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黄丽等: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08/12/5 】 【来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 】 【作者: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黄丽 叶桂郴】 【已经浏览3358 次】

    摘 要 大学教育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精神、人格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的基石。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意义及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的对策,并对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 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人文素质


  大学不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知识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园地,而且还肩负着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对民族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因此,大学教育除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认真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精神、人格品德和价值观。大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固然重要,其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也绝不容忽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立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必将极大地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1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

    学生进入大学后(除中文相关专业学生外),中学语文的应试模式给学生带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学生开始远离语文,也没时间看人文书籍,人的思维范围缩小,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退化、人文素养缺失,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理、工、农、医、艺、法、经济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它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分析表达、阅读鉴赏能力的直接功能,并承担着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拓宽视野的重任;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人才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中,它是至关重要的,是整个体系的基础。

    2 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1952年我国采用前苏联教育模式,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30年。恢复高考招生的第二年,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理工科的青睐和人文科学的轻视,也由于课时竞争的缘故,很多高校又砍掉了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逐步掀起了研究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的热潮,成果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地区来讲,已经形成了有着鲜明特色的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研究中心。就成果类型来讲,当前的语文教改模式主要有“主题词+文选”、“专题+文选”、“作家+文选”、“文史+文选”四种,各呈异彩,互补互励,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战线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在教材编写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此外,近年来,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专题网站建设开始出现,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建议,将会有更多的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大学语文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这些虽然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 教学课时少,授课结构难以展开。多数学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都是20到30多个学时,有的甚至更少,只有部分学校在40个学时以上。在这样紧张的课时里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授课结构难以展开、深入。

    (2) 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兴趣不足。有些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还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类似“高四语文”,教师“满堂灌”,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者。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压力,老师讲得好就听听,讲得不好就玩玩,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而现在大学生用于学英语、计算机的时间非常多,即使是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学生阅读英语的时间也是中文的数倍。大学语文授课未能调动积极性,加上“再学语文无用”的观念,学生对语文课更加不感兴趣。

    (3) 教师队伍不足。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但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流失机率高;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托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些教师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和效果比较好,但对课程建设缺少全面长远的考虑。

    此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多是局限课程本身的精益求精,对于该门课程在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立体网中的核心地位及实践研究相对薄弱。

    3 构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植根于基础,就会永不枯竭,不需要靠政策强制和社会倡导来生存。过去《大学语文》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孤立地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局外人往往把它等同中学语文,收到的效果也不明显,制约了该学科的被认同,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政策倾斜,遭受到两度被砍掉的命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靠一门《大学语文》课程和几十个学时是无法达到的。而构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能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立体型的框架可以从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诉求。

    (1) 以《大学语文》为龙头带动学生对其它知识的需求,带动其他人文素课程的开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强调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的素养,《大学语文》课程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工具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的热爱,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仅仅靠《大学语文》单门课程是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立体型的课程体系。可以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配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大学语文》与文化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本土文化课程,做到点面结合,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可以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赏析、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实用写作等;本土文化则可以介绍本地风土人情、历代名人、历史文化等,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框架作进一步的丰富、深入。

    (2)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外延。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互动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外延。在网络系统中,快速、便捷、开放的性质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发表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师生的讨论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网络平台的单一阅读功能变为多元的互动功能。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平台系统的构建可如图1:



图1 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平台系统图(略)

    (3) 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链接,增强大学语文实践环节。在立体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还应该与校园文化相链接,鼓励学生积极策划、参与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排演戏剧、辩论赛、征文竞赛、文艺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大学语文作为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做社会调查,搞社会实践,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大学语文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了校园、网络和社会之中。总之,必须将大学语文教学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注重语文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培养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

    (4) 加强师资建设,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早些年《大学语文》停开,迫使部分优秀教师改教其他课程,也使得师资流失严重。因此,在体系构建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补充新生力量。而《大学语文》更重视的是积淀——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的积淀。“熟读群经,精通一经”是旧时小学家的为学之道,《大学语文》与其有相似之处,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不仅要能很好地讲述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还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大学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气氛,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感染学生。所以,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优良的素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前两者是以道教人,后两者是以德服人。有优秀的教师,选用适当的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便会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合格的师资的选拔,首先应该考虑其学科背景和教学阅历,然后再根据其表述能力与亲和能力再决定取舍,不必片面要求其高学历。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情操,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会影响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

    4 结束语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它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启迪,能有效地弥补当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的严重缺失,是高校中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课程的改革力度,构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独特的综合性功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大学语文-前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 徐凤云.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 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洁.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责任编辑 骆桂峰)

    作者简介:黄丽(1980-),女,广西桂林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秘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0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