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田玉军陆季春: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1/25 】 【来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 【作者: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田玉军,陆季春】 【已经浏览2749 次】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高等院校在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尊崇民族文化、渗透人文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应是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从《大学语文》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认为该课程改革应从课程定位出发,将语文教育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整个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体制的演变相联系;就内容而言,它又离不开语言和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学中渗透着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因而它的发展又必然同时代的发展、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发展紧密相联系。所以,对于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演变,还必须要放在我国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来加以考察,才能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外部的和内在的动因。

    一、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今的影响

    语文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中最基础、历史最悠远的内容之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以识字、断句和传递社会意识为基本功能。因此长期以来语言教育成为统治者传播思想的主要工具。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又造成了重意识、轻技能的教育文化,使得汉语发展始终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形成了中国语言文言和白话两套语言系统,书面语脱离日常生活用语。对文化的普及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教育变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形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也许这种思想还并不成体系也没有明确的宗旨)指导下展开的。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近代以来,随着西学渐进,一批文化精英意识到了自然科学对提高国力的作用,意识到脱离生活的语言在沟通交流中产生的巨大障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借鉴西方语言研究方法、方式,上世纪初终于改变了两套语言系统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汉语的变革。但是对语言教育作用的看法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知水平上。

    新中国建立以来,出于政治的需要语文教育曾进行了多次改革。1958年前后先后出现了“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两种看法。六十年代,针对以上两种观点又提出了“语文是一门工具课”。在强调基础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强调思想教育功能。形成了以后我们语文教育的基本格局。其结果是: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过分强调政治性的倾向,使语言是传承社会文化主要载体的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无形中地割断了语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同时在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语文教学成为语言、文法、修辞等等理性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写作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们拒绝了解和感受其他民族的优秀的现代文化。随着国门的开放,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涌入中国,多种文化观念也涌入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改革进程,受到了多方质疑。我们语文教育知道不能被舍弃,但又难以有新的突破。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做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它的作用似乎越来越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认可,地位也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突出地表现在:1.学科性质、主旨、地位等定位不明确,使课程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课程定位的模糊,使之和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区别,学生不愿学并将“大学语文”看作是高中阶段的补课。3.由于学科定位的不确切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教师不愿将主要精力投入这门课程。4.课程的结果,每年考试总有许多学生不及格,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5.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行良好的书面表达。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语文学科涉及面广、范围大,难以也无法和其他一些学科截然分开。第二,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语文工具论”和“语文是重要的思想教育工具”的观点,无形中扼杀了语文是特定文化的主要载体的特点。第三,语文学科无法清晰地进行阶段划分,致使语文在大学和高中阶段没有明显的不同重心,基本上是中学的延续。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第四,由于学科阶段性重心不突出,使大学语文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学科,导致教师地位的边缘化,使教师对课程失去信心。

    第五,学科地位的难以确立使课程定位、宗旨不明确,导致教材建设、教法研究、教学重点都难以有所创新。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思考

    造成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这种尴尬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文化和教育哲学都没有从语文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的角度去认真对待语言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和不重视。从历史上看,殖民者使用的一个重要的殖民措施就是强迫被殖民者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不少有识之士对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文化政策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同样,面对世界文化格局日益多样化,不少国家都把保持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提高到是保护民族文化的要求这一高度来看待。例如:法国和俄罗斯都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法语和俄语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的力度。

    一方面是语文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语文困难重重,另一个方面世界众多国家在教育领域先后开设、增加汉语类课程。专家们预测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长时间以来,各方面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和投入都不足。表现在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目的定位上没有脱离原有观念,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找准课程定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想试图给这一概念下定义,但是至少可以找出几种解释方法。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等等。语文可以有多种解释。这一方面说明语文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说明语文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语言是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我们应该以文化为着眼点,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任何文化的的传承都有延续性,社会发展也具有延续性。将大学语文的着眼点放在这里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我们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实,也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形成对现实文化的正确看法。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的代表时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但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将大学语文的出发点定位于了解传统和现实文化,不仅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利于语文教育避免僵化和对民族文化的曲解,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玲.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 黄保安.浅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责任编辑 余群)

    作者简介:田玉军(1964-),男,河南偃师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2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