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母语安全问题”大家谈(莫言等)
【时间:2009/3/13 】 【来源:现代语文 2007.02 】 【作者: 本刊记者 桑哲】 【已经浏览3458 次】

    本站按:既然是“母语安全问题”,就应该邀请法学专家一起来谈,争取用立法的手段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语文百家访谈
    
    汉语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一方面呈现出极大的活力,另一方面各种外来语言、网络语言、影视广告语言等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英语的广泛学习、考试已经在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本民族语言造成影响。一个堪忧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汉语使用、表达能力在降低。从深层次上讲,这牵涉到一个“母语安全”问题。各方专家是持何意见?笔者就此问题录音采访了国内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这些多样化的思考可以带给我们更深的启示。(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语文教育学教研室主任):这种倾向对语文学习影响很大。复旦大学有一次搞语言比赛,得高分的是留学生,本国的学生考不过外国人,这说明外语学习对汉语学习的冲击太大了。所以外语要学,但是得有个前提,首先得学好母语学好本民族的语言。现在外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逐渐重于母语,这是不正常的,哪个国家也不是这样。母语的学习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学不好母语那这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成问题的。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加强古典诗词的教学,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再一个,就以读写为例,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大不一样了,过去的孩子写得很多读得很多,现在有了网络等立体媒体,孩子们接受信息基本不动笔不动手,这确实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学语文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读和写,没有读和写要学好母语也很困难,看来教育部也得重视这个问题。忽视母语教学重视外语教学,这是不正常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丁帆(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问题在香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这一带应该说是非常流行的,它大量的出现无疑是对母语的一个冲击,应该说作为大陆的学者和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不能让它无限量的发展下去,发展下去那就会成为一个灾难,对母语侵害的一种灾难,我觉得还是用汉语表述比较好,那种以后有可能成为外来语言的话,用字母表达的话,假设它有它的特定意义,非要表述的话,要打引号。有很多的学生尤其是尖子生表现出外语能力比母语能力强,这就证明了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败。双语教育我觉得母语是第一位的,母语是不可或缺的,两样都好,齐头并进,没有话讲,但是舍弃了母语强化了外语,应该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母语教育应该是首位的,当然我不反对齐头并进,同时两种语言都好。但是母语的一篇作文都做不好,一篇作文都错字连篇的话,你外语再好你也不是一个好的学生。
    
    孔庆东(北京大学教授):我相信汉语的雄伟的力量,汉语能够把一切语言吃进来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自我抵抗、吸收、消化的能力。现代汉语的形成是多次吸收外来语的结果,比如吸收佛教语言、西域的语言,吸收了很多很多次了,吸收中进行调整。从长远来看是不害怕对汉语造成冲击的,汉语能够把它们都吃掉,而不会被它们同化掉。所有外来语言形式,汉语都是有办法解决的,汉语有很大的消化能力。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用,用了也成为我的,这个是西方语言比不了的。汉语是了不起的,我对中华文明的希望很大一部分是奠基在中国语文的力量上的。
    
    鲁国尧(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置身于国际社会,很多方面,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许多尖端的科技文献都是用英语写的,所以学习外语也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为此,外语学习需要学生能够会读、会写、会说。外语教学界如果能研究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使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能省时间、省投入,就可以避免以牺牲母语教学为代价来换取英语学习的进步。南京大学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文科学生好,这是英语使用的问题,那些理科学生的专业需要他们看外国文献,而中文系的学生可以不看外国文献。这就是说: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特别是21世纪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应该有比较好的外文功底。
    
    同时,我国有些本科毕业生连一封信都写得文不达意,有些博士论文的题目都不通顺,这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也表明我们的母语教育很难。中文系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会受到比较好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语言基本功训练就比较差了。至于其他系,如社会系、历史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汉语言文字功底更加薄弱。我认为母语教学的关键时期在中学,合格的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最起码要文从字顺,没有病句。
    
    现今,“GDP”、“WTO”和“OK”等字母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要求我们跟上历史潮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吸收外来的新鲜事物,要跟世界接轨,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出现符号语言也不足为奇。符号语言的运用有时候也是为了表达上的简洁明了,比如把“GDP”转换成汉语“国民生产总值”,把“WTO”转换成“世界贸易组织”就比较复杂了。大家对“GDP”和“WTO”这两种说法已经习惯了,也能够接受了。类似字母词少量运用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用得太多。如果能用汉语翻译注释一下就更好了。翻译要简明,如果翻译得很复杂,反而会失去意义。不久前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吸收外来词的问题。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是意译,跟文化、心理、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关系。这种纯字母词,跟“SOFA”翻译成“沙发”不一样,它完全是英文字母。汉语中夹杂字母词还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但它的好处是简洁明了。
    
    李开(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语言的变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词汇上,《现代汉语词典》每次修订都会吸收补充一部分新词汇。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传媒工具传播的新词新语,有雅的,有俗的,有俗不可耐的,也有雅俗共赏的。对新词语的规范化,只能加以引导和限制,但不能排斥。吕叔湘先生曾经不赞成新闻媒体使用“落下帷幕”这个词,他认为“合上帷幕”才是规范的,可现在“落下帷幕”这个词已经普遍应用了,这是语言的约定俗成问题。一些盲目“跟风”的新词和那些看似时尚却不登大雅之堂的词,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字母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被应用于书面文章应该有所节制。在写学术著作的时候遇到新词把它注成外文、原文,是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其确切意义和来源。比如字母词“WTO”,用规范的汉语表示应写作“世界贸易组织”,同时在括号里注明“WTO”。书面文章中随意夹杂字母和数字符号来代替汉字是与汉语规范化的要求相悖的,是对汉语规范化的损害。比如求救信号“SOS”,除了表示失事信号以外还有别的意思,读者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辨别,这就给交际带来了不便。当然,个人通过网络或手机聊天或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选择新词新语可以不受限制。
    
    宋遂良(特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我觉得影视语言和广告语言从总体来讲是低俗的、混乱的,没有自己的格调操守,还处在模仿学习阶段,但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过程。但有少数的影视语言和广告语言还是有文化品位的。
    
    谢冕(著名批评家、诗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视外语教育我是赞成的。21世纪的人要不会说英语、使用英语,我总觉得是一个欠缺。外语教育要重视,但外语教学要有成果,我觉得现在有时我们没有成果,有时付出很多,但并没有真正学到,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效地进行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要重视,英语实质就是国际交流的一种媒介,所以我不反对外语教学,英语教学尤其不能削弱,同时在加强英语教育、外语教育时,也加强我们的母语教育,使大家都能很好、很完美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我觉得不要因为我们母语学习不好,就把责任推卸到外语身上。外语学习,我觉得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把它学好,使得我们将来的国人、年轻的一代都能够和世界交流没有障碍。我不反对学英语,而且要学好,应该有实效。
    
    莫砺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已经对母语造成冲击了,不是“会不会”的问题。在大学里,中文系可能还好些,但要考研究生、考博、想出国深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前几年社会上就业,你有没有四级、六级证书也是非常重要。没有人问你汉语水平怎么样,我觉得这个问题很荒唐。我本科是学英语的,但没有毕业,读了一年多,就考研究生转到中文系来了。我觉得外语是重要,现在全球一体化,掌握一门像英语这么流行的、强势的外语是必要的,但没必要重视到超过你母语的程度。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说,在武汉大学,教师如果能用外语讲课,工作量计算就加分。有的课能用外语讲,我们中文系讲《诗经》、《楚辞》,你用外语讲就太荒谬了。以前有过用外语讲课的舆论,前几年北大改革,有人也提出讲课全部用英语讲这种方案,我觉得荒唐无比。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我们又不是一个小语种的语言,我们汉语是一个大的语种,全球用汉语的人数比用英语的还多。汉语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是非常丰富非常成熟的语言。难道我们的母语不重要了,一天到晚要去学人家的语言?重视英语是对的,但是绝对不能提到比汉语还重要的地位,这是荒谬的。而且长久这样做下去,将来我们怎么办?将来全国都变成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家都用英语来表达,母语没有了,都不会说、不会写,或者很生疏,水平很低?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除了语言还有什么?血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是最重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觉得像你们的刊物要大声疾呼、强调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不仅在中小学有语文课,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你首先要把语文学好。我原来读博士的时候和理工科的学生住在一起,他们说导师很头痛很多学生试验出好的结果但是写论文却表达不出来,他的汉语太糟糕了。表达不充分,对你的整个人生、整个工作肯定是不利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实际上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有那么多成语,成语实际上是古人的智慧,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对真善美的判断都在里头,这个东西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以前新加坡特别重视英语,英语是流行的语言,后来它渐渐地反省了。新加坡以华人为主,都说汉语,将来如果都不说汉语了,那你是什么民族,你难到是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一个分支吗?你不是的,你要有你自立的地方,你要站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现在社会上的人急功近利,过分地追求物质的东西,导致我们的母语受到侵蚀,当然也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侵蚀本民族的东西,而且唯洋是崇。英语肯定是很好的语言,而且也很有用,一定要学,但是绝对不能把它强调的过分。
    
    至于电脑、网络肯定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谈到它的消极影响。用惯电脑的人写字肯定是不行了,世界上写英文字母最难看的人就是美国人了,我们任何一个中学生写的英文字母都比他们写的好多了。中小学还是要提倡写汉字的,要知道它的笔顺、结构,对字才有更准确的认识。电脑的任何输入法都跟汉字结构没有很准确的关系,还是要写字。另外是词汇,网络里一些词汇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不符合汉语原来的习惯。汉语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语言,本来也善于吸收外来的语言,它的单字单音组词比较方便。汉语自身的造词能力很强,在汉字中夹入一些英文字母,不管怎样说它就是不纯洁了。最好还是用我们汉语的组词法来消化它、吸收它,这样增加了新的词,但还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这不是很好吗?不可能有什么意思一定要用字母来表达,不用就不能表达。汉字的功能非常强大,表意绝对可以表达出来,何苦非字母呢?但这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网络的问题年青人不停地在创造。
    
    莫言(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作家之一):网络文学首先是书写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文学作品靠作者用笔在纸上写,网络文学作品是用电脑打字,一旦把电脑屏幕上的文章打印下来,跟传统的文学作品没有什么两样。网络文学作品里面充斥着很多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也遵循着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语法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是相当稳固的,而词汇却像一潭活水,不断地有新词语在产生和消亡,也不断地有一些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或者被激活。网络语言的语法在发生一些缓慢地变化,新的词汇使网络文学具有了一种新鲜的时代气息。说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好像也不为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和图像资料对人们的视野造成很大冲击;报刊杂志中的插图对阅读文字造成挤压,这也迎合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和追求快餐式阅读的心理。从另一方面来说,“读图时代”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人们的一种阅读惰性。大家希望更加全面、更加形象地来了解这个世界,来接受信息。我小时候,顶多通过收音机和有限的几份报纸、通过文字和声音来接受外界的信息。而通过电视机的声像画面,通过绘画摄影,综合地接受外界信息,肯定印象更加深刻,比单纯地读文字接受的信息量会更大。但是语言文学之所以能够存在,而且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就在于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魅力,是“读图”代替不了的。
    
    裴显生(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国内大家谈论的一个热点。到了大学,外语不过四级不能毕业,研究生不过六级不能毕业,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外语不过就不能升,外语是硬的指标。从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一直考,考了一辈子,出国更要考,考研考博,外语少一分都不行。这是什么道理?我别的都很好,为什么外语不好不行呢?它是霸权主义,别的国的语言没有这么厉害,英语霸权这几年很严重。这就导致原来初中读英语,现在小学,有的地方甚至幼儿园也读英语,你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合理,而且危害很大。说它不合理是因为改革开放了,二十一世纪需要学外语,这个不错,但到了一票否决的地步,就不合理。外语需要语言环境,在里面可以学得很快,不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忘得很快。我们计算一下我们的年轻人有多少青春生命都丢在外语里了,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到教授都要考,学了多少,又用了多少呢?这样就不是从实际出发了。改革开放要面向世界,是要学外语,问题是这样搞不划算。外语被强调以后排挤了母语。有些人本来早上起来应该背一点古籍名著、优秀散文,但都背外语去了,谁背语文呢?没有人背了。上边说考试语文是软的,英语是硬的,其实汉语是我们民族的根,你把这个丢掉了,这就很糟糕。从实践看,大学生错字连篇,写的文章不像个东西,难道不是到了要为母语呐喊的时候了吗?
    
    对于网络语言,有两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是对网络语言全部排斥,这不可取,一些东西会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词汇仓库里来,应采取容纳的态度,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坏的;还有就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以及短信、游戏中的语言的泛滥,由于语法极不规范,看上去不伦不类。就学生作文而言,我不同意将那些网络语言、英语插在文章里,那把整个上下文都破坏了。有些学生题目都用外语,我主张要改掉这种习惯。还有个别网络语言,如果作为口语,可以容忍它,如果作为规范的叙述议论,就行不通了。
    
    王均(著名语言学家):语言的变化发展是肯定的,不仅过去在变,现在也在变。过去推广普通话只在口头上,目前我们有措施,比如教师普通话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上岗。现在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加大了,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不可估计,将来方言向普通话的靠拢是自然的,不是强制性的。校园语言的作用很大,在校园里师生说普通话,有利于带动家庭,带动社会。当前要加紧调查方言,现在不调查,以后就调查不出来了,因为汉语言的变化也就是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这是一种趋势。
    
    正规场合使用数字词是不规范的,比如用数字词“886”表达“再见了”的意思,是通过英语“Bye Bye”(拜拜喽)的音译来完成的;用“3166”表述“再见”,是从日语化用的。这些东西大概只会热闹一阵子,开玩笑,插科打诨还可以。年轻人喜欢新奇的东西,正式场合就会被淘汰。我认为这些东西是不规范的,应该给学生指出来。广告语言把成语乱改,制造了大量垃圾语言。作为广告词,有吸引力,有广告效应,但它是不规范的,最终是要淘汰的,有关部门应做一些规定,对广告语言加以约束。少量字母语和汉语并存没有坏处,比如“WTO”就是国际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简写,是外文的进入。在谈判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不说“WTO”那说明你没有世界眼光,所以说在世贸组织的谈判里面不讲“WTO”是不行的,在涉外场合发表英语演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外交人员在涉外场合用外语是很自然的,并不是坏事情,语言不管来源于中文还是外文,以简单为好,经过实践的考验,类似“WTO”、“GDP”这样的字母词进入汉语语汇是合理的,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字母词是不能排斥的。我们中国人最先接触的拉丁字母是从留学英法的学生那里引进的,比如数学中三角形三边“ABC”、化学中分子式“H2O”等等。《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是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语言既有民族性又要有超越民族的包容性。有些字母词按外语确定其发音,实际上是不合适的,但人民已经接受了,成为一个社会习惯了。汉语语汇就应该吸纳它们为新成员。
    
    王景山(鲁迅研究专家):目前的影视语言和广告语言从整体上看,水平低,错误多。电视里面的“纠正错别字”、“成语改错”这样的所谓文化活动实属附庸风雅;一些广告语言则把成语随意乱改。提倡文化素养没错,但用旧的诗词,用古文来表情达意,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修养就变成做作了,有一点古诗文知识的人就会看到错误百出,一般的观众可能看不出错在哪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被糟蹋的现状,有人担忧,说中国文学要消亡,文字的东西会慢慢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音像制品,印刷品可能没有人看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不是以后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看是不可能的。台湾和东南亚国家比咱们大陆还要重视传统文化。我最近编了一本书叫《国外华文教材选读》,国外华人教材的选目比我们的教材更科学一点,中国已经建国五十多年,但是为政治服务的观念还在影响着一些编教材的人,他们编教材选文的时候仍在考虑有没有阶级性、政治色彩明显不明显。现在有一些东南亚以及台湾的教材选文更重视人性本身的问题。几百年以后,几千年以后,很多“应时”文章都会被历史淘汰,如果语文教学这方面不考虑把有流传价值的作品保留下来,很多作者将不为人所知,只成为专家研究的对象。
    
    王宁(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字母词是科技、经济、法律在我们社会转型期从西方的一些国家吸收新的知识过程中演变的,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没法反对,这是一个社会语言现象。社会语言生活里面的一些问题,只能去解释不能去反对,但是我觉得字母词不要进入语文训练,也不要进入规范辞典。字母词进来以后临时还没有在我们语言系统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我们不能把它放在规范语言词汇里面,因为毕竟它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体系,我们自己的书面语还应该用汉字来书写,或音译或意译。我们在一些汉字规范领域里面还要提倡用汉字书写的词汇,当这个词汇不成熟的时候它会慢慢成熟,语言文字有一个服从的过程,所以我不赞成把字母词引导进语文教学。但是我不反对字母词,也无法反对,报纸、新闻中有一点就有一点,没有关系,也不用担心。
    
    语言问题有一些是语言文体研究的范畴,有一些是社会语言学范畴,所谓社会语言学就是把一切在社会上存在的语言现象看作“存在就是合理”。有些东西是任何一个时候都存在的,这就是俗文化现象,培养人的素养应该培养他的雅文化,不要向俗文化方面滑,要在教育领域强调这种雅文化,让人们去追求这种雅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观,而不要直接去正面反对它,再说你也反对不了。小孩说“咱俩是铁哥们”,这不大人也跟着说了。语文课要起到一个语言引导作用,让人们向雅文化靠拢,不要去搞俗文化。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有时候就用得着俗文化,人应该学会跟不同层面的人去交往,但人在一个正当的场合里面应该有雅文化素养。文体问题就是语言风格问题,那不是你反对不反对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向哪些方面去培养一个人的语言素养的问题,我是赞成要有雅文化素养的。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用过于人为地去干预它,等语文素养有所提高,这个东西慢慢地就会消除了。
    
    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语言、符号语言的出现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它很不规范,但它流行,流行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进入主流语言,也有一些永远不能进入主流语言,但它的社会功能也很大,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而不要一味地排斥。我觉得语言学研究并不是光起规范的作用,它同时也负担着不断提升、活化我们的语言的功能。因为社会语言不能永远都是那么平板的,它要靠民间,靠老百姓,使一部分词汇或表述方式进入主流语言,这个过程非常有趣。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都是来自于民间。现在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民间语言,我们看不懂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到那个圈子,也许流行到一定时间就会淘汰,但有些部分会进入到书面语言,进入到成年人的主流语言中。所以我觉得不要一味地排斥它的存在,应该正视它。
    
    现在大家都比较忙,很多时候就看漫画,看插图,但我想这不能叫做“读图时代”,事实上大家看得最多的还是文字。而且文字的能力,文字的感觉,文字所激发的想象力和个性的活跃是读图所不能代替的。图有它的功能,可以与文字互补。现在有些书为了好卖拼命地搞很多图,跟文字都是脱节的。网络文学现在还没有成熟,但它有读者,非常个性化。它还是浮动的,随读者的浮动比较强,这是与普通文学不同的。但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字感觉,它跟纸面的文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另外在发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网络文学要真正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还要通过纸面进行固定化。它的阅读圈子很小,又很大,很大是指点击量很大,但很少有人读完。它的读者群很集中,年龄段就是那些青年。年龄大的、眼睛不太好的一般不喜欢从网上阅读,圈点也不方便。
    
    王希杰(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我的态度比较宽容:第一,不能排斥它,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字母词有它的好处:简单、明确,但大前提是大家必须都能读懂。“WTO”和“B超”等字母词很受欢迎,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对于文化水平低、根本看不懂外语的人,字母词的优势是无从谈起的。文化水平高了,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是很正常的,这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认可它,不要排斥它。禁止字母词和数字词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如何规范它、如何让它为语言交际服务。从另一方面说,对新词新语不能无限制地全盘接受,否则将得不偿失。比如字母词、数字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就应该慎用,课堂教学和学生作文中尽量少用,在网络聊天、私人交际中可以不受限制。总的来说,对新词新语的使用要加强规范,有所节制。
    
    杨洪承(南京大学教授):这个现象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本来也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随着社会的、科技的进步而变化,我们不能人为加以干涉。我经常跟学生讲,我们今天的网络语言实际上就跟五四时期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一样。五四以前不用标点符号,五四以后用标点符号来读句,当初的标点符号不就和现在的符号一样吗?实际上都带有这种变革的性质。从国家语委来说一旦形成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形式,它就拉入正常使用,规范一下,逐渐拉入了主流,认可这种变化。我觉得还是应该正确引导,因为语言必须在社会、科技的发展中发展丰富,这是很正常的,语言代表着人的思想,代表着社会思想进步,所以对此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又要正确引导。
    
    有些地方的政策规范恐怕不管用,因为它面对的是广大的青少年,它在大众文化中是广泛流行的,不可能被人为去掉。今天我们的大众娱乐和商业联系在一起,二者连在一起就带有广泛的传播性,这种传播性是和商业联合在一起的,它有它自己的流传渠道,它自己能生存,这样你就去不掉它。像今天的主流话语,有些也是不认可的,像一些关键词。到年终我们讲今年的关键词,这关键词是什么东西,实际上是今年普遍流行的,从严肃的角度讲是经常出现的、同时也是流行的词,“流行的”和“经常出现的”这是一层意思,不仅要流行和传播,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是流行一段时间的。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的丰富性有很大的削减,因为它是一种程序,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冲击的,包括刚才说的符号化,也是和计算机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的,它带来一些新词,给语言造成冲击。冲击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一方面它加大了语言的丰富性,同时有时又把语言丰富的内涵模式化了,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我们讲的“浏览”这个词,实际上“点击浏览”在汉语中是两个词,受计算机语言的影响它就有了更强的工具性的词性,而对词的丰富内涵有所削弱,“浏览”还有一些人文性、情感性、随意性的东西,还有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固定的东西。总的来说计算机语言对中国语言是一种冲击,这种冲击从总体上增加了语言提示的多样化,但是它对语言本身的内涵有些冲击,因为计算机的特点要求模式化、形象性,它给你看到的往往是形象性的东西,像“软件”这个词就有形象性的东西。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掌握一门外国语,已经成了学生本人、家长以及学校的共识了,但它毕竟是一门外国语言,它对本土语言必然会产生一种冲击。在国外,这种语言有一整套的已形成的成熟的语言测试体例,而中国传统的本土的应试的测验方式受外语四六级考试影响很大。已成熟的外语测试方式对语文教学影响是比较大的,面对这种冲击,我们要加强对中国本土语言特点的弘扬。应该说这种冲击还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外语的重要性,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和本国语言教育各占了一半,如果匀速发展下去,外国语教学将占2/3的比例了,很大程度上外语学好了,专业可以弱一点,这个就和导向有很大关系。本土语言的教育要保留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但这块阵地也同样受到这种全民的、基本的外国语教学的冲击,我们中文系的大多数学生都在学外语,我们各种考试的敲门砖都是外语,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整体导向问题,它没法解决,任何一个领导也不能说不要学外语了。这也和素质教育一样,如果外国语教育和本国语教育都是从儿童教起,就比较正常了,那样本土语言肯定是占主要的了。之前我们的外国语教学不是从儿童开始,当然现在好一点了,从儿童就开始教外语,那么本土语言和外国语是一半对一半。现在既然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那么也要重视本土语言。
    
    叶兆言(著名作家):网络文学和书面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在网上阅读,还是由网络文学转变成的书面文学,从我阅读的感觉来说,没有看到特别特殊的地方。我想网络文学唯一的好处就是给热爱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让热爱写作的人把热情宣泄出来的平台。至于内容的好坏一下子说不清楚,但作为一个平台,能让人把写作的愿望表达出来,并且很轻易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件好事。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语言表达得太随意,字词缺少规范,思想内容不加提炼,无论写好写坏都可以“贴”出来,这样就容易流于宣泄感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至于说网络语言或符号语言进入日常用语,我想这很正常。语言中需要新鲜的、有活力的东西来加以充实。我始终不认为网络语言对已有的语言是一种伤害,它应该是一种丰富。语言系统就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强的附着力,它很自然地就能把那些新鲜的、生动的、活泼的语言吸收进来,变成传统语言。很多影响是拦不住的,它的后果也是没法预测的,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学习和读书的方式,你不能要求现在的学生每天去读哲学,去思考。大多数人将来会从事最平凡的工作,只使用简单的,但是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没什么不好。我始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凡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不应该简单地反对。
    
    朱德发(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总起来看,目前的影视语言和广告语言缺乏艺术性,形体话语太多,生活话语、艺术话语太少。语言好像没有真正地从人物的心里挤出来,太做作,缺乏一种质朴、自然。语言本身没有感情,没有生命体验,不是从生命体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似乎是作者和演员硬加的,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命化、朴实化、专业化做得差一些,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语言。
    
    张伯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时俱进吧。英文的缩写比较简练,大家一旦接受,约定俗成也就流行开了,不是我们说可以或不可以、提倡或反对,没有用的。对现在大量通行的网络语言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这些肯定是有冲击的,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这样用,就多了一些词汇。在网络中使用的语言当然也会进入到生活中。至于冲击有多大,也不是几个语言学家能左右的。以前,我的孩子写作时会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我当然反对了,可他坚持要写到作文里,我也没有办法。
    
    重视外语也反映出一种全民的素质。所谓重视,基本就是考试,语言实质是运用能力。我们的外语教学,不管是评职称用还是针对四六级过级或只是应付考试,其实际语言能力未见就得到提高。我想,强调外语是对的,但应该重视能力。比如在大街上有外国人问路,你能用简单的外语告诉他路怎样走;我听说厦门的出租车司机也必须讲外语,都市的国际化就要求你必须会讲外语。但凡事不要一刀切,比如一位从事古籍图书库工作的老师,年纪比较大,在版本目录学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他就是不会讲外语,评不上职称。所以,不能因为外语而一票否决。外语重要,母语更重要。外语上用功夫,大概没有人反对,可为什么背两篇古文就有人反对呢?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中文,各有各的打算嘛,但我的孩子还是读的中文。外语是一门专业课,如果学生掌握了对他的专业是有好处的。像理工科,最优秀的论文是要在国外杂志上刊登的,如果外语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同样,我们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也有一些是用英文、日文写作的,我们如果不去参考这些研究成果,也会使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陷入被动。所以学好外语很重要,哪怕是像古典文学、考古一类的专业。
    
    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全球化背景下重视英语教学是必要的。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要走向世界,英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英语教学不能违背语言教学规律,要把英语当成一种活的语言。从学前班开始学习英语还是有必要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学习专业英语了。可是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仍然需要进行基础英语补习,而国外许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英语听说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到了高中阶段,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我国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完全能够做到的这一点的,仅仅重视还不够,关键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这几门课应该是中小学的重点学科。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文学现在还处于发育期,还不好给它下判断。网络文学的特点,一个是写作的限制少、规矩少,它的跨文体的特点是它的文体模糊性。它没有分界,它看起来既像是小说,又像是日记,也像是个人的一种博客。它既像是虚构的,又像是纪实的。它的文风也显得比较稀奇古怪,它是特别多变的、限制很少的、边界很模糊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的写作内涵和传统文学相比,缺少说教色彩,更多的是一种直觉、本能的暴露,作者很可能既不为读者负责,也不为自己负责,它的伦理色彩,或者说写作伦理下降了,但是因为是在网上出现的,人们对这样一种下降能够容忍;它很大众化,人人都可参与,互动性很强,主要就是这三个特点
    
    张稔穰(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英语教学要求很高,考研、考博外语成绩几乎成了能否录取的关键。大学各个系科的学生都把相当大的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了,有些过了英语四级或六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已经超过文革前英语专科毕业生的词汇量了。但就我所了解的中文专业来说,学生的专业水平明显下降,好多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经典名著读得很少,连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英语教学已制约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多数人学的英语也派不上用场,以至于逐渐遗忘。我认为外语教学的任务应在各个学段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应让学生能够阅读一般的英语文章和进行日常生活上的交流对话,这样掌握3000个左右的单词就差不多了。到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英语,而学专业英语是不用花费这么多时间的,而且可以和专业学习互相促进。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么明显,不知为什么迟迟不能解决。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重视外语学习本身是件好事,多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多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多了一份交际能力,多了一份竞争资本。学外语从孩子抓起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从小进行双语教学本身并没有错,关键问题是不可偏废。如果外语学得很好,本国语言学得马马虎虎,那将是本末倒置。目前存在一个误区: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学汉语没关系,外语却是需要下大力气学好的。其实不然,如果外语学好了,汉语表达能力却很差,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民族语言是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语言文学是营养品。学有余力可以再多学一门外语,但是如果时间精力有限,中文没学好,却热衷于外国语学习的话,那就不正常了。事是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的,不必强求一律。我们一定要注意政策和制度导向,以免把人们逼得全民学外语。大学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社会上有英语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也应该有相应的等级考试才行。在特定的年代,在全民外语水平很低的时候,强化外语考评是有必要的,但近几年在英语学习的热潮中,不断暴露出国人汉语水平滑坡的现象和趋势。鱼和熊掌兼得,这是最理想的,不可兼得的时候,就应该抓大放小。何为大?作为中国人,汉语理所当然是强势语言。
    
    (桑哲,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7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