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全秀:大学语文现状及改革对策
【时间:2008/11/27 】 【来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 】 【作者: 蓝天学院 全秀】 【已经浏览3056 次】

    [摘要]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在其地位、性质定位、教材编写、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开创大学语文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改革;创新;对策


    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到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自学考试等,都要求选修这门课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形势是令人鼓舞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在不同的地方或院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平衡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暴露出巨大的矛盾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1、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大学语文受到新形势的严峻挑战,遭遇种种尴尬局面。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地位已经从原来的中心被挤向了边缘。更为重要的是最高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从而造成该课程开设的极大随意性。甚至开始考虑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

    2、性质定位不明确  许多大学开设本课程的初衷,主要是为语文基础差的理工科学生补课,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的语言层面,即工具性上。要用非常有限的课时来解决大学生在中学没有学好的问题,谈何容易?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课程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这一点已形成共识。

    3、教材编写并不令人满意  1996年国家高教司组织编写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按照人文思想的思路,采用专题方式编选文本。由于编写者对人文思想理解的局限,教材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2001年出版了增订本,在篇目上作了一些增减,但在体系和体例上也没有大的变化。许多高校不满部编(华师大版)教材,另起炉灶,自己编写,各自为战。不管哪种教材编者对中学语文都缺少深入研究。其一、内容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重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吃力不讨好。其二、文言文占的比重太大,一看到那么多的古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减了。总之吸引力不够,没有适应学生口味和兴趣,没有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统一,讲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偏重语文知识与读写练习;有的则偏重于文学鉴赏;有的过于简单,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了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高耗低效。由此可见,教材编排改革势在必行。教材的实用性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当务之急。

    4、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温德敏先生指出:这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不少高校,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无形中“矮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支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近几年来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5、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不少教师依旧采用着“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老式教学方法,依旧采用从头讲到尾的单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手段除了上课在黑板上留下一些字迹,别无其他。我们现在的一个极端是把语文抽空了,抽空就导致学生最后厌恶语文课。本来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最讨厌的一门课。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把那么好的东西讲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东西的呢?那就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样讲语文的,我们都把它讲枯燥了,讲得干巴巴。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却茫茫然,如坠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对策

    1、重视大学语文,寻求合适的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未列入“正册”。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为此,我们呼吁希望能把这门课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给“法”定下来。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这门课的存在。

    2、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许多学者随着新时期改革开发的深入,大学语文教材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重新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在适合学生口味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提高对母语的重视度;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的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正所谓“己正方能正人”。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三、严谨治学、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

    4、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与学都不能忽视。有人这样认为: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学生课堂要走好的重要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进入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①博学多才;②善于联系;③读懂学生。导入学生感兴趣、时尚科学的事物。

    改进方法,思维创新。要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参与、创新意识。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①创造宽松的课堂。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和板书略显单调。因此可将科学成果作为手段运用到教学法中。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音乐、录音、录像、广播、电脑、投影等等。这些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艺术语言、声情并茂。语文本身就是有丰富情感的学科,每篇课文都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特别是人文性地提出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怀着感情去教学,教师感情丰富,才能达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效果。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语言。朗读课文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快慢适宜,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而转变。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精神饱满,津津有味。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借助体态语:表情、体态、动作,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目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无论现在的大学生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打算,都不能让他们对中文陌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陌生。当今世界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汉语信息只占世界信息总量的4%,中国的声音还极其微弱。中国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合作,一定能开创大学语文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中华读书报,2003-8-21.
    [2] 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黄金海.《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2004-11-19.
    [4] 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2004-11-19.
    [5] 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5-9-24.
    [6] 高职语文课程功能入开设价值探析[J].钟建伟.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3卷第3期.

    责任编辑:戴婕

    【作者简介】全秀(1978-),女,助教,蓝天学院京东教学部公教部专任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808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