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张福德:“大学语文”之我见
【时间:2008/11/25 】 【来源: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 【作者: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张福德】 【已经浏览5280 次】

    【摘要】随着汉语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语文”课在国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应是一门人文素质综合教育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赏析说写的能力;“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篇,要综合考虑古今、文白、不同文体、国内外文章、名家非名家、文章和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合理比例,应编写一部文理本专兼能使用的教材;“大学语文”课的教法应在“大”、“精”、“活”“、实”上下功夫。

    【关键词】大学语文;汉语;素质;教材;教法


    一、“大学语文”课的地位

    一般所说的“大学语文”指的就是大学开设的汉语文。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汉语的优势不仅是使用它的人口多,还在于它的影响大,而且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语。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专业,有些大学还开办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在美国汉语教学已逐渐在中学开展起来,纽约市还决定把汉语列为所有初、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日本广播学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三十多年,德国的“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国外求聘汉语教师和外国学生到中国学汉语的越来越多。可以说,汉语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国外有许多学习汉语的人,他们的汉语水平已相当高,许多人成了中国通乃至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很深入的研究。英国的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

    可是,在我国的大学中,许多学生的汉语水平很值得忧虑。他们书读得少,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又重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建国前我国大学普遍开设国文课(相当今“大学语文”),致使我国一大批理工学者、科学家语文功底相当深厚,如竺可桢、茅以升、梁思成、钱学森、陈省身等,雄厚的语文功底不仅使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如虎添翼,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文章。

    目前,“大学语文”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各大专院校、中专、职业院校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与其相近的专业)外,都普遍地开设了“大学语文”。各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被列入了必考课。全国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大学语文”课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大学语文”课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如此重要,那么这门课的性质怎样,有人认为就是在高中基础上的提高课,有人认为应开成中国文学课,有人认为应多选一些载“道”的文章,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等等。笔者看到许多本子,也确实有这些偏颇。“大学语文”应是一门人文综合素质教育课。几十年来,我们反复讨论过“文”与“道”的关系,忽而偏重道,忽而偏重文,这当然有受政治气候影响的缘故,但沉淀至今,应该到了摆正其关系的时候了。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语文运用素质几方面。“大学语文”应选取那些思想内容健康、文采纷呈的好文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和先进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一篇文章无论其思想内容明显或隐微,总是表达一定旨意的,没有主旨和思想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思想内容健康的文章能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分清光荣与耻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充实,更健康向上。“大学语文”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语文的学习,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社会、人生,广博自己的学识,扩充人文知识的积累,还要历练阅读鉴赏能力。一些学生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就是少动脑筋,他们不愿深究细研精辟的语句,不愿欣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文章。文中的委婉曲折之处,正是引人入胜的幽经,他们不愿去寻幽探胜,结果在高考阅读题前打了败仗。历经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奇珍瑰宝”,阅读这些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正如口舌之享受,再深入阅读才是脏腑之受益,而阅读后的莫大收获,就像美食化作了强健的肉体和饱满精神。

    “大学语文”的任务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水平。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要想提高这两个能力,必须要“广纳多出”,所说“广纳”就要在阅读中多吸收积累词汇,吸收规范的语法句式,积累正确有效的思维逻辑方式;“多出”就是多做口头和书面的表达练习,有机会就说,有时间就写,抓住一切练笔练口的机会。

    “大学语文”的这个定位,是要造就我们的学生成为思想健康、知识广博、善于分析、善于综合、能说会写的优秀人才。外语院校的学生尤其要重视“大学语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他们将来要教授外语或出国深造,他们应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笔者见过一些外语较精通而汉语却说得欠通的人,实际上,汉语和外语应是互补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你要想掌握丰富的外语词汇,你必须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否则又如何理解和翻译。蹩脚的译者之所以译错,实际是汉语水平有限造成的。我国许多语言大师、文学大家他们汉语的功底极其深厚,外语的水平也相当高,所以他们运用汉语创造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也用他们娴熟的汉语外语功力,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和学术著作,如巴金、冰心、季羡林、陈寅恪、梁实秋等大师。

    三、“大学语文”教材

    自恢复“大学语文”课的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所编教材大概有三、四十种,可以说各有特色。综合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体例:以文学史为序,依据作品产生的年代依次编排;以文体为序,把各种文体分门别类编排在一起,一般依议论、记叙、诗词曲赋、小说为序;依专题编排,把反映相同相类内容的文章编成一组,分若干专题依次编排;把古文现代文分别依文学史顺序编排等等。

    当然,单纯从排序角度看,无可非议,但排序的出发点值得商榷。以文学史为序,总给人一种文学史课之嫌;以文体为序,又有强调写作课之倾向;以专题为序,似把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文言白话分别编排,又有把文白对立化的趋势。依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排序时各有侧重也是必须的,不过强调一己而不顾其余则大可不必。笔者手头有两本权威人士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华东师大版的教材是一部好教材,但选的古文篇目太多。应当重视古典文化,但古文篇目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则有厚古薄今之嫌,社会毕竟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现当代文学已经历了近百年,期间名作迭出,大可多选一些。高教南开版注重文体,连书序、信函、碑文、发刊词都选录于教材,不能说这些文字不好,只是该类应用文体选不胜选。萧统在《文选序》中把应用性文体划分为几十个种类,自古及今每类都产生过极好的文章,如何能尽选?在《大学语文》有限的篇幅中,那些“有文少彩”的文章可考虑不选。如照顾文体的话,那些精彩的说明文可以选几篇,而小说(包括古典小说)、戏曲等文学色彩浓厚的作品不能不选,其中长篇小说、戏剧可以节选,既可有管中窥豹之功效,又有引导学生扩充阅读之作用。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多数是“老师宿儒”,主编更一律是“老的经师”。他们在指导思想上的倾向是明显的,他们重道,重古雅、重品位,这是对的,但排斥了新作,未能充分考虑年轻人的心理及需求。一些好的新作“时文”、甚至是年轻人写的文章也可以选入,不要等到经过几代或上千年的沉淀之后才敢选用,选编者也要有“不拘一格”的气度。这正像年轻人喜欢年轻歌手一样,年轻人的好文章对年轻人的感染和影响是超值的。那些严肃的、古板的说教文章不可多选,而形象有趣、生动活泼的文章不可少选。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关系,二者应当并重,不可偏颇,古代好的作品不都是文言文,古代白话小说也可选入教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关系,二者也应当并重。一般说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应用类文章,目前不少“大学语文”教材文章选的多,文学作品选的少,文学作品中诗歌选的多,小说戏曲选的少,似不为妥。中国外国作品的关系,也应有个恰当的比例,外国的作品不可不选,也不可多选。名篇与非名篇的关系,“大学语文”选篇中由于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关系,选的不一定都是名篇,有的是名家的非精品或是非名家的精品都可选入。有的强调“美文”,美文不一定方方面面都美,一两个方面美即可考虑选取。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版面版式设计,目前已有了很大的突破,如高教南开本已有了插图、插页,还附了作者照片,文中还有阅读笔涂色标识,确乎图文并茂,看去绚丽多彩,大有看小学生教材之感。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说不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愿学者似没什么用途,还不如多印几篇文章更有实用价值。

    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组织全国致力于“大学语文”的同仁,商讨编写一本通用型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本教材应是文理通用、专本都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兼行的一部教材,教材可选一百五十篇左右。各校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其中的部分篇目精讲,其余的篇章,一部分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必须自学的内容(规定自学的内容也在考试范围之内),另一部分篇目可以作为学生任意选读的内容。事实上,大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有限的,虽然也规定了学生的必读书目,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和大学专业课的强化,大多数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去阅读必读之书,《大学语文》给他们提供一些篇目,也算是一种便利、一种补偿。

    四、“大学语文”课的教法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学语文”有其承继性,即在中学基础上的提高。“大学语文”又有其特殊性,就是面对已有了各自专业的大学生来讲授,所以其讲授就应该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大学语文”的教法应体现一个“大”字。“大”就要求讲者要有广博的学识,事实上,“大学语文”涵盖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学科的内容,它要讲语言、文学(古今中外)、写作、文艺理论等等,没有这些方面的综合知识是难以讲好的。“大学语文”的教法还要体现一个“精”字,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挖掘要精深,一定要摒弃有些中学浮泛表面化的教学做法,只有对教材挖得精深,才能抓出作品的精髓主旨,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大学语文”教学还要“活”,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讲法,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讲法,要想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路,讲者必须善于引导,张弛有度,语言精当,生动形象,甚至还要有些诙谐幽默。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要落实一个“实”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理,无一定的法”,“理”指教学目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晓,学有所获,这个道理是永远不变的;“法”讲的是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大学语文》中,有的篇章内蕴深厚,不是读两遍就能体味出意旨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打开“千层盒”,发掘出“盒心”的内涵。有的文章谈的是一得之见,观点并不是很全面,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以探求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不致发生偏颇。古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一个个古语词就是一个个拦路虎,可适当运用“同义替换”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单音词居多数,这些单音词常与后代产生的同义单音词合成为联合式复音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用后代产生的同义词替换古文中的词,拦路虎就能轻易被除掉,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大学语文”课的教法,还关涉以下的一些问题:教学时数的多少,目前有些学校开设两个学期,有的开设一个学期。开设一学期的,可以增加学生自学内容,以补时数不足,规定自学的内容也在考核只列;课堂大小问题,当然,小课堂教学效果好。有些学校教师资源不足,采用大课堂授课。大课堂不易开展互动性,有的课堂纪律还不好,教师应灵活采取讲授与学生阅读体味相结合的方法,易点让学生自学,难点教师讲授。适当运用思考式启发,吸引学生动脑,不一定让学生回答。


    责任编辑:马双

    作者简介:张福德(1941-),男,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055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