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陈玉蓉:关于分级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想
【时间:2008/12/10 】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 【作者: 陈玉蓉】 【已经浏览3523 次】

    [摘要〕本文提出分级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观点。主张打破大学语文一本统一的教材、一张统一的试卷、一份统一的大纲的现状,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一统”教学体系,立足于学生现有语文程度的差异,对其提出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建立不同阶段的分级考核标准,以保障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基础语文教育的有效延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关键词: 分级构建 教育要求 大学语文 分级考核标准 有效延伸 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的功能,不仅仅要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使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更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所需要的语文技能和人文素质。纵观世界各国,无一不将本国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拙课程。同样地,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也没有不设置本国语文这一必修课程的。而且,这种普遍设置的大学语文,一般具备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这种“双重”功能。就延伸功能而言,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构建势必要求与中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沟通与街接;从熏陶功能来看,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又势必要求承传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藉以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呼声愈来愈强的态势下,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其意义无疑是现实而深远的。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的设置为切入点,在体察基础语文课程设置标准、分析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分级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设想。

    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的设置尤其是对其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道路。关于这一点,徐中玉教授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的“编写说明”中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建国前在我国各大学都已普遍开设,是一年级大学生必修的。这也是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在沿行的通例。建国之初我国仍设此课,曾名‘大一国文,,有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所编的教材。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盘搬用前苏联的方法,将高等学校的文科与工科、理科各自分开,成立了许多单科性的院校,致使我国原有的文、理、工、农、法、商、医等各学科融汇发展的一些著名综合性大学全被拆散。随着这样的剧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仅在理、工、农、法、商、医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少数保存下来的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已没有了踪迹。于是,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就中断了二十多年。在这段时期里,在所有的高等学校里,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技能纷纷挤掉了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到极端时甚至连普通的知识教育都几乎没有了地位。种种剧烈的变化违背教育规律,造成了严重后果,在人才培养上走了不少弯路”。[1]“从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起,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志们的呼吁、争取,‘大学语文’课程开始得以重新开设,并编写了新的教材。以这时为起点,根据条件可能开设此课程的各类院校逐年增加,蔚成风气”。[2]

    其后,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一度出现的“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并实施了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课题,重点建设的两个新学科,一个是“计算机”,另一个就是“大学语文”,组编了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一《大学语文》课本,将其作为对大学生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该教材的《出版前言》中明确提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衷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重要方面”。[3]“希望有条件的院校,要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4]至此,大学语文成为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公共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地位确立后,关于大学语文到底能在大学教育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一时间又再次成为人们尤其是高校学生关注的重大命题。因为它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能起到为打实拓展专业知识莫定基础的作用,也不像一些应用性课程那样具有显见的功能,譬如外语、计算机能有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形成统一的认识,即便再怎么说大学语文如何重要,也可能很难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和老师对大学语文的学科作用一再进行探讨。徐中玉教授就认为学习大学语文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二、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三、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四、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5]有的同志还特别强调“‘大学语文’课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着它的独特的,其它任何学科都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6],认为大学语文具有明确的四大作用“一、首先,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培养作用;二、做人以及人格力量的巨大作用;三、突破思维定式,启迪创新意识作用;四、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意识作用”。[7]还有的认为:大学语文应强调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为主的素质教育为重心,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懂得“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做有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肩负21世纪为祖国为人类服务责任的通才。[8]甚至有人进而提出“《大学语文》在回归到人、以人为本方面所独具的宝贵资源,将会更加显出素质教育的亮色”。[9]可见,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已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其实,匡亚明先生、徐中玉教授在呼吁大学语文应该成立独立学科时就曾对大学语文的功能作用作出如下的表述:“第一,它可以有力地配合和辅助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质、思想境界的培育”;“第二,它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时洁梢冲目平一般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拓展胸襟”;“第三,它可以切切实实地锻炼提高各学科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运用文字表达工具-一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四,还为培育各行各业合格人员和干部准备必要条件(掌握文字表达能力)”。[10]从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到各种风格教材的编写、各种教学方法的探讨、再到全国统编通用教材的编写推广,从普遍开设、到因故中断、再到部分院校先行最后再成为全国普通高校通行的做法,其中固然有人文素质教育伴随着教育改革深入不断升温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应该说还在于作为母语教育的延伸,在大学阶段,语文仍是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所至。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固然要巩固和深化学生通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情趣、宽广情怀,更好地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担。因此,从长远看,大学语文的根本任务,还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我们只有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大学语文教育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总之,作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语文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陶冶学生的崇高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

    改革开放初期,叶圣陶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来。这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我认为是进一步强调基础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沟通与街接,从而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完备的体系。事实上,一些教育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都十分重视建立起这样的体系。在美国人看来,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且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他们能够不断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以发展的眼光制定语文教育的计划。美国政府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炼就“基本技能”。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协议会CEEB发表的报告《进入大学之前应有的学术准备——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具备什么能力》鲜明地倡导这种取向,并描述了升学者应当学习的语文、艺术、数学、理科、社会科、外语“六门基础学科”和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使用电脑能力在内的“八种基本学习技能”。而这“六门基础学科”和“八种基本学习技能”,有的便属于语文能力,有些与语文能力直接相关。[11]在英国,从国家课程的确立到调整,都把语文课程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语文的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并提出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四项发展目标,将语文作为一门为学生将来生活学习打基础的学科。[12]德国的语文教育不仅仅重视中小学课程的街接,还特别关注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紧密联系。在德国的中学,特别是中学教育的第二阶段,非常注重以学术研讨取向为特色,目的是使中学生具有大学院校所要求的一般性科学工作能力。[13]诚然,我国语文教育较为周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还对语文课程改革作出了一个重大突破,即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其主要意图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试图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与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从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也特别设计出模块课程结构,即各课程均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构成。语文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5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语文选修课程设计5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文与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课程名称由学校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个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图示](略)

    这种模块设置的语文教学的形式,对于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对于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发展的需要,其意义和价值无疑是积极而显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改革方向与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行积极探索的以模块方式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向是不谋而合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发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普通高中发展模式、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开展研究,也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开辟了广泛的空间,已有不少同志在基础语文的课程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比之下,对于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延伸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停留在探讨从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入手的层面,很少涉及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如霍然教授提出“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中学语文内容的重复,而应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发展延伸。这也给其教学方法与测试手段,带来了新的要求”。[14]并从选篇、讲授、测试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选篇方法、讲授规范、测试形式的见解。韩岚老师则从大学语文的学科任务入手,就大学语文教材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加强教材的经典性、改良课堂教学的方法。[15]何兴楚老师则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切入,提出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起全新教学体系,认为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16]何少轩老师则主张转换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法和教学倡导思想,将规范的课堂讨论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育。[17]这些观点或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或不足,有助于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拓展思路,但对于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作用和价值有限。我还注意到,当前,有不少教师提出,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的学生,进行分专业型的大学语文教学,如有人提出“从因材施教的高度,重新修订不同专业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计划,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内容、时数、标准、要求上有所不同。在一定时数内,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18]也有人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完善艺术大学语文教育,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稳定化”、“编写出版全国性艺术类大学语文协作教材”。[19]这些观点的提出,反映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区别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已开始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这便为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得失,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真正构建我国语文教学较为周密的体系,开拓了思路。我认为,分专业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固然有其合理的成份,但对于相同的专业学生,又怎么解决他们之间的语文基础、程度水平的差距,仍然没有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这不也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么?当然,也有人主张要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其主要观点是:一、大语文教育整体观。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二、单元教学(包括整册书)整体观。这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组编、知识的介绍、练习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并为完成这个目标服务。二是融读、写、听、说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于一体进行综合训练。三、单篇课文教学整体观。在单篇课文教学中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与“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自孤立起来,这样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20]

    以上这些研究探讨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高专层次,普遍存在一个怪圈:一方面学生厌学,抱怨上大学语文课没意思,另一方面教师厌教,抱怨学生不重视。这种现状的形成与目前的教育消费者重实用技术轻人文素质的思想是分不开。现在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拙课程的学习热情骤然升温,甚至超过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他们当中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外语加专业,读研又出国。”在他们看来,不掌握计算机语言意味着是21世纪的文盲,于是,学电脑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有了英语、电脑、专业三件宝,遍行天下都不怕,况且英语、电脑都有等级证书的关口放在那儿等你去过。相形之下,不过等级关口,不拿等级证书,而且还具有一定基础的语文,在对他们看来便似乎纯属多余。即便是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弄个及格以上能拿到学分便心满意足,万事大吉。诚然,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认识偏差是制约和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大学语文的课堂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目前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的条件下,如何更雄大学语文在培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方面发挥其人文素质养成和语文运用训练的功能,以真正发挥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形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保证,因而如何培养人才应该以课程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较之学科或专业的改革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有助于打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以为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到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问题。

    采取分级的方式来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或许可作一个尝试。分级构建是指打破现有这种按自然班编班进行教学的体系,将所有学生按语文程度的不同分成一级、二级、三级三种不同级别的班级,一级是为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设的,三级是为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设的,二级是针对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的。这种分级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要确立好,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学生的分班标准问题;(二)各级教学标准的设立问题;(三)师资的优化配置问题;(四)各级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问题。

    学生分班呢要完全打破原有自然班的形式,又不能任由修学分的学生自选,而是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班。分班的标准,主要是以两项成绩作参考,一是高考的语文成绩,二是大学入学后的语文考试成绩。当然,学习的中途学生也可申请滚动。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取消了大学入学的语文考试,我以为这是不明智的。究其实质是在理念上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以往本科教育为适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过分专业化,课程设置基本采用“三层楼式”的结构模式,即将课程分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并采用“倒推式”结构逻辑设置课程。这种设置模式重理论轻应用,考虑专业知识的纵向关系(系统性和完善性)较多,而对各类课程构成的横向关系(整体性和综合性)考虑较少。其结果是导致专业越分越细,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太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模式。建立在按照学科大类招生,统一基础课平台上的优化的课程结构模式,应淡化专才教育思想,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想。课程结构设置不但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关系,更应该从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考虑各课程要素之间的横向结构关系,将各有关课程联合成为功能互补、整体效果最佳的“联合体”或“复合体”,并体现出柔性和弹性的特点。

    就当前教学改革实践而言,优化的课程结构模式应是一种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街接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好办法。这门课程的开设要真正取到预期的目的,便要求有关开设单位在理念上要对该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正如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出版前言所提出的“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方法。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1]时过7年,该课程的入学后的水平测试在很多高校都被取消,学生按自然班编班,尤其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动辄两、三个班合班上大课,这势必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学生语文程度明显良莠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和基拙差的学生水平相差太大,教师在选择讲解篇目时不易把握难易度,大班教学也使得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期待值不同,使得教学很难达成互动。

    通过入学后水平测试后,再以高考语文成绩作参考进行重新班级编排以后,有这样几个优势:一、学生程度相对整齐,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篇目;二、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互动,营造一种民主、合作、探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授课方式才有可能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取代“注入式知识教育”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三、便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需要。这种以两项成绩作分班依据的班级编排方式实施中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考试成绩是否能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允许学生在中途根据自身情况申请班级滚动是一个解决方法。申请班级滚动是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在的班级级别的教学难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完全有能力升入更高级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可以中途提出申请进入更高级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当然也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反之,学生也可申请进入更低的班级学习、考试。这种带有弹性的班级滚动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要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分班势在必行,水平测试势在必行。

    学生按照水平由低至高分成一级、二级、三级班之后,接下来便要面临一个各级教学标准的重新设立问题。目前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计划、一本教材一本大纲的“三统一”现象,而且教学大纲对所有学生提出的教学标准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差异是现代教育者必须正视的问题。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又是确立大学语文教育总体目标的依据。

    对汉语言文字教育功能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以汉语言的工具性价值为主的“工具本位”和以汉语文中蕴涵的人文价值为主的“人文本位”。两种观点在并不完全否定和排斥对方的前提下,一直争论不休。“工具本位”论者的代表意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只是其“派生”出来的重要任务,是从属于其根本任务的。“人文本位”论者的代表意见为:(1)认为语文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没有“弘扬人”,要走出“少慢差费”的误区,就必须抛弃“工具论”而代之以“思想性和人文性”;(2)当前语文多半处在重文轻道的失衡状态,因而有必要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功用。这两种论点都有各自的立论基础。

    还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的“语”是指口头语,“文”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学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人文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22]其实,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人文功能都是语文教育中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功能的重心到底落在哪要随教育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主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工具性要素为主的听说读写、知识、方法等学习的比重要大些。但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在掌握了一定工具性要素的基础上,则更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文化、审美等人文性要素。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它包括生命价值、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真理的作用。一方面,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培养有不可替代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丰富学生的哲学思维、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的底蕴决定着学生将来行动的方向,对他们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很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竞争,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以专业教育为轴心,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创造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个人也难以生存和发展。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加强人文、管理方面一知识的传授和适应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的强烈呼声。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迫切要求。有的专家甚至进一步强调:“在21世纪,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潜力的根本依据将是教育水平。而教育水平则集中体现于教育出来的人在知识结构、竞争能力、管理才能与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国语语言修养和语文水平”。[23]这充分说明,在张扬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教育重任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重视其现实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教育绩效。所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潜移默化等观念,均应一以贯之。而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育绩效,我以为必须明确一、二、三这三个等级的教学标准。具体而言:

    一级教学标准应针对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现状,适当做一些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补课”工作,即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用区别于中学阶段的新的教学材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约能力,立足于言语形式教育,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的丰富人文内涵及科学精神。

    二级教学标准针对语文程度适中的学生。以传授语文知识、文学知识为基础,强化语言交际能力,注重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赏鉴能力的培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文和文化经典名著的积累和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三级教学标准针对语文程度较高的学生。以说、写等输出性训练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自觉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实现思维教学和知识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思维和富有表达的能力。[21]

    这个大学语文三个等级的教学标准,之所以强调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是进入高校的学生,均具备一定的语文理解与表达能力,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要求,采用分级的办法,既可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快慢不一的矛盾,又能实现培养他们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综合素质的根本任务;其二是作为公共基拙课,其课时数受到相对限制,要在有尹影果时数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必然区分学生的不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偏重点,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其人文素质培养核心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上看,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成效的关键。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必须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学生求知的开启者、做人的引路者。担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因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锤炼,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表明:德高望重、极具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有意识的知识传授,而且会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教师个人的影响,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人之典范,能以高尚的人格砧地教育、引导和塑造青年学子。正如周远清同志所说的“就高等教育来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24]

    当前,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一些单科院校,特别是理、工、农、医院校,人文教育的力量基础相对薄弱;即便是一些综合性院校和人文学科基础较好的单科院校,有名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不愿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从事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特别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学科,大学语文涉及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哲学、美学、宗教等众多学科领域,大学语文教师不可能是所有涉及内容的每一个方面的专家。这势必与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学科性质产生矛盾。因而,合理配置大学语文教师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不少高校的通行做法是:让教师挂牌上岗,任由学生挑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使大学语文学科领域的优质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可能的利用,同时能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的教师奋起急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便能跟上先进者的步伐。但其明显的弊端是这必须在教师队伍资源丰富的时候才能采用,且也难以排除学生选课主观目的性偏颇带来的偏差。如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水平很高,但要求非常严厉,得过且过者很难拿到学分或以合格的成绩通过考试,而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水平一般,但平时非常随和,一般能较容易拿到学分或通过考试。在现实中,往往后者比前者更易被学生选课。当然,更多的高校是采取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办法以保证大学语文有足够的师资来担任。实行分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有利于这类师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一级班的大学语文教学,选派具备较为扎实语文基本功的教师就完全可以胜任;对于二级班的大学语文教学,则应该选派具备较为充实人文积淀的教师去担任;而对于三级班的大学语文教学,则必须选派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研究,能够追踪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教师担任。这种分级的有针对性的教师选派和配置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专长,又能达到各级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

    当然,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对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合于提高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培训体系。具体的措施是,依托人文学科基础较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和语文教学成果丰厚、教改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建立若干个国家级或区域性师资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学科教育培训和学科教学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一方面整体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或课程教改成果,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既是保证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又是检查评佑课程质量的主要依据。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估,一般较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以及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科学性,要求体现师资、教材、规范、条件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应该看到,_作为高校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在师资、教材、规范、条件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等方面,则显得比较薄弱,还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来看,普遍高校通用《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九个方面的内容,即:①关于人格修养;②人生感受;③爱国情怀;④社会政治;⑤亲情乡情;⑥爱情、婚姻、家庭;⑦登临怀古;⑧写景状物;⑨谈艺说文,共67篇经典之作,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作家,包容韵文、散文、小说各类体裁,或记或议或说或感,小巧玲珑,琳琅多彩,虽说比以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组合的方式更具特色也更贴近实际,但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进行有效的取舍,有一定的困难。我以为,按照分级构建的设想,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凸现时代性。具体方法是:一级班的教学内容可增大应用文写作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强化语文教育的实践性;二级班的教学内容可增大普通话朗读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强化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三级班的教学内容可增大经典作品审美赏识内容的比重,以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性化。

    其次,从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来看,当前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授教学手段仍占主流地位。自觉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还不普遍。我以为要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大学语文应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教师可用 power Point 制作教案,这样可使讲授的内容条理清楚、图义并茂、声色逼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辟课程教学网页,一方面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开辟讨论角,实现师生之间的另一种形式的互动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

    再次,从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科学性来看,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导,以试卷统一考试为模式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普遍通行。这样势必养成学生平时忙于抄笔记或不上课、期末突击的学习和考试的惯势,一方面难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免增大期末考试的压力和作弊率。我以为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具体方法是:课堂小考+作品+期末考试+考勤。课堂小考可根据学时周数确定次数,每次测试一方面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互相阅评,占综合成绩的20%;作品可是教师布置课后训练的文章,也可是学生自荐的“得意之作”,占综合成绩的30%;期末考试则由教研组根据三个级别的不同教学标准和依此制定的各自的教学大纲进行命题,根据全校的统一安排进行考试,目的是考核不同级的学生是否掌握按各自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占综合成绩的50%。考勤仅作为参考分,全勤不扣,缺课的酌情扣分。最后,评定学生的大学语文成绩。当然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考核标准不一样,最后的分数如何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及成绩好坏。比如一级班的80分和二级班的70分,是否能够等同?这就有个分级建构制度的普及程度的问题。只有人们对将级别视为语文程度高低的一种衡量标准之后,学生才可能会更看重级别,我以为目前可采取同时注明分数及级别的做法,如80分(一级)或80分(二级)。

    总之,通过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在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起到培养的作用,而且能塑造和锤炼学生的品质素质,以真正达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一体。

    以上,我从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形式、分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设想三个层面,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得失及如何改革提出了浅显的认识和见解,窥斑见豹,管锥之见,希冀得到专家、同仁的指正教侮。先贤们春智的人文思想将永恒闪烁,师长们超凡的真知灼见将受用终身。浩翰的中华文明、美丽的华夏语文,定然在一代代神州学人的不懈探求与孜孜传承中,放射出熠熠光芒!

    参考文献:(略)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46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