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伏涤修: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时间:2008/12/10 】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7月 】 【作者: 淮海工学院 伏涤修】 【已经浏览3015 次】

   内容摘要: 笔者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法与考法上存在的诸种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目标对课程进行适当定位,要优化教材建设,整合教材资源,改进大学语文教法与考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母体中文水平。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法考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仅仅依靠中小学语文是不够的,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母体语文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需要。语文是基础性、人文性的统一,一个人只有语文水平高,其人生旨趣才会丰富多彩。而现在的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不仅语言表述能力与感悟能力差,其人文精神欠缺也大都与语文水平差有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曾出现过断裂,现在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如果大学生的母体语文水平差,要想让他们承传和弘扬传统文化,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另外,现代思想、现代文化也要求人们能够严肃地对待人生、认真地进行思想探索,如果一个人不能严肃认真地读书、读严肃认真的书,那他的人生与事业既不会有深度也不会有高度。前几年曾连续发生国内著名高校校长在公开场合语文出错的笑话。语文水平低下成为制约许多专业人才事业发展的瓶颈,不少人有研究成果却不能很好地整理、发表出来,不少人专业知识很扎实而精神世界却很空虚、缺少意趣。这些都说明在大学阶段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有必要。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习汉语的时间,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形,他们在留言、假条、言谈中忘记汉语词汇、只会用英语表达,这些大学生除了在生活中避免使用中文外,同时看一些快餐性的中文报刊、网络文字,基本上不看思想性、艺术性俱美的严肃认真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不仅是把特定的语言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他们进行审美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并进一步养成他们对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养成他们具有现代精神品格,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1]。有些学校,取消大学语文课、降低大学语文教学课时,还有的用应用文课变相取代大学语文课,这些都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真正作用,是功利性的、短见的做法。

    当然,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回避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只有找出不足,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起到它应尽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过高,教学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

    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但又不是简单的延续。中小学语文主要侧重语言的基础工具性、语言文化的知识性,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全面的能力训练和语法、修辞、逻辑、等全面的知识传授,大学语文在坚持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更强调以语感培养为核心目标,更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不过大学语文毕竟是语文,它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素质修养课,它不能包罗万象地把各种知识都包含在内,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学了大学语文后在短时间内他们的语文水平、文学知识、审美素养就会有根本性的提高。

    现在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大学语文教师,在理论探讨上都过分拔高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地位,认为大学生文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学语文教学,而有了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的文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就势必会有、甚至在短时间内会有切实的提高。我们不否认大学语文教学对于丰富学生文学文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与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语文毕竟是以课程教学的形式贯彻的,它的课时有限,课堂上能够传授的知识有限,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见效是比较慢的,有些成效甚至要在学生以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才会慢慢体现出来。大学语文只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论指导,只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终身学习语文、进行审美阅读的习惯,如果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过高,使得大学语文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则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大学语文的开设成效,而且会使大学语文偏离正常教学的轨道。

    (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花样百出,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与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看法不一相联系,大学语文教材面貌也多种多样,有些教材呈现出过深、过奇的特点。现在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接近上百种,教材类型林林总总,有学者把这些教材分为五种类型:兼顾型、文学史型、导读型、内容型、专题型[2]151,如果我们从选文特点上作简单分类,大学语文教材大致可以分为文学经典型和非文学经典型两大类。以编写较早、影响较大的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论,它共有“五类九种”,其修订四版之前的版本主要是按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选文基本是文学名篇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北京大学钱理群等主编的《大学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所选篇目也基本都是文学名篇。此外,还有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建忠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宋尔康、周启云主编的《大学语文》(河南大学出版社)等也都是侧重选录文学经典名篇的教材。这类教材更多的是偏重选录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其人文性、现代思想不够彰显。

    现在,大学语文多数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来编排、选文,华东师范大学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分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大专题,选录了200余篇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多门学科,里面虽有许多名篇佳作,若从是否是文学经典而言,则经典名篇的比例不够高。再如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南京大学丁帆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等,编排方式各有其可称道之处,许多选文都是很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的好文章,不过除少数经典名篇外,一些非文学经典入选比例较高。笔者把以上三种教材的选文做了一番对比,三书中相同的选文重合很少,这说明一些非经典文章虽然被一家看好,但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大学语文教材,应当在开阔编写思维的同时尽量保持某些选文尤其是中国古代选文的经典性。“语文不是政治课,不需要太突出时代的东西,应该还是讲究经典”[3]20。

    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明确适用学生人群的不多。不同水准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对待语文的要求应当有所区别,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师们往往会感到选择教材时无所适从。大学语文教材应当针对特定的学生群来编写,只有这样其适应性与成效才会好。现在也有一些编写者,仅仅是出于经济目的或其他功利性目的,其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新意,主要是面对编写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这样的教材质量不高,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和影响。

    (三)大学语文教法与考法没能跟上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理论界与大学语文教育专家们对大学语文探讨颇多,专家们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更是费尽心思,教师们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时往往很挑剔、过分追求完美,但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教法与考法往往因循守旧,存在着讲授知识化、考核应试化的倾向,也有的学校存在着教、考随意化的敷衍做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迈步很小。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削减基础课、公共课的教学课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需要。教学课时不足怎么办?只能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改进教学方法上想办法。如果依然以教材为中心, 30-40个课时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完数以百篇计的文章的。如果没有教、考新思维,即使再精选精讲篇目,再注重课堂教学效率,也只能是使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见树不见林,不能起到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特别是一些注重人文性的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不够经典,如果以中学语文的考试方式来对待这些文章,条分缕析地进行肢解,把这些文章文字化、结构化、知识化,那就既失去了编写者的本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大学语文开设的必要性大打折扣。至于以一篇课程论文来代替考试,更会使学生轻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这是借“考试改革”的名义行敷衍大学语文教学之实,此种做法也不可取。

    三、对提高大学语文开设成效的设想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适当定位,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点是本质性的,区别只是所学的具体内容与具体方法不同。大学语文依然要把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至于文学文化知识传授、人文精神陶冶都只能是附带的、派生的属性。一般来讲,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与其人格、精神境界正向相关,学生掌握了审美阅读的方法,语感能力提高了,他的品格、精神境界会相应的得到提升。不过不能因此就把大学语文的重点放在人文精神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上,大学语文必须始终把语感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当然,大学语文不能再像中小学语文那样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上,大学语文更注重学生在阅读文章后的最短时间内辨别出文章的微言大义,注重学生在感性地认知文章美好的同时能对文章予以意会性的理性评判,注重学生在阅读优秀篇章时能在物我两忘的虚静心态下与文章的作者会意地神交。大学语文既与文学类、美学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同,也与中小学语文有异。它以语文工具性为基本属性,同时又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它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学生文学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不是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成才的需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审美阅读习惯,不间断地自我提高母体语文水平,在此基础上养成睿智明达、直觉感悟的语言理解能力。

    (二)优化教材建设,整合教材资源

    大学语文教材一方面不能垄断,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无序竞争。垄断教材的编写、出版,必然导致故步自封、学霸学阀风气,但是如果缺少权威性意见听任大学语文随意化编写,也会导致过于标新立异、不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乃至低劣的教材出现。现在“两课”教材由官方权威机构负责组织编写,大学英语由于有四、六级国家考试,考硕、考博、出国都离不开它,故大学英语教材不但种类不少,而且权威性、主流性、分级分类的教材都有,大学英语教材的“序度性”比大学语文教材要好。现在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多种多样,但不少教材都想涵盖各级各类大学生。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必须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理工类、文科类大学生对语文的不同要求,要注意到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专科层次学生的水平区别。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究会等官方机构、学术组织的作用,对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统筹性的规划、指导。要明确大学语文教材的适用群,避免各高校教师随意选定大学语文教材。以现在几种著名的大学语文教材而言,许多主编都是大学语文教育研究名家,他们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都各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不同教材的编排体例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也就是几大类,如果能够整合专家资源分级分类编写几套各有适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要比各自分头编写、同时又都不分科类与层次的无序竞争效果要好。

    至于文章选目,笔者以为,中国古代文选应以经典名篇为主,不应以专题为线打破文学史的先后顺序,不应标新立异选择一些人们都不熟悉的非经典名篇;中国现当代文选、外国文选应突出选文的语感性、人文性,应突出选文的现代精神,同时应尽量选取名篇佳作或虽非文学史名篇但确可称为文化名文的文章;大学语文教材还应列出推荐阅读的书目。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法与考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

    大学语文教师应相对稳定,他们应对大学语文教育理念和学生终身学习需要有所了解和研究,不应把大学语文只当成一门普通的文化课来对待,不能就教材教教材,不能完全知识化地讲解文学史、作家生平与著述、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而要着眼于学生母体语文水平的提高,着力给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方法论指导。如果仅靠课堂学习,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一个属性都难以顾及,要提高大学语文的开设成效,必须下大力气开展学生审美阅读指导,要训练学生养成课外审美阅读的习惯,在授学生以“鱼”的同时更传授给他们“渔”的方法。

    此外,要解决学生课外、乃至毕业后读什么的问题,要消除快餐文化、泡沫文化的负面影响,要让学生能够接受雅文化,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的根本和精髓,不论是作为中国古代人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还是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探求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都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掌握。大学语文教学要采取开放式的模式方法,采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不能像中小学语文教育那样搞应试化,也不能边缘化地对待大学语文学习,随意化、敷衍化地对待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学与考试都应突出读好书、会读书、通过读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原则,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母体语文水平,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现代思想品格。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高教司.出版前言[M]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责任编辑 石俊梅]

    作者简介: 伏涤修(1963-),男,淮海工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5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