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肖绪才: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
【时间:2008/11/25 】 【来源: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 【作者: 黄石理工学院 肖绪才】 【已经浏览4367 次】

    摘 要:为改变大学语文所处的“尴尬”境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具体认识上要合理定位,体例建构上要搭建统筹兼顾的框架,内容安排上要与时俱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思想创新;定位合理;与时俱进


  大学语文对于非中文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它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特点,在弘扬爱国精神、继承光大传统文化、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运用母语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功能是其它的课程所无法取代的。”[1]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院校的非中文类专业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往往有违初衷,其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的环境不利于该课程的生存外,教材本身应是其主要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版本目前较多,但良莠不齐。从笔者所在学校开设该课程的情况来看,十余年共使用了五六个版本。这些版本,一般来说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上、合理定位上、框架搭建上以及教材内容安排上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改革《大学语文》教材以适应时代育人的迫切需求,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 加强《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是现实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重新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从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开设至今大约20多年。教材也由徐中玉版的“一花独放”到后来多版本的“万紫千红”。这些教材,既有大家精心编撰的名著,也有小人物鼎力耕耘的佳作。教材影响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版和东南大学的王步高版。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确有些空前“繁荣”,其作用按理说是更大了,而且理应受到学生欢迎。可现实并非是这样。对此,客观评判现有教材的得与失,对于教材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 1 《大学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翻版”说

    现在有些人认为《大学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翻版”。“翻版”说实质上道出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语篇编排,二是指篇目重复。高中语文教材是按语篇编排,而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数的版本同样是按语篇编排;篇目重复就是说《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与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相同。这两个问题,在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被戏称为“中四”语文的原因。

    胡忆肖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课文所选篇目全面,各个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均有收录,采用语篇编排,每篇课文都有题解和提示。不足的是现当代作品缺乏一根线连缀,显得有些松散。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课文所选篇目也很全面,各个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也均有收录,依然采用语篇编排,每篇作品也都有题解和提示。不足的是其篇目有些与中学重复。对于学生来说,课文篇目编排差不多,而且较多篇目在中学已经学过,学不学就那回事;再说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大学语文》课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1. 2 《大学语文》教材名家版本透视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共有“五类九种”。最早的《大学语文》版本是1981年编写的,该版本“修订四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每个阶段的后面附有文学史概述。文本以中国文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外国文学,为强调实践,将“读书和写作”单列一单元,最后还附录了常用应用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篇目。“修订四版”选材视野开阔,并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功能,教材规范性也强。“修订四版”是早期全国通行、权威的教材。不足的部分是有较多的篇目与中学教材雷同。

    徐中玉以后编的《大学语文》,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其体例有较大的调整。如1996年6月编写的《大学语文》,删掉了外国文学部分,删除了“修订四版”中的常用应用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附录。编排体例上增加了中国文学史概述,而在选文上也增加了“品评、论文”一个单元。教材在整体上按潜在的品格、爱国等专题,共分九个单元编写,这主要是为弘扬人文精神所作的一个尝试。该版教材,废除了以往以文学史知识为线索、以写作知识为重点的陈规,而是采用精美文章为实体,设法达到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双重效果。其实,理想和现实还是有距离的。编者所作的这种尝试,实际上出现了反应不一的声音。的确,从每篇文章的内容主旨看,不可能只有一端的意义,更何况形象大于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编排体例上,如果以时间为顺序可能更便于人们接受,也有利于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还有,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为了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外国文学部分应该保留。况且了解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是大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2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一是它涉及到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问题;二是课程本身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导向、人们受短期行为的影响以及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三是学校层次不同而对教材本身的要求存在差异。在此种情况下,对于教材改革的问题应尽可能地做到因势利导,贴近学生的需求。

    教材建设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 1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指导思想上,首先是尽可能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历史性与现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的结合。其次是要以史带文,在文学史的框架内,以有关基本理论为先导,把具体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史纵向线索的基础上来完成作品横向方面的学习。纵横交错、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是重树“大语文”视角,视语文为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视语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视作品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引导学生全方位、多侧面地去领会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深刻蕴涵以及体悟人生哲理。“最后是建立便于学生自学的平台,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终极目标。”[1]

    2. 2 要实事求是地合理定位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大家在认识上必须合理定位。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作为教材的改革者在编撰《大学语文》教材时就应该相应增加一些历代优秀的文学篇目,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也可看出《大学语文》在弘扬爱国精神、继承光大传统文化、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运用母语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的课程无法取代的。因此,大学语文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文学鉴赏课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课[2]。

    2. 3 搭建好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框架

    《大学语文》在体例建构上,应以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经,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为纬,由散文、诗词、小说、戏剧、外国文学以及写作等六个部分构成。前四个部分均应有各体裁的概述,其中包括体裁历史沿革的叙述、经典作品简要列举分析、体裁特点的介绍以及如何欣赏该类作品的论述;每一个部分的每一篇作品,都应有作者简介、作品题解、作品提示、课文注释以及思考与练习;每一个部分还应设置综合练习。外国文学部分,主要从欧美、亚非两方面概述其发展历程,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作品介绍与分析。对于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而增设的写作部分,除介绍写作基础知识外,还应有常用应用文体写作简介及名家谈写作的篇目介绍。这样就形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相结合,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外国文学作品为辅、兼顾应用的基本结构格局。在这个建构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为学生高屋建瓴全面了解文学史知识创造了机会,又为学生广泛涉猎众多体裁、题材的优秀作品和发挥写作能力提供了条件。

    2. 4 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大学语文》教材在作品选择上,既要突出其美文特色,更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贴近时代需求。作品选择在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力求古与今、中与外作品的精、多、全、新。坚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所选作品基本应涵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既要有名家传世的经典之作,又要有新人初露锋芒的鼎力作品。众多的名篇佳作汇聚成册,构成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让学生寝淫其中,使其得到熏陶和感化,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3]。

    3 结束语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它直接涉及到时代育人的需求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是笔者的实践总结。笔者曾与同人一道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过改革尝试,主编了《大学语文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并受到省内外一些高校师生的欢迎。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形象的说法,深刻道出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确博大精深,而教材改革的任务也的确是任重道远。笔者在这方面权且是为抛砖引玉所作的一个尝试而已。


    参考文献

    [1] 肖绪才,余国政,夏恩德.大学语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2
    [2] 杨建波.大学语文的情感育人功能[OL]·武汉:中华大学语文网, (www. zhdxyw. com). 2004-05-22
    [3] 王步高.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G].昆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2004-11-18: 3

    作者简介:肖绪才(1951-),男,湖北黄石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高级讲师,本科。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9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