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冯海英: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
【时间:2008/12/5 】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9月 】 【作者: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冯海英】 【已经浏览3453 次】

    [摘 要] 大学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然而目前却面临日趋边缘化的困境。教学体制带来的无奈、社会环境的影响、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教学方法模式化等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的原因。要从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角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教育改革:变革教学体制、营造重母语的环境、更新语文教材内容、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困境;改革对策


  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目标在于“全人教育”、“全才教育”,那么,如何使这种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透视

    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很不受重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语文课逃课的比较多,每年考试的及格率不太理想,开学初大量补考工作集中在大学语文,理科学生尤甚,大学语文课在高校面临夭折的危险,我们的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

    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其原因有:

    (一) 教学体制带来的无奈 大学语文未被教育部列入公共必修课,高校开课处于无序状态,随意性大,有的开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一些理工、医学、专科院校干脆不开。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加上现在教育界风气比较浮躁,所有的大学都在奔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所以教师的心就不会放在大学语文教学上。据了解,在一些高校的中文系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的教师学历是最低的,在中文系的队伍里算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且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学校非常强调科研成果的条件下,这些教师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课程不断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竞争力在不断地减弱,可以说真是到了尴尬的地步。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在我国逐渐增多,并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全社会学习英语的热潮经久不衰,于是出现了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对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受这种“轻母语、重外语”的环境影响,许多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但对本国语文教育却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语文在中学因为高考还能与外语平起平坐,但到大学却迅速降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大学公共课的系统里,英语四、六级是最重要的,因为升学、求职、晋职中,外语是硬条件,所以学生将精力投注到了外语上。大学语文却日益边缘化。

    (三) 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版本很多,但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不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大多数教材所选例文陈旧,很多与当今时代脱节,学生从例文中感受不到与时事有关的东西,这就忽视了大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教材体例大多是做些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题与答案,这和中学语文没有多少区别,难怪学生没有兴趣。

    (四) 教学方法模式化 大学语文不受欢迎,问题不仅仅出在课程上,还出在教法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多沿用中学语文的讲授套路: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语文肩负着学生人文精神铸造的重任,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只靠“灌输”、“训练”的,因为只有技能才能通过训练而获得,而且凡是“训练”都必须要有操作的程序和检测的标准;而思想、感情等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被“训练”的。当前语文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这和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对策

    (一) 变革教学体制 各高校要从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角度,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教育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如大学语文、诗词欣赏、文化概论、文学简史等,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对具体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给大学语文等人文教育课程提供便利,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这些学科的教学需要。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作为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肩负着重要责任,这自然要求他们自身素质也要有一个飞跃,各位教师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章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人文素质指导者的角色。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已经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当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各高校应该为大学语文老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营造重母语的环境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极具文采,有很强的生命力。语文教师要大力宣传母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为大学语文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大学语文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将来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该重视母语教学,一方面,在师资和教材上花功夫;另一方面,由于新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偏低,不妨仿照英语快慢班制度,对大学新生进行语文素养分级考试,再根据成绩进行分班教学。使普通高校学生具备大学生应有的语文水平,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更新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经典与时文的结合。“文学教育”是文、史、哲、理、工、医、农各科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基础,大学语文教材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除了文学经典外,笔者认为教材内容还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需求,融入时尚元素,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视评论,谈论时事的文章,或是优秀歌曲,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增加一些汉语、文学常识和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常见工具书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材的编排上,笔者认为周金声教授的《大学人文语文》很富有创新性,它是“专题+文选”模式,每章都由“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两个内容组成。“名家名著与专题”主要是对各个阶段文学与文化的要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讨论。专题后面都有“研究探索”,主要是针对专题提出值得思索探讨的问题。“作品研读”包括经典作品、“汇评”、“拓展”资料和“争鸣研讨”等栏目内容,所选文章和评论资料都较好,可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这种编排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发挥主体性作用,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习惯和实践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四) 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可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熏陶感染领悟。在大学阶段首先要实现的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大学语文指向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它为人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性的完美化。因此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摆脱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结合课文实际,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同时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领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让学生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接受审美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第二,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散文意境优美,是情与景、意与境、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体,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诗文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直观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供一种导向,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联想和想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名著名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第三,运用读书汇报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读书汇报从某种角度说,属于讨论的一种。平时布置学生带着思考和想法去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课堂上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谈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提高人文修养。同时,在众人面前组织语言、陈述见解,这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大学语文”的未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的困境?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这是为人师者应当思之又思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大学语文(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金声,江少川.大学人文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冯海英(1968-)女,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9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