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米胜光:教育强国从加强母语教学开始
【时间:2009/3/13 】 【来源:天涯文苑 2009-03-08 】 【作者: 湖南省隆回县南岳庙中心学校 米胜光】 【已经浏览3638 次】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源。母语代表着一个民族,象征着一个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生命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日本著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一书中如是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近年来,国语教育质量连年下滑,母语教育已到了悬崖边缘,这决决不是危言耸听;增强对母语的教育意识,就是对母语的一种支援,甚至是一种捍卫,是对民族教育的负责,是教育强国的的开始,这也决不是言过其实。

    一、我国母语教学的现状

     1、母语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已屈居第二。

    母语教学本应该是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现在我国的母语教学却得不到应用的重视!据《新闻晚报》报道,郑时龄教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是外语的一倍多,初中语文的课时和外语一样多,高中外语课时要超过语文,到大学后,除了中文专业的学生基本只学外语不学国语,而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时间却是越来越多。

     2、我们的国人普遍忽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母语和外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

    盲目的“英语崇拜”,不但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物质的负担,而且使我们的母语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不少人放松了对汉语的学习。前些日子,报载两则消息,一则说今年高考,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中竟有1万多人得零分,一些学生的作文照抄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抄录作文要求说明中的文字,评卷老师唏嘘不已。另一则消息是,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不是中国学生,竟是一支外国留学生队,记者说,国人大跌眼镜。确实,这是国人的一种尴尬,当然也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3、外国人学汉语热,而国人学自己母语的热情却日趋冷淡。

    据说,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上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

    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极大的忧虑。重外语而轻母语,其实早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批评。其实,事情决不是偶然的,也决非个别,汉语教育的被轻慢、汉语水平的下滑已几近趋势,其严重性已不是大跌眼镜的问题,也不是几声唏嘘叹息的问题。

    二、造成母语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

    现行教育轻视传统文化

    江苏省扬州市,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对媒体说,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我们知道,上海、江苏、浙江,自宋元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所谓江南之地,“风流文章冠天下”。而今却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哀呀。

    又悉,在去年的高考中,广东考生在作文题中考获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竟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

    今天,最好的汉学研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学传统发扬光大也不在中国,而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学家也不在中国。

    这是什么样原因导致的呢?建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就走进了一个轻视传统文化的误区。尤其是改革开发以后,教学更加功利化。北大原校长吴树清说,原来摇头晃脑的教学,我们却培养了那么多世界级的大师。我们知道,清乾隆以前,中国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整个世界最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然而,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却再也没有培养出大师来。

    重外语轻母语现象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态不一样了,时间的保证没有了。那么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和时间都到那里去了?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有40%的教育经费用在英语教育上。花这么大的代价获得的效益并不大。虽然普遍提高了中国人的外语意识,但是由于不是在外语环境中学,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我调查大学中文系的4年级学生,是否读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学名著,几乎都说没有。为什么?没有时间。时间用来做什么了?学英语去了,否则不能毕业。”

    这反映了问题的症结与应试功利教育盛行有关。现在的小学愈来愈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是假,以小学学英语显示其进步先进,并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现在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奥林匹克比赛教学、计算机教学。就是不见小学重视汉语言文字教学。中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的教学都非常现实而功利化了。大学教育更是如此,什么都和经济效益、生产力,也就是经济收益挂上钩了。普遍存在重工科,轻理科;重理工,轻人文;然后再重社科,轻文科的现象。文史哲的教育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最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报考,现在竟然发展到以调剂为主,而这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无心认真学习。这样,教学质量焉能不下降。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今大学生重外语轻母语,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人概括目前大学生的4件“头等大事”:考证、考外语、社会实习、谈恋爱。在汉语日趋衰微的今天,某师范学院搞教改,改到最后是减少中文系的语言文学课。现在大学生求职,用人单位往往对英语的要求比汉语还要高,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评论者指出,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华文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冯翔指出,汉语学习正在遭遇“内冷外热”的尴尬。今天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象样的中文”。

    任何国家首先要重视本国语文,然后才是外语。而我们相反,外语第一,汉语第二。

    三、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育重于母语教育。

    百余年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近些年来更加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以鼓励外语教育。在我国,英语教育已经远远超越并凌驾与其他学科之上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也许您认为我说的有点夸张,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学英语了,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甚至比本土语言教育还重要,社会上的就业招聘、大学和职称的考级都有英语的要求,中小学还有双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高过了对汉语的要求。现在,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尤其是英语的声音在华夏大地都有回响,但是,对汉语呼唤的声音却如此单薄和微弱。尽管我们总是被告知英语很重要,但大部分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真正使用英语的机会以及所产生的效益,与他们付出的学习成本和精力是绝不对等的。

     2、英语教育投入多产出少。

    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投入多产出少。现今中国的家庭投资,相当部分在教育上。再深究起来,这些投到教育的资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了呢?相当一部分是在外语上。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外语,购置大量外语学习的书籍与器材。但是外语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英语教育,被认为是时间最长,效果却很差的教育之一——花了十多年时间学英语,还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成为英语教育之痛,也是所有学英语的学生之痛。

     3、英语教育体制过于偏激,对英语教育的痴迷程度,成了一种功利化的追求。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当技术员、工程师、教师,甚至做内勤,无论专业能力,也无论对提高工作业绩的帮助有多大,只要晋职、评职称如此之类,如果英语不好,一切都只能是空谈。现在有关政府机构反而强化英语在公务工作中的作用,要求公务人员全员掌握英语,这等于间接告诉人们:“英语可以改变命运”,它也无疑是在诱导人们要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无谓地花费在英语学习上。

    四、英语给我国带来的潜在危害

    我们经常说,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不过,全球化下,征服土地式的主权侵犯以变得不可能。于是,“主权“意识正在被淡忘。但是事实上,有种主权侵犯却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这就是文化侵犯。在中国这重侵犯突出表现在英语方面。

     1、英语大量消耗我国教育资源

    中国5000万中学生,600万大学生,还有无数的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可怜兮兮啃着干瘪无味的英语。60多万英语老师,在辛勤工作着,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聋哑学生。以致于李岗清副总理也不得说:“中国的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你想,中国每年消耗在英语教学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多少?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计算,与1982年相比,到2000年11月为止,中国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增加了3.7亿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接受过英语教育(考虑到小语种学习者的存在)。而事实上从1977年开始,除了在初中开始设置英语课程外,部分小学都开始了英语教学,再加上从1964年到1982年间,中国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增加了2亿,这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接受过英语教育(在“文革”开始之前,中国人以俄语教育为主)。考虑到2001年以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把英语课的设置提前到小学三年级(北京地区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因此估计中国应该有7亿人接受过英语教育,超过英美两国人口总数。

    中国不是超级大国,而超级大国的民族说的是英语,而中国人决心改变落后的局面,因此不得不学习英语。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学习的历程里得多花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专门用于学习英语。这种人力资源的额外投入,反而使两国国力之间本来就已经十分巨大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美国人备受批评的“十大缺点”之一是“不学外语”,其实是他们精明得很,因为英语已经在地球上称霸,省下学习外族语言的时间,可以专心搞科学文化研究和国家建设。可是中国人,却已沦入英语的奴隶统治之中。英语已经为祸不浅,现在还有人提倡学“第二外语”,更进一步糟蹋国人的时间精力。

     2、英语中美英帝国掠夺我国财富的武器。

    学习英语的费用是高昂的:报一个“六级考前冲刺辅导班”,学费就是500;学费过1000的比比皆是;还有过10000元的“本土化留学”……与此同时,我国不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匮乏,大量儿童因交不起每年几十块的学费而被迫辍学。参加一个“象征白领身份的英语培训课程”,学费就是一群失学儿童欠缺学费的总和。这边白领们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把钱拱手递给洋人,那边无数家庭却在教育和食物之间面临艰难的选择……

    在“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中国人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一位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起码要学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岁月里,英语一直是学习的主要科目,占据学习的时间精力的1/4以上,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2002年某国际数据公司统计显示,全中国有2.55亿人学英语,并且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果让一位经济学家将中国人的投入学英语的时间精力折算成人民币,又将是个天文数字——这种投入,已经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了,因为消耗在英语学习里的,是中国人的生命。

     3、英语扼杀了中国大量优秀人才。

    现在英语的强势越来越大,在中国英语几乎成了衡量人才的尺度:招生、录用、提拨,英语成了首选,而根本就不顾及其实际的效用。这种作法很多专才,因为英语的原因而被扼杀。许多学者在分析为什么我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都不约而同的把矛头指向现在的教育:为什么所有的大学的专业学科都跟英语(外语)没完没了,导致学生大量的时间花在通过四六级的英语学习上,而不是本专业的学习上,中文系的学生花在学习外语的时间还比花在中文的时间还要多,能在诞生几个鲁迅来吗?不可能,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当前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大学四年时间主要花在英语上,荒废了专业学习,忽视了社会生活,为学英语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北京大学有一位老教授痛心地说:“大学四年是短暂的,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一门应用性的语言,未免遗憾……”

    在学英语的时间里,中国人本来可以掌握更有用的技术,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现在都因为英语学习无法完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顾海兵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本来可以成才的人却因为把大量无用低效的时间花费在外语上而失去了成才的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又提出,英语教育的显赫地位使我国有限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调。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新兴的轻工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合格蓝领缺乏的“技工荒”,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凤毛麟角,后继乏人,正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恶果。文革废掉了一代中国人10年的青春,而英语蚕食的是每一代中国人十几年的生命,这难道不是中国的一场浩劫么?

    正是认识到这种危害性,国外很多国家尽管也学外语,却不盲目崇拜。德国人就普遍不学英语,日本人尽管被美国征服多年,却也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对英语感兴趣,而法国人则甚至瞧不起英语,他们不允许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决不能盲目迷信以为英语万能,甚至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五、外语真的很重要吗?

     其实,英语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英语教育可以超越一切。

    全民英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更加国际化?还是最后将英文作为我们官方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和母语达到同一水平。其实,有那些选修英语的专门人才掌握这个工具就足够了。试想,如果你是一个物理学者,讲着蹩脚的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倒不如请一个专业的翻译更好。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

    我认为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要求的话,贝多芬是拿不了毕业证书的,因为他的英语不一定过关,四六级拿不到,休想拿毕业证书,哪怕他的钢琴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梵高也是肯定拿不了毕业证书的,也是因为外语没读好,哪怕他的画画的造诣是世界一流的。

    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此言极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把学习英语的精力——哪怕是一部分精力——用之于汉语和古汉语,会是什么效果。

    六、保护母语的必要性
    
    语言决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生存最后的底线,历史上一些民族的消亡首先是从母语的消失开始,一些国家的灭亡亦是如此!都德的《最后的一课》曾描述,德国占领的法国领土,首先要做的就是迫使法国国民弃法语学德语。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台湾,东北不也是这样的吗?

    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两百年前的俄罗斯虽然流行将法语,但是一直用说俄语抵制拿破伦法军的占领。百年前的日本人用日语中的片假名表述外来词。1994年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通过了《法语使用法》,规定“法语是教育、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机构中,教学、考试、选拔均应使用法语”。

    法、德等不少国家早就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柏林和巴黎的街头没有英文标牌,今天的法国总统在国际会议上见法国人用英语演讲而愤然退席,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署过命令,要求维护俄语的纯洁性。显然,文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能不深省吗?为此,我国应该是出台相应的法规保护自己的母语,推广自己的母语。

    可见,自古以来,大国成长总是伴随着保卫母语的过程。就汉语而言,被誉为“西方文明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德国学者莱布尼兹在学汉语后说,这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梦寐以求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保护母语呢?!

    七、加强母语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做为中国人,首先得把母语学好,没有对母语的丰厚学养,就难以继承发扬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能力如此,文字表达能力也如此。试想,母语文化一知半解,连文字也难以驾驭,即便外语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而是只有语文之后,才能为学外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母语基础不扎实,文化功力不深厚,对外语的理解就很难既精且深,其运用也很难自如。殊不知,没有自己母语的底子,又如何能学好外语;没有自然语言的底子,也决计学不好电脑的编程语言。

    如果连国语都说不好的人,那么即使他的英语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多人学英语是有目的性的,一些人是为了文凭,也有好多人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当然多学知识是好事,但也不能忽视了汉语,如果觉得学英语要比学汉语好,那多少有些虚荣心,说难听点就是崇洋媚外,就是怎么看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病态心理。
    
    “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现在许多国家都掀起的汉语热,甚至近几年大学里面的汉语比赛出现外国留学生赢了中国人的令人尴尬的场面。确实令许多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即使说你以后有机会出国留学,人家外国人(欧美)不会因为你的英语讲得如何好而尊重你,而是需要你的中国文化才会更加需要和尊重你,那时候,你才知道在中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的外语而又忽视了自己的母语是一种多么愚蠢是事情啊!

    八、怎样加强母语教学

    语文关系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复兴,绝非小事。中国应该从长计议真正的语文教育。

    第一、禁止在幼儿园与小学进行双语教学

    有人说,双语教学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怪胎”,是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表现,此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幼儿园、小学应该禁止学习外语(这一点在日本和台湾就早已经实行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掌握母语。才能真正的达到汉语英语双赢而不是双输的局面。

    在正规教育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英语课的开设,一年级是小学生开始正规学习的关键一年,应该好好把本民族的语言(母语)牢牢掌握,特别是拼音的学习,a、o、e本来就不难,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幼儿班英语课的冲击,让小学生无所适从。现在许多学生语文学得不怎么样,英语也学得很差,跟这个阶段同时进行两个不同规则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个人认为起码要让学生牢牢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后才可以开展第二种语言的学习。如果某些孩子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外语,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思维的发展。当他们在运用母语思考问题的时候,外语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思维,甚至可能造成逻辑混乱。即使是十几岁甚至成年人学习英文的时候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小的孩子更不用说了。

    第二、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制度,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加强语文学习时间。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学习时间,使孩子通过12年的学习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汉语水平,要有一个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升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的国家每年花大价钱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可是对语文教学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贻误了孩子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每年对英语教学抓得这么紧,计算机课抓得这么紧,可是谁重视语文教学了!中国的汉语教学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要不然,再过几年,我们的好多孩子连汉字都不会写了,那才叫真正的悲哀呢!

    第三、只有到了初中二年级(即八年级)才能开设英语课,并做为考查科目,而不是考试课程。

    假如有人说让小学生开始学汽车驾驶吧,那肯定是被认为是疯子。而我认为,让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孩子开始学英语,就等同于让他们学汽车驾驶一样疯狂,这一种教育如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一种摧残、一种浪费、一种培养人才垃圾的手段。因为他们在学一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在中学阶段以前碰到需要用外语去解解问题的情况几乎为零,但有人却偏偏不是这样想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明明能用国语交流的,却偏偏要逼着孩子去用英语交流,明明是可以用中文表达的,却要学生用并不太熟悉的英文去表达,表面上看好象很摩登,很国际,但要知道这样得浪费多少人力和物力才能堆出这样美妙的“景象”啊!建议国家从初二(八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并把外语做为中学的考查科目,而不是考试课程。

    第四、把母语教育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

    建议国家用立法的形式确定:“高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并明确提出,汉语不过关(未达到六级水平)不能毕业,不能考研、就业。”有位学者在谈到当前中国语文的基础教育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假如汉语水平在就业、考研、评级等事项上能起到相当于英语哪怕是仅次于英语的作用,相信当前中国语文的基础教育都不至于沦落如斯。”

    第五、取消英语考级做为大学毕业的考核目标之一。

    在二十世纪初至4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以内中国的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革命义士、抗日英雄,有科学骨干、民族精英。而这种盛况自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衰落。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英语的晋级当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考核目标,这显然有些过分,连欧美教育强国都认为中国要求大学生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样的规定感到不可理解,而他们自己的理解就是,如果你在某个领域达到了要求的标准,你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而不管你是聋子还是哑巴!教育部门应该取消把英语考级作为大学生毕业依据的考试制度,因为它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国民教育不是为培养精通英语的专才,而是能为国家服务的专才!这种制度导致的后果是:因为要强制学好英语很多人都耽误了自己的本来感兴趣的学科。比如某同学所提到的,有大学生就因为英语过级,与物理研究生这个学位失之东隅,有可能这位大学生是将来著名的物理学家,但是她有可能就会因为英语不过关,没有考上研究生而放弃她的专业。甚至十多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把这些英语时间花在专业上,不知能取得多少成就!真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模式还要维持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又要培养出多少考英语很高分,讲外语却很烂,专业知识更烂的“怪才”?这种怪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吗,这种人才真的能为国家的建设出力吗?!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无可挽回的扼杀,中国至今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调整国家政策,取消把英语考级作为就业、晋级的门坎。

    把英语考级做为就业、晋级的门坎,这种选拔方式表面看起来非常合理、可计量、直观性强,但在背后,抹杀了专业标准,抹杀了不同专业的独立性,不管是学中药的还是搞古汉语的,不论你是找工作还是评职称,都要过这一道关卡,接受英语的“一票否决”。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扼杀。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很大部分在四六级上只是一个准入地门槛,其实在工作中并不是非“四六级”不可的,更何况目前四六级考试地应试化倾向对英语实际应用作用甚微。用人单位对四六级的偏爱,更是来自政府、教育等部门的诱导,如教育部门四六级与学位挂钩,一些政府要求四六级与户籍准入挂钩等。所以,教育部门将挂钩原因推给用人单位,归结于社会问题,这也是不理性的。在现行的高考中,英语是必考科目;大学英语没过级就毕不了业;研究生的录取,英语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一票否决权;很多在职人员去苦读不知何时才用到的英语,原因就在于职务、职称晋升的需要……英语水平高低已成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现行英语教育效果与其投入是不相称的,它对科技、社科人文等其他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

    英语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但是,当社会大多数人把它当做一种目的而学习时,就走入了误区。政府部门首先应清醒认识到目前英语教育的误区,抓紧时间加以改正。除专业部门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要求外,取消公务员考试中使用英语做为选拔的依据的作法。

    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使用母语,爱护母语的氛围。

    母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她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国家应该从各方面促进这种氛围的形成。如在学校、政府部门强制使用普通话,在其他公共场所鼓励使用母语;把母语做为通讯、交往的第一语言(如在通讯的提示音中把母语排在第一,而不是现在把英语排在第一)。对母语推广好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等等。

    八、加大国语向国外推广的力度。

    近年来,国家在不同的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这是提高母语国际化水平的有力措施,这一措施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母语教育实质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全球正加强母语教育正是为了推动民族文化的本土化,而加强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又将推动完整的全球化。当前,那种消退母语、削弱母语教育的认识与做法,完全是对全球化的片面误读,也完全可能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寂灭为一潭死水。英语的强势、汉语的落伍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外热内冷的背景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时代背景问题,那就是全球化。

    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中国要发展、要建设,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母语的人才,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的母语教学——加强母语教学,这是中国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以上建议如能被采纳,并付之实践,则国家幸焉,民族幸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2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