后,一般的人在生活中都不会出现语文障碍,因此不需要再花时间在这个工具上了;再次,学习过十二年语文之后,有天赋的人会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深造,没人教也可以无师自通,相反,在这个方面没有天赋的人再怎么学也不会有太大的长进,不如让他(她)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另外,学习过十二年语文之后继续来学习这门没有多少变化与新意的课程,年轻的大学生会觉得反感是很正常的。

    这里所讲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思想和活动。这里所谓的人文素质主要指的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如下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人品,如勤劳、勇敢、谦虚、坚强、善良、正直、忠诚和应变等;二是科学可行的思想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爱情观等;三是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追求“语言与文学”的目的上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所要具备的基本人品和科学可行的思想观念,即本门课程的人文教育目的。

  二、古典爱情诗词中的现代爱情规则

    熠熠闪光的中华古典文明把历史悠久的祖国照进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被公认为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勤劳智慧的祖先们是怎样文明地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史资料来解读。尤其是通过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赞誉的经典爱情故事,今人更可以明了先民们的爱情婚姻是怎样的甜蜜与幸福或者酸楚与不幸,从而借助古典文明的智慧光芒照亮今天和今后的炎黄子孙的甜美爱情和幸福婚姻。大学生风华正茂、青春火热,在心理上、生理上以及知识和能力上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正是产生爱情的特别时期。而爱情是人生中最为甜蜜幸福的大事,缺少了她,人生将黯然失色,甚至某些生命将丧失意义。所以,如果没有科学可行的思想理念作指导,很容易变得酸楚和不幸,甚至是一生的遗憾或人间悲剧的重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爱情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第一是男女双方两情相悦;第二是男女双方认可指向婚姻;第三是男女双方都愿意为了对方而付出一切,并且感到幸福;第四是一生都对对方保持爱或好感。象历史上李清照和赵明诚、陆游和唐婉等。但是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异性交往或异性生活,如李清照与她的后夫、陆游与他的后妻以及唐婉与赵士程等。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所谓爱情大部分都属于后者。

    尽管古典爱情诗词创作在遥远的过去,但是,就像爱情本身是一个不老的传说一样,爱情的规则依然是那么新鲜活泼。同时,使用古代的事例作为教材,可以避免涉及他人隐私或者流言蜚语的嫌疑和麻烦,另外可信度亦高,因为很多年前就已经盖棺定论了的事情与若干年后的今人难以产生名利之类的任何纠葛。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代的古体诗到唐宋时期的近体诗,再到新文化运动引领的现代诗,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章不胜枚举,经典作品也数不胜数。本文所讲的爱情,包括婚姻,因为爱情是婚姻的核心和灵魂,婚姻是健康爱情的成熟形态。

    (一)《氓》——健康爱情的基本要素

    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诗经》中的部分内容,尤其是《氓》这首弃妇诗,因为它是那个时代一个富有代表性的爱情故事,也是当今社会颇有借鉴意义的故事。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人老珠黄的妻子被婚外情冲昏头脑的丈夫抛弃了的爱情悲剧(假定这个女主人公讲叙的是事实)。通过“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是“丈夫”道德败坏,而且这里讲的道德不言而喻是指的男女作风问题。虽然故事里没有提出男主人公有婚外情,但是我们能够判断出来是有的。如果他没有在婚姻之外与女性产生不正常的爱情的话,那么把妻子赶走后,他连黄脸婆都没有了。另外,有的人可能说那是由于他老婆人老珠黄了或者男主人公发财了,但是哪位女性能够做到年长而不色衰呢?大部分男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打拼都会有所成就。为什么大部分的年长色衰的老婆没有被抛弃呢?那么多事业有成的老公没有抛弃自己的老婆呢?这很明显地突出了这个“丈夫”的人品不好。

    这首诗的光辉照亮了21世纪的爱情——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同样的悲剧在重演!当代大学生通过这个经典故事可以领悟到选择终身伴侣时应该把人品放在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基本上是放在第一位,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爱情失败者,就是把相貌作为爱情的第一要素,平时所说的凭感觉,基本上是以貌取人。这是多么地幼稚和令人担忧啊!相貌与人品没有直接关系——相貌好不等于人品好,不能够保证爱情真实和长久;相反,只有人品好才能够保证感情可靠长久。可是,人品没有写在脸上,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验证;另外,人品好的人相貌不一定好,很有些矛盾,于是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困惑了。

    超越这个经典故事直接的借鉴价值,我们思考爱情的基本要素,除了人品还有些什么需要考虑呢?那就是健康、能力、相貌和家庭。至于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按照重要性渐弱的顺序是人品、健康、能力、相貌和家庭。不过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考虑,前三者往往是相差不大,后二者基本接近。另外,男女是有区别的,就是说,当女性选择男性时往往把能力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男子无丑相”;而男性选择女性时往往把相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健康、能力、相貌和家庭是你想要的真实的合适的状况,而不是绝对值。譬如说健康吧,不是说一定要像运动员一样健壮的身体,有的人愿意选择一个伤残人,那是不会影响爱情的甜蜜和幸福的,因为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但是如果一方隐瞒了遗传病,那么这个爱情将可能是酸楚与不幸的。即使是隐瞒方,可能通过这场虚假的爱情得到些暂时甚至是比较长久的好处,但是受之有愧,于心不安,给自己的良心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如果被隐瞒方脾气暴躁,甚至有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至于现实中怎样选择,对大学生来说都是自由的,违背规律的人很可能会得到不幸的爱情。如果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讲到这个程度,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篇课文的人文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湘夫人》——从失约的痛苦中振作起来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约会湘夫人未成的郁闷、忧愁、痛苦与振作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理性面对心仪的恋人失约,首先要相信并坚持自己的爱情,不要轻易作结论认为对方不爱自己,失约的可能性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突发事件、可能是考验、也可能是一厢情愿。不过爱情需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哪怕是对方最终移情别恋——这样也证明了对方是个感情不专一的危险人物,不适合作为你的终身伴侣,长痛不如短痛,快刀斩乱麻,就一刀两断吧。第二是遭到心仪的人拒绝时怎样发泄痛苦,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体力消耗,像诗文中“朝弛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从早上一直跑到晚上,让自己跑得精疲力尽吧,这样对身心的打击最小;对女性来说可能找个可靠的人倾诉也是很好的。第三是如果遭到心仪的人拒绝了,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俗话说,“好男儿何患无妻,好女子何患无夫”。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人,如果是,那么有多少人在排队等着你将丘比特之箭射向他(她)啊!即使现在不够优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会变得比原来优秀,这时,至少可以选个跟他(她)一样优秀的,甚至比他(她)更强的。

    诗文第五段在大肆铺写湘君千方百计建筑馨香馥郁、多姿多彩的房子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此表达他对湘夫人忠贞的爱情。这是当代大学生恋爱时学习的榜样,可惜当今有些大学生在恋爱中一遇到挫折就消沉颓废,甚至一蹶不振,这样只是错过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糟蹋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浪费了社会资源,也辜负了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

    (三)《月夜》——检测单方持守度的良方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大部分作品以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为主题,难得一首书写自己爱情的诗歌。《月夜》叙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杜甫在投奔肃宗的路上被俘至长安,生死未卜、前途迷茫之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作者是男性,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强调了男性的坚强,因此诗中大量描述诗人的妻子怎样痴呆呆地思念丈夫,连身体被露水打湿了都没有感觉到,其实这正是杜甫对妻子和孩子思念的真实写照。全诗感情最强烈的地方当数最后一句“双照泪痕干”,意思是说经历因战乱而多年失散的日子后一家人还能够团聚真是太令人高兴了,就让感动的泪水倾情而下、自然流洒吧。由于高兴、激动而泪流不止,可见情感之激烈!

    作者离家时想为朝廷社稷和人民百姓做点什么,结果却被叛军俘虏了,完全是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他妻子也全然不知。所以,他没有机会给妻子留下片言只语,更不用说一番海誓山盟。但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杜甫有情感上的越轨行为。对杜甫来说,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不知情的老婆是没有诺言的忠诚厮守。

    当代大学生在自己认为没有人知道他(她)是谁的情况下的表现,不是很令人乐观的现状,更令人担心的是当今情感危机的时代背景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对爱情难以坚持必要的时间。恋爱中突然中断联系的情况下,谁坚守这份情感的时间越长,说明谁对这份情感越忠诚可靠,这可以叫做单方持守度。古今中外,很多人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检测对方对爱情是否忠诚可靠的。

    (四)《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二首》——坚持主体独立性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爱情婚姻是悲惨的,有他的很多文字资料为证,尤其是《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二首》。《钗头凤·红酥手》的主要内容是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十年左右在沈园邂逅的悲伤情怀;而《沈园二首》的主要内容是前妻唐婉抑郁而死之后四十多年,也是男主人公陆游离开人世前所抒发的对前妻一生未变的忠贞爱情。他们爱情痛苦婚姻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及其思想;现象性原因主要是如下三个:一是唐婉不能生育;二是陆游功名未成而夫妻感情过深;三是唐婉思想过于开放而婆婆过于保守。从现代爱情角度来看,是主体缺乏独立性,尤其是男主角陆游。

    陆游生活的时代,封建势力太强大,即使他是一个“亘古男儿”也无法与整个制度抗衡,他走到生命的边缘仍然坚守着这份痛苦的爱情,也只能成为经典的爱情教材,却无法实现甜美幸福的爱情婚姻。

    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遗传影响根深蒂固,难以完全清除。我们身边也时有由于生育问题而导致感情不和甚至婚姻破裂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尤其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十分明显。尽管新婚姻法规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亲的意见是那么的富有距离感(子女的意见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和权威性(难以对抗)。尤其是权威性,一是血缘亲情(自家人,不可能有恶意);二是经验之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三是养育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恩重如山);四是现实困难(完全脱离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生活上非常艰难)。

    当代大学生恋爱时有必要考虑家庭中的如下态度:一是家庭民主程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是最终决定者是谁,子女有多大的自主权,在子女做决定的时候父母亲是不是有强烈干预的习惯;二是性别观念,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三是婚后跟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对方父母怎么安排;四是家庭财务运作方式和经济状况。不要等到“生米煮成熟饭”遇到家庭矛盾难解难分时来痛苦,那样的痛苦只有自己买单了。如果更为糟糕的话,覆水难收,付出的感情也只能付诸东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婆媳关系”已经构成了一个社会现象。今天婆婆的血液里还没有完全消除“过去婆婆”的封建残留—— “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于是对于现在的媳妇至少在潜意识里有某种“家长阴影”。而今天的新媳妇拥有用更多的新思想,一般说来只有比较开明的婆婆或者比较温顺的媳妇才能比较和谐地相处,如果双方观念都比较偏激,那么肯定是难以相处的。这种情况下,既做儿子又做丈夫的男主角必须有一定的主体独立性才可能协调好——在母亲与爱人之间明确关系、保持立场,谁是谁非,客观定夺。同时涉及到女主角在丈夫与父母之间的主体独立性。如果婚后与岳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么女主角的主体独立性则更明显。

    (五)《鹊桥仙·纤云弄巧》——爱情的质量观和试金石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通过创新思考“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发现了“爱情的质量观”和“试金石”。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本来是个悲剧故事:王母娘娘棒打鸳鸯,把牛郎和织女这对恩爱夫妻活活拆开,只准他们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对于情深意厚、缠绵悱恻的情侣来说是无法描述的痛苦。但是作者把他们与一般的情侣比较发现:牛郎和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而情比金坚,一般的情侣之间一年相会无数次却发生了情感危机,因此这次约会的质量胜过了人间一般情侣之间无数次相会的质量的总和。所以作者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个比较释放出永恒的光芒,照亮了现代爱情的质量观,在爱情上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质量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力图每次约会都有的新进展。即进一步了解对方,增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或者进一步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而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不是女同学望着男同学的钱包或身体,而男同学盯着女同学的肉体。第二是争取一次恋爱定终身。通过很多次约会发现双方在爱情的基本要素、主体独立性、单方持守度等方面都符合要求,这才可以真正称为进入恋爱状态,就是开始考虑婚姻大事,否则一刀两断,不能关系暧昧。第三是追求性伴侣唯一。由于爱情的独占性,一般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终身伴侣跟别人发生过性关系,甚至有过很多性伴侣。当今时代,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个体生理上的早熟与传媒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的性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因此,爱情婚姻观教育刻不容缓。第四是恋爱次数越多意味着失败越多。因为每换一次恋爱对象说明是失败地发现一个人不适合,真正的恋爱意味着发生了性关系,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更不用说付出的感情是没有办法收回的。多恋爱几次就会有经验,能够更接近成功的想法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因为在一个人的生活圈里,最合适的人往往就那么一个,关键是要弄清楚谁为什么最合适。如果故意更换恋爱对象则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俗话说“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个别家长认为自家的男孩子换几个恋爱对象有助于爱情婚姻的成功,有纵容的意思,这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教育问题——他们认为换恋爱对象对他们来说不吃亏,而是别人吃亏,因为自家的儿子通过与人家的女孩子谈恋爱而使人家的女孩子不再是处女了却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以及相关责任,甚至因而控制对方,这是不道德的;事实上,即使双方开始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最后分手的时候还是十分伤感的,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不用说男性偷吃禁果后会经常被这种刺激感所诱惑而影响学习与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不懂教育的表现。

    超越这个比较,作者捡到了爱情的试金石——“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打算天长地久的爱情,当然不能计较朝朝暮暮的相厮相守。尤其是年轻时候,如果相厮相守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学业与事业。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业和事业的起步阶段,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在朝朝暮暮的相厮相守上,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必然减少,未来事业的基础就肯定不牢固。在就业竞争炽热化的当今年代,毕业就失业,用什么来浇灌爱情这朵鲜花呢?

    (六)两地分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1.《雨霖铃》——两地分居的男性感受。柳永的这首“灞桥杨柳”描绘了男主人公被迫离开京城时与心爱的人儿告别的场景——女主人公准备了美酒佳肴,但是大家都“帐饮无绪”;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讨厌的船夫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天色已晚;最后握一握佳人玉手,四目相对,泣不成声,抽咽不止。这次离别啊,前路迷茫,前途未卜。自古以来,生离死别总是令人感动不已,更何况碰上这个凄风冷雨的深秋季节。情绪性喝酒容易醉也容易醒,突然醒来,感觉到船在前行,拂晓的冷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从柳条的缝隙中只看到残缺不全的月亮;离别的伤痛猛然袭击过来,曾经那些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不复存在了,再妙趣横生的浪漫情怀都无法实现。由此可见与心上人离别是多么地叫人黯然销魂!作者是男性都这样伤感,那么缠绵悱恻中的女性就更加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当代大学生恋爱时往往火速升温而无暇顾及或者想象不到以后能不能坚持走到一起或者离别的时间有多少,怎样面对。因此,毕业之际往往也是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之时——爱情解体,心情伤透,魂飞魄散。有的男大学生在这个时候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为了稚嫩的爱情而放弃事业,因为违背了“没有事业就没有幸福”的规律,到头来事业和爱情双双飞走了。

    长期两地分居已经是一个痛苦不堪的谁也不希望接受的历史明证。所以在爱情发芽时就要为以后的相伴相随、形影不离打下基础:第一,考虑双方的生活目标地,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是农村;第二,考虑双方专业和行业特点,是不是需要经常出差;第三,考虑学历层次,大概多少年以后进修,进修的时间一般需要多久,进修地最可能在哪里;第四,双方的人生理想,是不是渴望出国,能不能同时出国;第五,考虑双方的家庭所在地,就业时家庭背景可能起什么作用,事业发展时社会关系在哪里,父母年老时怎样照顾方便。如此等等。

    2.《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地分居的女性感受。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爱情是坚贞无暇的,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口皆碑的事实。《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这首词描绘了女主人公由于丈夫即将远行而产生的牵肠挂肚的离愁别绪。得知丈夫即将远行的消息后,本来是大家闺秀的妻子从此变得被褥不整理,自己不梳洗,上午睡觉到太阳高高升起,却仍然是头昏脑胀,浑身无力不能起床。随着离别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女主人公的身体象被分成两半一样,精神也好象要被分裂。不让他走是不可能的,男人必须有他的事业啊,自古以来的规律是“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啊。妻子别无选择地、违心地支持丈夫远行赴任,开创他的事业,而自己只能将伤心的泪水吞咽回去。一想起丈夫离开后的孤独和寂寞,女主人公就整天心事沉沉、愁眉不展、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丈夫还没有离开,就瘦得不成人样了,不是因为经常醉酒,也不是因为悲秋的特殊情结,而是因为担心丈夫离开以后的日子会伤心得实在没法过。

    爱情无暇的夫妻之间的离别就是这样煎熬人。当代大学生恋爱时一般很难考虑到以后离别时是多么痛苦难熬,尤其是女生要特别考虑,因为丈夫往往由于事业或者学业而远赴他乡一段时间,应该早点做好心理准备怎样度过这段孤独寂寞的日子,不要因为亲爱的丈夫远行而大病一场,这样就会影响他的学业或者事业以及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家庭也不利,更不要因此而出现情感越轨或被人欺骗感情。有个常用的办法是找自己的亲人或者特别好的朋友适当陪伴。但是,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第三者,或者上当受骗。

    《醉花阴·薄雾浓云》这首词描绘了重阳佳节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孤寂和魂不守舍的相思。南渡前夫妻间可是举案齐眉、情意绵绵的好关系。也正因为感情太深以致丈夫不在家时,妻子孤单寂寞得夜不能寐,更何况在这个特别的重阳佳节!由于这段时间的苦苦相思,女主人公已经面黄肌瘦、憔悴不堪。

    当代女大学生一般是职业女性,如果经受不起这个相思之苦,那么将很难面对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失去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怎么安排那样的日子得有个心理准备。《声声慢·寻寻觅觅》描绘了女主人公在丈夫病故后精神恍惚、度日如年的黑色时间。开头的叠词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失夫失爱之后一个人在凄风冷雨中苦涩地回忆和丈夫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一切随风而逝了。就在这时,一群大雁由于天冷而南飞,很清楚地看到那就是天热时北飞的大雁,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丈夫也就只能留下一个空虚的名字了。白天傻乎乎地坐着发呆,哪有心情整理家务?失眠的夜晚听到一点一滴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更打在女主人公的心上——她优秀的丈夫本来应该象凤凰一样栖息在梧桐树上,但是现在已经连生命都不存在了!这是什么语言也无法描绘的人间悲情。

    痛失至爱,确是任何语言也无法描述的人间悲剧。于是有了唐婉和李清照均抑郁而英年早逝。可见,爱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当然我们希望的是理智和激情的融合。不测之风云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

  三、结语

    爱情观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学阶段还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而世界潮流的冲击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已经是迅雷不及掩耳,特别是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性开放遭遇的苦果应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婚姻是爱情的成熟形态,要想爱情能够健康发展,一开始就必须树立婚姻的理想目标,否则很容易导致开花不结果。在中学生恋爱比例很高的今天,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必然涉及婚姻大事,更何况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所以,要想实现爱情甜蜜婚姻美满的理想就必须在一开始就严肃认真地审核爱情婚姻的基本要素、最终目标和发展路径等因素。


    作者简介:谢建罗(1974—),男,湖南益阳人,宜春学院文传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和人文教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03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