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刘永涛:创新教材内涵,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
【时间:2009/4/22 】 【来源:浏阳日报 2008年11月28日 】 【作者: 刘永涛】 【已经浏览2572 次】

    作为一门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特别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亦根据自身情形对其进行了多样性的改革。其中,众多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现,即为一例。然而,由于在编撰上多陈陈相因等局限,能全面体现大学语文教育目的、很好地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受到学生喜欢的并不多见。近日,由吉首大学田茂军教授和吴晓博士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新编教程》,从文化主题角度出发,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旨归,着力创新教材内涵,做了崭新而富有成效的尝试,堪称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多见的一部力作。
   
    一部好的教材,通常表现在厚重、鲜活的主题内容上。《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个性化创新,在当前的众多教材中,显得尤为突出。它让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目的更为明晰,那就是全面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成为一个思想更全面更完整的个体。我们看到,该教材从当下最真实的中国语境出发,设置十个关键词:乡土、都市、家园、记忆、生命、情感、认同、世界、和谐、湘西。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斑斓多彩的文化图景,一举打破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呆板主题,让内容框架变得鲜活、生动、广阔。
   
    对学生来说,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谁都知道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的修养。但翻一下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许多版本恐怕在大学阶段语文课程究竟该干什么这一点上还难有鲜明界定。有的教材按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文学作品选读,稍有变化的是有的加点文学史知识,或再增加点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有的干脆按照文学史的线索,选取古今中外的名篇名段,作一个集中的展示,但主题难见提炼、升华。这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很难体验到一种崭新的精神营养,以致往往将之视为高中语文的升级版,而对之全无持续学习的兴趣。大学语文难教,或者效果不理想,这该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力图摆脱诸如此类的困扰。它在新颖的框架下,精选篇目,每一篇都以鲜明的文本价值来彰显相应关键词的主旨。而这十个关键词,正是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显然,编者将大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或者说,他们为大学语文教学做了重新定位。他们意在是通过一组组美文,和学生讨论人生价值方面的基本问题,让学生以多维视角认知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比如,“乡土”这一节,在导读之后,选取了费孝通的《乡土本色》、刘亮程的《狗这一辈子》等,又在延伸阅读中选录贾平凹的《商州又录》、简德彬的《乡土何谓》作深入阐释。在“家园”部分,选取了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延伸阅读到当下著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田耳的成名作《衣钵》。在“和谐”部分,选取了华兹华斯的《我们是七个》,还有姜戎引起广泛关注的《狼图腾》……
   
    乡土、家园、生命、认同等等,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究竟该如何破译?许多大学生上了四年大学,甚至又读了三年到六年硕士、博士,或许没有机会认真地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但这部新版的《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提供了一扇探询的窗口,激发学生求知解惑、完善自我的向往,让大学语文在自觉中承担起一部分公民教育的责任,这是一份难得的人文关怀。如此以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门课程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欲更好地提质人文教育,大学语文务必以“大语文”姿态,融思想水平、知识视野、审美情操等多种内涵为一体,在大文化的视野中,给学生以真正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朝着这一方向做出了可观的努力,在教材改革上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可以预见,这一探索必将在大学语文教材编撰史上留下可圈可点的一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7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