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陈晓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的研究与改革
【时间:2008/11/25 】 【来源: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 【作者: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陈晓云】 【已经浏览3527 次】

    摘 要: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要注意扣住“语文”,通过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大学语文除了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兼有音乐、美术、舞蹈、电影名作等艺术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期达到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培养艺术感悟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结构;研究与改革


    1 现状及背景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展露出它的弊端,“院墙内的黄金,院墙外的废品”成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反映。基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提上了议事议程。毫无疑问,应试教育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确已经滞后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又成了我们的一个必然话题。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最大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我们的基础学科中。人文精神是什么?简单地说,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

    那么,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就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来看,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教学结构。

    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来看,教师依旧是压倒性的主体,教师占据着三尺讲台,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辟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和探讨。学生始终处于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它不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更违背了“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基本原则。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一个简单的口号,然而,我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实实在在地实施呢?可以说,学生上课大多是“不得不上”,而不是“我喜欢上”,“我离不开它”。这样的教学结构是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再从写作训练来看,现在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写法”教育。面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我们做得似乎不多。我们更多地关注着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教师似乎都有难言之隐,应试教育的统一评分标准只能使教师把学生往“千军万马一条道”的死胡同里赶。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单满意,教师练就了一身说套话、说大话乃至于说假话的本领,结果丧失的恰恰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理想表达。一句话,丧失了真实的人。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更糟糕的是,他们在提起笔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教师的“语录”,而不再睁开眼睛,自己去发现生活,挖掘生活,体会生活,因而离生活越来越远。我认为,就这点而言,无疑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败,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有意无意的戕害。

    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主要目标中强调,我们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不仅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铸造我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要。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人才?他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懂得创造生活并具备创造生活能力的人,一个赋予生活以意义、以价值的人。为完成这个任务,大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确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换言之,在灌输学生人文精神从而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而要达到此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来一番探索和创新。

    2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要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

    (2)教材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设计和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大学生学习语文已经不再象中学时期那样要受高考的制约,需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大学生选修语文课,应当也可以比学中学的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活泼,也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这样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材根据大学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要求大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大致从语文的角度兼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4)“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包括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学生设计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也注意还是扣住“语文”,通过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又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每一专题后面都附有两类思考题。一类是比较浅近的知识性复习题,一类是有一定学术探讨意味的研习题。根据各专题选文的情况,可以提议学生背诵、朗读文选,讨论某一课题,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做其他实践性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在拓展阅读与探讨意味的研习上下功夫。

    “大学语文”除了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兼有音乐、美术、舞蹈、电影名作等艺术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期达到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培养艺术感悟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3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大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素质与具体操作上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想真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灌注人文精神,仅靠课本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寻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不能把学生机械地看成“受教育者”。除了必须的知识讲授之外,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共同研究问题的对象,围绕着课文以对话、探讨这种方式,达到“共同发现”、“共享快乐”的境界。只求合理,不求一致。如果这样,我们的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生活中,就不仅训练了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增强自我表达的信心;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由此而建立起了平等、协助、对话、包容和独立的现代理念,通过熏陶、感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尊、舒展、活泼自由的建设性心态,这样会为他们未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当然,这也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的课程教学不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多变,善解人意的。课本之于教师,将不再是点和面,而是一个完整的“链”。否则,你的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因此,所谓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教师的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方面的教师,他应是一个“文化人”,举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等,甚至自然科学,他都应有起码的知识和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关心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步,保持一颗热忱的心,他必须和生活同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身对生活或生命的体察,以自身丰富的心灵世界去理解教材、感染学生,使一堂语文课真正有质量。

    大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实施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大学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质的保证。

    (2)培养学生的个性,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有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将是以人的创造能力为特征的智力资源。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需要的就是思索、创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本质上都必须是有个性的人。因为创新的本质是新颖,是独特,是与众不同;而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其本质也具有独特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唯师是从、答案唯一、机械分析等无形束缚,弱化了学生鲜活的个性,窒息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只有打破束缚,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自由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能得以激发,因为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不用以讲代读,支离破碎地分解作品蕴含的人文个性精华;也用不着以现成的结论、统一的标准答案阻止学生对文章的不同领悟和理解。

    要使每个受教育者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自由、宽容、轻松、激励、赏识的师生关系与民主教学氛围。给学生以真正“自助读书”的权力和个性驰骋的空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挥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因为学生发挥个性的过程,就是激发、锻造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也是发展其素质能力的过程。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是早就为一代鸿儒陈寅恪先生终身提倡力行的。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名家权威的迷信膜拜,却销蚀着学生的心灵自由与灵性感悟。学生唯师是从,唯书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对于上述不良现象,我们要对学生予以正确的点拨和指导。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要鼓励他们大胆坚持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得来的灵感、见解,应相信自己的心灵,应忠于自己的感情。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应发难,应该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疏导并组织思考讨论,甚至鼓励他们向老师挑战,平等交流,将疑问思考引向更深层次。还应该及时对敢思敢想的学生予以表扬,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敞开真实、思考、开发的心灵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因为思考和创新是统一的。同时,也应该启发学生勇于向名家、专家挑战,用一颗自由的心灵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以丰富自己创新的思想,以涵养自己创新的心灵。

    (4)寓教于乐,培养学生提炼美、创造美的能力。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渊源已久,我国春秋时期孔子的“诗乐”教育,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快乐之家”学校,就是寓教于乐的范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就是将不同文体的课文的学习,转化为讲述、听乐、演剧等调动、打通不同身体器官感觉的“乐”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涵养性情,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学生在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美的鉴赏力得以提高,对其创造力的养成和发挥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孙正荃.大众美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阎 薇.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倪意之)

    作者简介:陈晓云(1960-),女,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语言专业毕业,安徽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02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