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熊淑玲:大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
【时间:2008/11/22 】 【来源: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 】 【作者: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熊淑玲】 【已经浏览3683 次】

    摘要:在当今大学生一方面困惑和远离文学阅读,一方面人文素养却又有待提高的背景下,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哺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从而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中发挥基础核心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并不是任何大学指定必修的课程,很多理工类院校根本不开设此课,即使一些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也不一定开设大学语文。笔者在给本院一个文科班上“大学语文”课时发现,一些理科专业的学生对此也颇感兴趣。而所选用教材(大连理工大学编写的高职类《新编大学语文》)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可读性、文学性,部分课文高中已学过。仔细研读教材,结合教学体会,笔者认为该教材划分为“口语表达——文字表述——文献阅读——文学欣赏”四个板块的确体系分明,对传统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提升,但明显偏重应用性,因而其选用的范文往往不具可读性,例如作为文字表述板块重点篇目的《义理、考据、辞章》《、选择与安排》《、咬文嚼字》《、吃瓜子》不仅作者有重复,而且读来生涩难懂,单凭文章本身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文学欣赏中推出的部分文章并不具代表性,无法让人从中领略名人佳作的风范和魅力,更谈不上经典文学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意义。

    其实在当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混淆了我们的词语表达,网络文学让普通人也能一夜成为作家,又有郭敬明、韩寒之流不经意打造的迎合大众文化读者的“后文学时代”,一种以消遣为主流特征的“后文学阅读方式”,也正在取代以欣赏为主流特征的“经典文学阅读方式”。无怪乎为高考读了十几年语文的大学生今天困惑于什么是经典文学、该读什么样的书,另有人则大肆喧嚣:经典文学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倘如此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笔者撰此文意在呼唤经典文学阅读,大学语文应担当起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责任意识的
教育任务。

    1 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

    1978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倡导恢复大学语文,目的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问题,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与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当以讲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的方向转变,把语文变成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和载体。由于语文教学定位的不确定性,更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哲学、历史、科技乃至流行文化等,把大学语文弄成了“大杂烩”。至于那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大学语文,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效果也值得怀疑。教学实践证明,违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实用主义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在大学语文课本上欣赏到经典的、精彩的好文章。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增强他们的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兼顾介绍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不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伸,而是中学语文更高一级的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素质教育。

    从现实看,人文素质低是当下大学生的一个重大缺陷,讲求实效、知识工具化倾向与缺乏人文精神的功利教育不能逃避其中的责任。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应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选择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经典,也选择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粹,其素质教育的人文性、渗透性、审美性、知识教育的普及性、交叉性和能力教育的综合性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核心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2 经典文学阅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文学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许多大学生业余花大量时间阅读小说,但令大部分学生痴迷的却是武侠、言情甚至黄色小说,经典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学语文应借助精选的范文引导学生远离庸俗无聊的作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文学精品潜移默化的熏陶,认识真、善、美,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使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基础核心作用。

    (1)经典文学具有精神哺育作用

    面对时代对人文教育的强烈需求,经典文学有责任做出更多的贡献,因为经典文学本身就是内涵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阅读中可以得到精神哺育,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世界。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热爱故乡,热爱家园,珍惜亲情、友情、爱情,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做一个人格健全、感情丰富健康、有人性的人,把握经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可谓开卷有益。所谓人文精神,即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发挥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作用。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是一种通过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把握而形成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些名家名篇、古今中外文道合一的好文章,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文学从家国情怀、友爱亲情、道德修养、人生感悟等各方面蕴涵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既有思想性,又富形象性,很容易感染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具有精神哺育作用。历朝历代都不乏文人志士从经典文章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与思考中形成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问题的看法,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建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2)经典文学具有陶冶情操作用

    人文精神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升华凝聚,成为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在经典文学中有集中表现。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在中国诗坛的成就,远非“雨巷诗人”这个美名所能锁定,他的诗句吸引和感动过多少个孤独的灵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这样一首饱含着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散文诗,它不仅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深遂的思想内容,给人深刻的教益,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别具风格,感染力极强;不仅能使我们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也能从中得到醇厚的美学享受。而在《哈姆雷特》古老的封建复仇故事中,我们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性的巨大魅力,了解当时时代的混乱、丑恶与矛盾冲突,思考性格与命运的古老哲学命题。从《诗经》《离骚》到《边城》《呐喊》到《春之声》《红高粱》……语文教材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化资源,可以让网络游戏中成长的学生在文学阅读中陶冶情操,领悟真善美,学会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善待别人和自己、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思想的精神个性。

    (3)经典文学具有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作用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坛泰斗巴金去世,笔者课堂内外曾与学生谈及巴金和巴老的作品,令人惊讶也难过的是居然很多学生没有读过巴金的小说,留有印象的也只是来自电影或电视剧。对于作品中所反映的家国情怀,有学生提出质疑,笑话老师在今天这个社会谈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不现实。笔者为此在语文课和其他班级开展了深入讨论,同时深感大学语文和经典文学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不可或缺。

    著名学者朱学勤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因为它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非常重视人文精神,他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跨;没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经典文学中有很多作品具有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作用,伴随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培养每个人的国家民族情怀。当我们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当我们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这些都深深烙上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的、审美的等诸多人文精神痕迹,使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才能得以薪火相传。

    3 大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适当地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内容加以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应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塑造良好人格,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上几十节大学语文课就能一蹴而就,但在整个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意志品质、提高人格修养还是切实可行的。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情感,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训练——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确,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仅仅是接受专业的知识教育,还需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在大学普遍开设并重视起来,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停留在语言文学知识介绍上,而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必须呼唤和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大学语文要使学生从文学世界里发现人的精神力量、汲取精神营养,通过文学精品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认识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成为真正和谐的人。


    作者简介:熊淑玲(1970-),女,湖北鄂州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45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