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邱丽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08/12/14 】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3 】 【作者: 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邱丽梅】 【已经浏览3224 次】

    〔摘 要〕大学语文建设目前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语文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全国大学语文改革的趋势,要考虑到大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及改革的现代语境,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要求。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兼顾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与人文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以及特色教材建设和考试方式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革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近年来,这门课受到媒体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迎来了新高潮。

    为确定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一是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与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二是学生主体的特点与改革的现代语境;三是我校的特点与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

    大学教育、语文教育、素质教育构成大学语文教育主体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也决定了教改的方向。大学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养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课程,必须凸显“大学”特征,必须注意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还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应该在对好文章的阅读、赏析中提高语文能力,必须注意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的区别。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必须注意与中文专业语言类和文学类课程的区别。

    纵观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语文正在日益凸显其大学教育、语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属性。大学语文于1978年恢复开设,开课的初衷是解决文革后的很多大学生语文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这个宗旨决定了这门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带有“补课”的性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一度跌入低谷。到了90年代中期,借素质教育的东风,大学语文再度受到重视,国家教委将其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这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获得了一个振奋崛起的发展契机。这10余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展开。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大学生们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阔眼界,更深入地进入纷繁多姿的文学世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政府对“软实力”即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日益被寄予厚望。回顾和总结大学语文这20余年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工具性,到文学性,再到人文性。

    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变革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实依据。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摆脱了升学考试的桎梏,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比较热切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主观愿望;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这些都是语文学习和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不利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语文教育的规律,没有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学生因为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门课程的定位,除了要考虑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开课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校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谓高层次,除了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精湛,还体现在较高的的综合素质上。所谓应用型,就是要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包括语言技能。我们培养的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人才,语言文字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语言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实用写作能力,是我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校大学语文改革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课程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采用等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语文课具有多功能性,如果不明确定位,教学势必陷于混乱。目前学术界在这门课程的定位上基本形成共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它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一是语文技能的培养;二是文学审美功用的发挥;三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定位,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学理依据的,也基本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三方面的目标实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从实际情况看,各校对这三个目标的排序不一,取舍不一,由此形成不同的特色。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就教材成果的类型来讲,主要有四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比较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为代表,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的模式,体现了“文化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知识性、学术性;三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为代表,强调文学性,有利于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品鉴能力;四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以历史为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也体现出鲜明的文学取向。

    以上四种教材,或侧重于人文性,或侧重于文化性,或侧重于文学性,而工具性基本被忽略。有的学者提出,大学语文是在高层次上培养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不必刻意追求的自然结果。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语言技能特别是实用写作技能培养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兼顾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我校大学语文必须兼顾工具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目标,是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介,是大学语文区别于其他人文素质课的根本所在。同时,我校大学语文课还必须切实承担起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即语言沟通能力和实用写作能力的任务,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能达到,其他目标如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都成了奢侈品。如何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是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攻克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大学语文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文学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一部分侧重表达能力特别是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分两个学期;二是将文学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放在传统课堂上进行,把表达能力主要是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放在网络课堂上进行。
 
    2.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多种路径实现教学目标。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课程定位的多层次性、多功能性、立体性与单一的课堂教学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我校大学语文教学要想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探索出同样是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途径,比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第一课堂指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应该精益求精,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解,示范性赏析,使学生领略到文学圣殿的富丽堂皇,激发学习兴趣;应该教给学生文学欣赏的规律与方法,提高欣赏能力,在学生与文学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深入到美妙的文学世界,体验到文学审美活动的乐趣;要引发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是关涉人生幸福之大业,把语文学习内化为切实的需要,把学生课堂学习的终点变成终生学习的新起点。

    第二课堂指各种课外活动,可组织成立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比如与知名网站联合开展图书推介活动,与电视台联合开展传统文化大赛活动、征文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凸显自己人文素质的平台,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第三课堂指网络课堂。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大学语文数字化资源,基本上属于资料库或者是传统课堂的翻版,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如网络教学到底能在哪些方面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如何利用网络吸引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增强教学互动性?如何利用网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过去我校《财经应用写作》教学遇到的最大的困扰是传统的大班型授课方式造成写作实训不够的问题,现在有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形式,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仿写练习、习作评改,是应用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两个环节上的问题能够解决,写作教学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应该着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使其更深入地介入教学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有限的学时与繁多的内容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教学活动不深入的弊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开好大学语文的后续课程,如诗词鉴赏、小说鉴赏、影视文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作为选修课,以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之需。

    3.教材建设。如前所述,目前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乏精品,但是均不适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实用写作应该纳入我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实用写作内容应该纳入大学语文教材。笔者设想,适合我校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分上、下两编(两册)。上编(册)按史的顺序选编文学名篇,在选文上要兼顾文学性和文化性,教学中通过对文学名篇的讲析,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感悟人生、社会,以实现提升文学审美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双重目的。下编(册)选编各种实用文的范例以及实用写作的基本理论,通过传统课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

    4.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老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不改革,其他各项改革都会变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传统的考试方法很难检验出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但完全废弃传统的考试方法,又可能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知识性与素质性的平衡,如何用考试促进教学,是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题目中应有之议。

    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改革,改革大有作为。改革能否成功,关涉课程开设的成败,更关涉我校培养目标能否得到完整的实现。作为大学语文课的教师,应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6).
    [2] 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3] 李瑞山.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4] 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责任编辑:杨放)

    作者简介:邱丽梅(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0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