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陈蓓: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走向——浅谈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时间:2008/12/16 】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年4月 】 【作者: 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陈蓓】 【已经浏览4527 次】

  [摘 要]高校长期以理工科为主进行教学,偏重理性思维的锻炼,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恰能帮助学生在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培养感性思维,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完善。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各高校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响应,目前已有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甚至还有高校做出了“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这是一个可喜现象,然而,有许多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或是认为不好学、太枯燥、学了也没用,这是摆在广大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不高

    根据调查,对大学语文课表示喜欢的大学生只占所有调查者的13%,很多大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课,不知道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基础性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因教育部多次要求压缩本科教学的总学时,理工科的绝大部分专业普遍觉得课时太紧,就陆续把大学语文压掉了,只有部分文科院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坚持开设。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上上下下对这门课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而高校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开设它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学语文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足够,大学继续学是浪费时间。一些理工科院校和科系的老师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完全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所起到的基础性和精神性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现行教材不够合理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根据调查,大学生中对教材“不是很满意”的占44.7%,根本不满意的占8%以上。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指出,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还有少数学校关起门来使用自编的教材,这些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搬”别人的材料。此外,1996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了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尽管这本教材按照人文思想的思路,采用专题方式编纂文本,可由于编写者人文思想理解的局限,教材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2001年出版了增订本,在篇目上作了一些增减,但在体系和体例上也没有大的变化。不管是哪种教材,编者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安排缺少深入研究,内容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重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总体来讲教材的吸引力不够,没有适应学生口味的变化,更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从而提高对母语的重视的作用。教材的实用性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对现行教材普遍认为文言文占的比重太大了,一看到那么多的古文,学习的兴趣就大减。有数据显示, 50%的大学生不大喜欢古文, 15.8%的大学生则表示非常讨厌古文,对于大学语文现行教材中的古文,有31.1%的学生认为“枯燥、太难了”, 23.5%的学生认为篇幅太长了,18.1%的学生则认为古文篇数太多了。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确实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教材编排改革势在必行,没有高水平的教材,的确很难让大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据了解,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到6种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给各高校,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表示,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应选取高质量、不同层次的教材,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点、重质量,在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性大学间还应有所区别。

    三、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

    大学语文课程日益边缘化,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成为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德敏先生指出:这可能跟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有关系。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不少高校,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正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因为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无形中“矮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一些高校只好用教学资历较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上课,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这样的师资安排,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还势必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然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比较稳定,但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搞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教师们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教师,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或者全部由研究生上课,事实上,这些教师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学不到东西,因而对大学语文更加失掉了兴趣。很显然,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而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往往成为了弱势科目,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从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数据来看:4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的老师上课太死板,42%的学生强烈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而在对语文教学改革应加强和改进的最迫切的问题的调查中,65%的人认为首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现在,仍然有不少教师采用着“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老式教学方法,依旧采用从头讲到尾的单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手段除了上课在黑板上留下一些字迹,别无其他。常常有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充满激情地讲,而学生却茫茫然、如坠云雾之中的情况发生,给人的感觉是执教者好似在空旷的沙漠中呐喊,底下一片死寂,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如果采取以上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大学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中文专业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事实上,也有很多对大学语文感兴趣和愿意学的学生,他们从大学语文课程中受益,在走上社会之后充分体会到了大学语文给予他们的良好文化修养和高尚文化追求。他们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的范例,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所追寻的目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如何让大学生们掌握好汉语这个帮助我们沿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如何让大学生们领悟到语言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如何开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真正地扭转它的“边缘”地位,需要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需要下更大的力气解决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让大学语文的“复兴”强势而有力。

    [责任编辑:冯 霞]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58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