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李素菊: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评价问题的思考
【时间:2008/12/12 】 【来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3月 】 【作者: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李素菊】 【已经浏览3682 次】

    摘要: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性意见。本文根据大学教育的特征和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标准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思考


  自从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差、大学语文教学被讽为“高四语文”等文字见诸报端以后,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200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邢宇皓的文章《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该文又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科研网和央视网站等权威媒体相继转载之后,更加引起了社会和语文界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界的深刻反思。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笔者也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表述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从教育发展历史上看,我国教育一直特别关注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统治者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体制被引入我国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后,语文教学独霸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但语言文字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仍然被着重强调,广大的中小学师生也都在这门功课的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高等教育选拔考试中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不再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也占了极为重要的分数比重。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20世纪初期,当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开设国文课。到了30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所以大学语文在当时又被称为为“大一国文”,而且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但到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持续了40多年的国文课程被迫取消。1978年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在南大率先开课。紧随其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相继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到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把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被充实到了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里边,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

    从这些现象上看,语文教学在大学教育阶段被重视起来了,这本来应该是件好事情,但社会上对大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指责声却在这以后的时间里强烈起来了。面对种种指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也多起来。我们一直在说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为什么有些专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大学语文课应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设置?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该怎么确定、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问题就会一直处于一种无依托的状态。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征上来加以分析,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入手来考虑这些问题。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具有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的特征。在大学教育阶段,各高等院校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标准要求,各院校专业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大学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大学中各教学环节中科目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确定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们再来看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情况:90年代以来,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并且社会和语文界对大学开设语文课的重要性多有论述。这些论述的核心论点基本上都是强调大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上。也就是说:在这些论述中,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标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设置的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一目标似乎是所有阶段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目标的宽泛和语文这一课程内容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广泛,使语文界在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语文+文学”,应当以讲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另外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语文+文章”,应当以讲授语言文字和文章写作知识为主,主要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还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内容;更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的方向转变,把语文当成传播文化思想的工具与载体等等。并且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这些观点的提出者都也都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着合理存在的依据。但从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种种指责和各高校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观点还没有哪一种能得到社会和学生的普遍认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把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事实上,把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就会看到大学语文教育和大学前的语文教育在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应该有明显区别。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学以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类文章、文学体裁的特点,其教学过程通常是先认识生字词,再进行课文分析,归纳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最后进行简单的文体写作训练等。所有的语文基础教育一般都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考试标准。而大学语文教学则主要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应用和提高,语文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固然不应该是一个融哲学、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为一体的“大杂烩”,但也不能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方面,而应该把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确定在汉语言文学能力应用和提高这样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内,至于哪个学校、哪个专业需要学生哪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来确定,各学校、各专业都没有绝对统一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大学前的语文教育往往是紧扣课本,强调问题答案的标准性,而大学语文则要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答案供学生参考与选择。在教学目的上,大学前语文教育多考虑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大学语文教育则应多考虑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工作应用之间的对接。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上,大学以前语文教学往往在学习阶段结束前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则需要经过工作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与否、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衡量标准。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后,我们就会发现,前边我们所列举的业内人士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观点都有一定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个正确性和合理性不是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在众多的专业设置、不同的社会人才需求规格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能寻求到一种统一的大学语文教学标准,那种想用统一的内容和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来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徒劳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的表述也不能是确定的,我们只能表述为: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能力素质的需求,提高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和水平(或提高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或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如文秘专业,上述几种能力都需要培养和提高,旅游与酒店管理类专业则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普通话或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管理专业应加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一些理工科类专业或许只需要激发其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其阅读鉴赏水平即可。

    我们再来看看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固然表现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心,但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也难免有点胡子眉毛一把抓。首先,要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任务,但不是主要任务,学生识字、组词、造句、联句成文的任务更多的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大学毕业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差,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大学语文教育有一定的责任,但不能把责任让大学语文教育全部承担。其次,要根据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特点来评价大学毕业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现代大学教育学科、专业的划分,使大学毕业生在学业上真正体现了韩愈先生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对于一般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不能荒废,但只要能作为工具应用即可,不可有过高的要求(如果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数学、物理不好可以得到原谅的话,数学、物理和其他工科专业毕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相对差一些也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应该正视不同学生在先天和后天兴趣上的差异性。即便是中文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不一定一毕业就能够胜任相关的应用性工作,因为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和实际工作经验、经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思考,正误对错,求教于同仁。

    (责任编辑 杨文忠)

    作者简介:李素菊(1965-),女,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副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0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