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黄绍筠:调动语文学习兴趣——革新《大学语文》的思考
【时间:2008/12/21 】 【来源:百度/大学语文吧 】 【作者: 黄绍筠】 【已经浏览2615 次】

    我任教《大学语文》二十多年,一直存在许多困惑。近年来,又听到不少要求改革的呼声。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大学语文》课定位有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课以来,就是作为中学语文基础未过关的补课。大学生戏称它是“高中四年级课”,不无道理。他们感到炒冷饭,而且往往不及高三老师讲得好,学习没有劲;二是课程的体制和教学方法不切实际。一般开设三五十课时,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结果补课也只是教师的良好愿望。看到收效甚微,许多院校干脆把它砍掉,或再缩减课时,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但是社会上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大家知道母语是成材的基础。一个大学生不管学的什么专业,母语没有一定水平,将来工作就没有发展前途;目前在校学习,也必定会有许多困难。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一次强调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负有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可见这门课决不能削弱,而应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基地,根据新形势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努力改革创新。我的设想是:

    第一、重新校正课程定位。本课程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而是高级的人文素质的基础课。如果把入学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级,本课就应定位于上等级。因为从中学到大学,是一次质的跨越,即走向人文素养的高级阶段。同时是从被动读书到自觉学习、主动鉴赏的飞跃。因此大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应该简单沿用中学的,学生提出要有新鲜感是合理要求。再说,课程定位于上等水平才能够带动中等和下等的一起进步。反之,定位在下等水平,上等和中等的就不满意。在多数人不感兴趣的氛围里,即使程度差的人也受影响,盲目跟着轻视本课程。我想这就是《大学语文》普遍受冷落,使许多老师白费心力的主要原因。现在有人主张改课名为《大学文学》,通过文学经典作品的熏陶,改善目前大学生过于枯涩无味的文风。用意甚好。我觉得不如称《高级语文》更能涵盖母语应用的诸多方面。

    第二、突出精华,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激发学习兴趣。抛弃中学模式的单篇课文教读,改为文史哲专题研究。现行《大学语文》课本,从先秦至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作品,面面俱到。但是有几个教师能够做到古今中外样样深入研究!势必是现买现卖地应付上课。《牡丹亭》里杜丽娘说得好:“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与其蜻蜓点水走过场,不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举一反三,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就会扩大阅读,自然提高读写能力。与此相应,目前的分班教学要改为大课讲座与分班联系辅导相结合。即主讲专业化,由那些有深入研究的高水平教师主讲,每人担任一至二个专题,反复宣讲,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其余教师,分班联系,调查研究,答疑解难,关心督促重点困难学生。作文改为每周一记,写真情实感,选辑优秀习作以激励大家的写作积极性。运用榜样,自我教育,引导主动学习。

    专题要挑选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华,一个学年开设七八个。例如:《论语》与儒学、《史记》与传记、古文精华(韵文、散文、唐宋八大家)、唐诗(名家、韵律)、宋词(流派、意境)、元曲与传奇(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红楼梦》与现代文学语言等。

    每题安排6-10课时,务求以理论引导经典作品的鉴赏分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启发思考,调动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依注解书”,培养自学习惯。

    第三、改革考试办法。本课内只做练习,不考查。一学年后全校统一进行读写水平测验。未过关的可参加下次测试。如毕业时尚未通过,允许以后返校补考及格再发给学位文凭。这样做的好处有:一、纠正目前许多学生单纯为分数而应付学习的不良倾向;二、督促学生结合其他课程和活动,在学校认真学好、用好本国语文;三、保证本校毕业生达到成材必备的母语读写水平。这个测试必须坚决废除“标准化试题”。因为它被实践证明是“国外引进的落后考试方法”(教育部某前副部长语)。它对于语文学科尤其不适合,根本不能测出真实的读写水平,反而误导死记硬背和猜题目。

    第四、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介绍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选印部分精华(如诗词三百、散文百篇)供学生复习、练习,也作为测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当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师、学生、学校领导,都要勇于改变旧习惯,大胆探索学科内在的特殊规律,上下取得共识,才能顺利起步。特别要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制度,如辅导工作如何科学量化,是改革成功的保证。语文课既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培养道德品格,又特别担负着读写能力的严格训练,只有多读多写才能见效。唐宋文章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回答别人关于写作有何秘诀时,就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既然多读多写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那么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内指导课外,实现多读多写。过去语文教学失败的教训,就在于一厢情愿的烦琐分析和枯燥死板的考试,败坏了胃口,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的改革创新应该出现以下变化:

    一、扭转口说语文重要,实际马虎应付的风气。逐步形成大家重视攻读经典名著的良好氛围。公共场合的语言文字有人挑刺,大家会诊,以实例宣传语文规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大学生要争当维护祖国语言纯洁健康的卫士。

    二、确立毕业生的母语水平检测机制。这与重在激发兴趣的启发式教学相配套,使教学活泼生动又落在实处,避免流于空泛。人才出校门有语文的质量标准,可以督促在校生严格要求自己,从课内到课外,努力自学经典名著。毕业生的质量提高也就是学校的声誉提高。

    三、建设师资梯队。高水平的教师担任主讲,发挥其学术研究的专长,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受用。据说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就是由名教授主讲《大一国文》,听过课的人至今津津乐道。而青年辅导教师有机会随课进修,结合调查答疑,多读书研究,努力使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分人一杯水。这是培养优秀师资的快捷途径。

    2005年4月6日于杭州求智巷

    通讯:杭州市文二路求智巷8号    邮编:310012    电话:880667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8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