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介绍

中国语文(黄震云)
【时间:2009/1/15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362 次】

书名:中国语文(高等院校教材)
作者:黄震云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8-9-1
定价:24元
    

内容简介

    前言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国的高等学校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先后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语文》或者《大学写作》等类似课程,有的高校还把这一课程列为重点课程,说明各高校对这一课程非常重视。
 
    《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现,已经有20多年了,教育教学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中国语文》、《大学语文》等教材已有200多种,有的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但是我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作品选性质,略及其余;研究方面则更为不足,甚至还没有出现很像样的研究专家。这样,就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名称与内容不符合。作为大学的语文教材就应该是面对大学生的教材,就应该包括语和文两方面的内容,可是目前的教材普遍不是这样。其二,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化或者思想政治的教育性在课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三,有些教材缺少必要的练习,流于形式,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因此,不少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一些同学对其也有抵触情绪。其四,对学习对象了解不够,教材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各级各类的学习对象情况缺少调查了解。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中国语文》教材要适应新的形势,体现大学语文的特点,要改变现有格局,有所创新。当然,每本教材都有每本教材的长处,每位编者也都有自己的权利与编写主张,这无可厚非,但名实一致应该是基本的要求。

    就学生方面说,《中国语文》从中学的重要高考科目,经过一个暑假成为大学的非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重要性不再那么明显,如果教材与教学不能随之适应与匹配,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边缘化现象。根据对《中国语文》(《大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中国语文》课,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有帮助,这说明学生对《中国语文》教学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由于没有高考那种性质的考试要求,参与《中国语文》教学的老师又多数不是专门家,教学水平相对不高,所以,学生对《中国语文》教学不是很满意,这集中体现在对目前的考试方法比较有意见。问卷中,选择开卷考试和考查的学生占了90%以上。其中有的甚至认为,他们喜欢上《中国语文》课,但是希望只上课不考试。有的认为用考试的方法迫使学生学习《中国语文》,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督促学习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对这门人文基础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但是取消基本的测试也不宜提倡,所以关键是考什么,如何考。相应地,在问到《中国语文》教材应当以哪些内容为重点时,选择文学作品欣赏和文史知识的几乎各占50%;当问到在《中国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之问更愿意选修哪个时,几乎百分之百地选择了《中国语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语文课提高人文素养,增加文史知识,丰富审美情趣,而对大学教育的过分功利化持保留的态度。因此,作品的鉴赏与文章的写作水平衡量应该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课程的根本需求。

    《中国语文》的定位有工具说、教辅说、素质说、主干说等,这些理论不能截然分开,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概全。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的不清晰。《中国语文》教材与教学的目标与特色应该是通过思想与学术、表达与欣赏、阅读与创作、知识与研究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术理路、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水平与能力,使之拥有优秀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知识、方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语文》应该是基础课,名称用《中国语文》更为合适,不宜用《大学语文》命名;由于《中国语文》也涵盖了写作部分的内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亦可以代替《大学写作》。

    就教材本身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中国语文》教材要有合理的指导思想,不能只编写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应该成为《中国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中国语文》的讲授对象是大学生,因此教材的内容与格局安排要体现大学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经历过系统的作品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而这并不表示大学不需要,但导向应该有所区别。我国的中学教育应该说很成功,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作为其最重要的导向,也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母语、国学素质的培养仍不可丢弃,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比较能够适合当代大学生语文学习训练的内容与格局应该分为:一是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训练、朗诵、演讲素养培养、病句修改、掌握语言规范等,就是要让大学生更会说话、更加充分流畅地表达思想情感。二是作品鉴赏,包括历代文学名著,按照文体类型进行艺术鉴赏,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艺术品格素养培养等,让学生能够理解欣赏文字的、图像的或者语言的文艺作品。各类文学巨著作品不可能按照朝代逐条列出,古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文的成就与特色,所以作品欣赏这一部分就适宜以此作为重点。三是文体写作,介绍散文、韵文中常见文体的特点与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部分文体文章的写作技法,包括古典诗词的写作,使学生能够文通字顺、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思想表达清楚到位。四是阅读参考,让学生学会更好地阅读中文的学术论文与文学作品,学会评论与判断,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与动力。

    大学的语文教学不能一刀切,但是共性必须遵守,而个性与地方特色也应该得到发扬。因此,《中国语文》教材与教育的原则也很重要:一是体现大学特色,与中学要有明显区别。二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协调。三是有兴趣的学生的继续发展。四是教材与思想性的艺术化表达。五是理工科与社会科学专业应该有一定的区别。

    适逢党和国家正在启动新一轮创新教材的编著时期,我们认为,《中国语文》教材建设涉及面宽,影响深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外国语言文学部分在原《大学语文》中只是象征性地选了几篇作品而已,彼此内容之间也不协调,因此我们新编的教材和教育部的要求一致,命名为《中国语文》,删去了外国文学部分。至于章节内容等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讨论,觉得当代大学本科生需要这么多的中国语文知识,因此有了本书六章二十四个部分的框架组成。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看法。本教材是作为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学生使用的基础课教材,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学时大约是3课时;如果是作为文秘类专业或者专科学生的教学用书,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内容。本教材也可以作为非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选修课教材,或代替大学写作类教材,因为本书中安排了相当份量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参加本书编写的老师都是多年从事《中国语文》(《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工作,也是我国名牌大学各专业领域成绩卓著的学者,大多从事过教材的编写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将体现出理论性、科学性,考虑到母语文化的实际应用,所以我们更加突出了实践性,加强了能力培养的训练。

    编写教材看上去容易,实际上是要求很高的一项工作,虽经主编和各位撰稿人的认真努力,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一定虚心接受,以便逐步求精完善。为了便于有问题及时请教,本书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也是久负盛名的学者作为顾问,他们对中国政法大学中文专业的发展一直很关心、很支持,对该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建议。所以本书在约稿的时候涉及面比较大,编写出来后发现内容过多,所以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作了删节,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作为繁本另外出版。

    本书的具体分工为:《诗经》、两汉诗,黄震云撰写;楚辞,王德华撰写;先秦两汉文,王培元撰写;唐宋诗,张海鸥、谢敏玉、马庆洲撰写;唐宋词,赵维江撰写;唐宋辽金文,沈文凡、沈文雪、蔡阿聪、黄爱平撰写;戏剧,陈顺智、许阳婷、吕肖奂撰写;小说,王开元撰写;古代文体,孙娟撰写;现当代文学,郭建勋、李阳春、康晨宇撰写;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杨凤仙撰写;写作,孙娟、黄震云撰写。拟纲、约稿、统稿、定稿,黄震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一直支持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本次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要求,与学校多科性发展规划相适应,于2007年春夏组织我们编写了《中国语文》一书,相关领导和编辑都非常重视,多次就教材有关问题进行协商,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有价值的意见,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各位撰稿人,对编写本书兢兢业业,功在书册。在此,我们对所有支持、指导本书出版的顾问、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震云
    2008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两汉诗………………………………………………(1)
    (一)先秦两汉诗概述………………………………………(1)
    (二)《诗经·氓》……………………………………………(11)
    (三)《诗经·黍离》…………………………………………(16)
    (四)屈原《九歌·湘夫人》…………………………………(18)
    (五)《汉乐府·上邪》……………………………………(23)
    (六)《汉乐府·陌上桑》……………………………………(24)
    (七)《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28)
    (八)曹操《短歌行》…………………………………………(30)
    二、先秦两汉文……………………………………………(34)
    (一)先秦两汉文概述……………………………………(34)
    (二)《论语·侍坐》…………………………………………(44)
    (三)《庄子·逍遥游》(节选)………………………………(49)
    (四)韩非《五蠹》(节选)……………………………………(57)
    (五)《墨子·非攻》(上)……………………………………(65)
    (六)《史记·项羽本纪》(节选)……………………………(69)
    三、唐宋诗…………………………………………………(79)
    (一)唐宋诗概述……………………………………………(79)
    (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84)
    (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87)
    (四)崔颢《黄鹤楼》…………………………………………(91)
    (五)高适《燕歌行》…………………………………………(93)
    (六)王昌龄《从军行》(其二)………………………………(96)
    (七)王维《新晴野望》………………………………………(99)
    (八)李白《将进酒》………………………………………(101)
    (九)杜甫《蜀相》…………………………………………(104)
    (十)白居易《长恨歌》……………………………………(106)
    (十一)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115)
    (十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19)
    (十三)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21)
    (十四)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24)
    (十五)温庭筠《商山早行》………………………………(126)
    (十六)陆游《关山月》……………………………………(129)
    四、唐宋词…………………………………………………(132)
    (一)唐宋词概述…………………………………………(132)
    (二)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138)
    (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141)
    (四)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44)
    (五)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147)
    五、唐宋辽金文……………………………………………(151)
    (一)唐宋文概述…………………………………………(151)
    (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157)
    (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63)
    (四)柳宗元《虫负版传》……………………………………(170)
    (五)苏轼《前赤壁赋》……………………………………(175)
    (六)《造长明灯记》………………………………………(183)
    六、 中国古代戏曲…………………………………………(187)
    (一)中国古代戏曲概述…………………………………(187)
    (二)王实甫《西厢记》(节选)……………………………(195)
    七、中国古代小说…………………………………………(204)
    (一)中国古代小说概述…………………………………(204)
    (二)刘义庆《世说新语·雪夜访戴》……………………(208)
    (三)蒋防《霍小玉传》……………………………………(210)
    八、 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与发展…………………………(223)
    (一)诗……………………………………………………(223)
    (二)赋……………………………………………………(227)
    (三)文……………………………………………………(228)
    (四)戏剧…………………………………………………(229)
    (五)小说…………………………………………………(231)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
    九、中国现代文学…………………………………………(234)
    (一)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34)
    (二)徐志摩《雪花的快乐》………………………………(239)
    (三)鲁迅《二丑艺术》……………………………………(241)
    (四)郭沫若《屈原》(节选)………………………………(244)
    (五)小说基础知识………………………………………(254)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
    十、 中国当代文学…………………………………………(259)
    (一)中国当代文学概述…………………………………(259)
    (二)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263)
    (三)舒婷《一代人的呼声》………………………………(265)
    (四)阎真《沧浪之水》(节选)……………………………(268)
    (五)散文基础知识………………………………………(276)
    十一、 当代流行歌曲………………………………………(279)
    (一)抒情歌曲和流行歌曲………………………………(280)
    (二)内地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286)
    (三)流行歌曲的几种演唱方法…………………………(289)

    第四章 古代汉语
    十二、古代文字的读音……………………………………(292)
    (一)音韵学基本概念……………………………………(292)
    (二)中古音………………………………………………(293)
    (三)上古音………………………………………………(294)
    十三、汉字结构的分析方法………………………………(298)
    (一)汉字结构分析的理据………………………………(298)
    (二)汉字结构分析的方法………………………………(298)
    十四、古今词义异同与辨析方法…………………………(304)
    (一)从词义演变的幅度看古今词义的差异……………(304)
    (二)从词义变化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306)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的方法…………………………(309)
    十五、古典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312)
    (一)四声与平仄…………………………………………(312)
    (二)近体诗和古体诗……………………………………(312)
    (三)近体诗的平仄和对仗………………………………(313)
    (四)词律………………………………………………(317)

    第五章 现代汉语
    十六、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规范化………………………(319)
    (一)古代汉语的规范化………………………………(319)
    (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320)
    十七、普通话学习的方法与途径…………………………(321)
    (一)语音规范化…………………………………………(321)
    (二)词汇规范化…………………………………………(327)
    (三)语法规范化…………………………………………(328)
    十八、汉字的形体与书写…………………………………(330)
    (一)现代汉字的形体……………………………………(330)
    (二)汉字规范化………………………………………(332)
    十九、汉语词汇与常见的用词错误分析…………………(335)
    (一)词义的类型…………………………………………(335)
    (二)常见的用词错误分析………………………………(337)
    二十、汉语语法与常见的句法错误分析…………………(342)
    (一)语法概说……………………………………………(342)
    (二)词类及其各自特点…………………………………(343)
    (三)常见的句法失误分析………………………………(345)

    第六章 写作
    二十一、文学作品的写作…………………………………(352)
    (一)小说…………………………………………………(352)
    (二)诗歌…………………………………………………(354)
    (三)散文…………………………………………………(355)
    (四)影视文学……………………………………………(357)
    二十二、应用文写作………………………………………(359)
    (一)计划…………………………………………………(359)
    (二)总结…………………………………………………(360)
    (三)调查报告……………………………………………(362)
    (四)行政公文……………………………………………(364)
    二十三、学术论文的写作…………………………………(369)
    (一)学科建设的方式……………………………………(369)
    (二)学术研究的方法……………………………………(370)
    (三)学术论文的格式……………………………………(372)
    二十四、 阅读方法与工具书的使用………………………(376)
    (一)阅读方法…………………………………………(376)
    (二)工具书的使用………………………………………(37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894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