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邓楠:大学语文改革探析
【时间:2008/11/27 】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作者: 湖南科技学院 邓楠】 【已经浏览4471 次】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对外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大学语文教育再度成为全国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8月22日,《中国教育报》开辟专版专栏,邀请徐中玉等知名学者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大学语文必须改革,这是教学与研究者们的共同心声。但大学语文如何改革,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笔者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

    大学语文应区别于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以语文基础为主,主要突出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的学习,强调学生识字、组词、造句的能力,并要求识字达到3000个以上。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则在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语文基础的同时,侧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由此可以看出,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清楚,就是在巩固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仍然属于打基础的时期,它虽然涉及到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但这三性并未在中学阶段达到最高程度。教育部对中学生掌握应用语文的工具性仅作了“较强的”限制,对审美性也只作了“一定的”规定,对人文性作了“良好的”强调,这就为大学语文的开设留有了余地和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大学语文授课的对象是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大学语文不应看成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它应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这一点教师们已达成了共识。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不同的教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教育部对此并没有作硬性的规定,而这正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将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更高,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总之,大学语文是“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2]。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对而言,这一目标定位是对我国高校自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要么重视工具性,要么偏重美育性,要么强调人文性的纠正,真正突出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作用。这种综合性是在“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如果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大学语文应建构的是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语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从人文性角度出发,大学语文应建构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养;如果从美育性的前提出发,大学语文应建构的是大学生的高尚审美情操、美好心灵的塑造和人生的正确追求。这三重建构是大学语文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所在,也是大学语文的明确目标定位和改革的方向。舍此,大学语文课程就失去了它厚重的依托和追求。这个目标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二 创新性的教材编写

    大学语文要改革,除了目标定位要准确之外,还必须加强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据统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目前使用的有100多种,一门基础课程出现这么多版本的教材,在世界范围都是前所未见的[3]。这虽然针对不同的高校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优越性,但也难逃重复与过滥之嫌。“要开好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一本合理的实用教材是基础。”[4]这就足以说明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这种创新必须体现如下几条原则。

    一是体系合理性的原则。翻阅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在体系的编排上总感觉有些不合理之处。如有的教材按照时段来编写文章,分“现代文”、“古代文”,再从空间地域上加一部分“西文译文”,这虽说选文明了,但总体上欠科学合理,且过于简单化,关键问题就是对课程目标定位理解不透彻,没有围绕目标定位来选文。如有的教材对语文之“文”理解片面,所选之“文”基本为文学作品。其实语文之“文”应为“文章”,它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应涵盖各种文体,涉及文、史、哲等多方面内容。在体系合理性上,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该教材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各编各有侧重,分别突破。该教材紧扣课程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日常书面语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依据来编选文章,这既是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强调与培养,又是对“三性”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现。

    二是教材新颖性的原则。大学语文所选用的篇目应尽量做到避免与中小学课本里的篇目重复,重复过多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篇目,在第三版中其改动是相当大的,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所选文章都是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致。阅读提不起兴致,产生不了兴奋点,教学效果必定受到损害,教学目的也一定不会达到。

    三是重点突出性的原则。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要做到面面俱到,要什么都兼顾,这种理想性的期待是很难实现的。好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形成独到的体系。紧紧围绕“三性”这个纲、这个灵魂,来突出“能力”本位这个重点,这才是大学语文教材应有的题中之义。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就重视了实用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克服和纠正了过去许多教材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用技能的缺点。同时这本教材又构成了立体化的体例,除了大学语文学生有纸介教材用书之外,还配发了教师手册。这就是“面”的扩大与覆盖,很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手册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与学生的纸本教材有所区别,这样就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此外,其教材所选用的内容与学生当前乃至将来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讲授什么内容?这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从中学语文讲授的内容看,一般从字、词、句和语法修辞入手,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然后分析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再摹仿范文进行写作训练。同时,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考划定的知识点和考试内容,教师会反复讲练。如阅读理解段落、议论文训练,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的内容,这种应试教育使语文的美感几乎丧失殆尽。“有所为”就是要围绕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那么,就工具性而言,当然不是教授识字、解词释义和语法修辞的问题(这就是大学语文的“不为”)。它的工具性主要是围绕学生应用语言的程度,即运用母语写作、演讲和与人交流沟通的程度。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上,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着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这应该是教师讲授和训练的内容和重点。当然,求职报告、述职报告、演讲稿等对大学生也必不可少,大学生就业之前后都要运用到,教师不应有所忽视。在文体的讲授与舍取上,教师还可灵活机动,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不同的文体,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就审美性而言,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应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受到情感、人格的熏陶。如钟理和的半自传体小说《原乡人》就是一篇情感真挚与深厚的文章,读者可以从简洁的文字描述中体味到浓浓的乡情乡愁,特别是作者骨子里所表现出的对中华民族的深爱。反复揣摩此文,读者无不受到感染,心灵为之撼动。就人文性而言,教师要从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科普等多种类型的文章分析中,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这些就是大学语文“有所为”的内容。做到了这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边界也就自然清晰了。对于“三性”的内容,我们说弱化了哪一者都行不通。当然,对于哪一者中的某些内容的取舍,主要取决于施教的对象。如对于哲学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有关哲学、历史方面的文章的讲授就应有所弱化,就应“有所不为”。但无论怎么说,工具性仍然是基础,其他二性都需依靠他来建构。这或许是大学语文真正的“有所为”的教学内容。

    四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怎么教?这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徐中玉先生说:“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堂下平等讨论,各抒己见。读完一文后,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3]徐中玉先生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精辟阐述,可以说是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上,教师一是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除了上述徐中玉先生提到的互动式、启发式方法之外,我们认为还有几种方式方法与手段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要对理论讲深讲透,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带入实践的课堂,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既获得感性认识,又能增强理性认识。如教师在讲演讲稿的写作教学时,首先要把写作演讲稿的基本要素和技巧讲授清楚,其次要求学生加以实践,把写作的演讲稿当堂演讲或课余演讲,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二是综合讲练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朗读、提问、练习和讨论等多种方法来实施教学。有些短小的美文,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有些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使观点更鲜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光、声、影和谐统一,达到直观、生动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信息量小的不足。

    五 完善考试与考评的机制

    大学语文的改革,还必须加强考试与考评的改革。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基本上按照一种模式考试,要么实行闭卷考试,要么实行开卷考试,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考试的方式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估价显然是不够准确的。要想较为全面与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语文水平,各个高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做工作:第一,统一制定好全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大纲来确定考试大纲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好试题库。第二,改革考试方式,既要有纸质闭卷考试,又要有平时的考察,还要有课后的跟踪测试。第三,改变过去单一计分的办法,可以考虑从不同方面计分。对此,学校可以作统一的规定,如分笔试、面试、平时考察、作业、奖励等几部分来综合评分。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平时考察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到课情况等等。奖励主要由学院或系部来统计,学校仅规定哪些项目可以计分。如凡在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均可以计分。这种综合计分,学生会满意得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估价也会全面得多。这几部分的分值比例,学校要作出统一规定。以百分制计算,一般地说,笔试应占60%,作业占20%,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占10%,面试占5%,奖励占5%。

    大学语文改革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改革,无论是课程目标定位、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不可或缺,偏向于某一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学语文改革应紧随时代,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要与大学生的当前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六 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如何,首先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没有一支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学术能力强的教学队伍,是很难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各个高校的领导引起重视,加强对师质力量的建设与培养,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好进人的关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教授大学语文,学校应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学校要安排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宽、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教学艺术的教师去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现在有些学校把教学相对弱一点的教师安排去教大学语文,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二是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对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要定期安排他们进修,做访问学者,还要鼓励他们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三是多让大学语文的教师参加全国的学术会议,特别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研讨会、大学语文研修班,开阔教师的视野,让他们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四是加强对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全国各高校成立了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并不多,普遍的情况是大学语文教师隶属于文学院或中文系某个学科,没有中文系的学校就将大学语文课程放在公共课教学部,这样一来,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都相当的困难,更不用说讨论深层次的学术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 魏饴.大学语文新编·导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 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N].中国教育报,2007-08-22.
    [4] 陈喜珍.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N].中国教育报,2007-08-22.

    (责任编辑:刘晓岚)  

    作者简介:湖南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77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