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祝敏鸿:大学语文定位之反思
【时间:2008/11/22 】 【来源: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 】 【作者: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 祝敏鸿】 【已经浏览3108 次】

    摘 要:结合高校《大学语文》开设现状,反思《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性质、内容与教法,主张《大学语文》应该重在引导,激发学生母语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内容上,要注意从文化的层面,通过文辞优美的作品,讨论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引导大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并提出整合中文类人文素养选修课,使之形成较为合理的序列,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大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语文终身学习意识;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的定位似乎并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早在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导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就明确了其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然而,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角色非常尴尬,开课情况很不理想,不但没有像《大学英语》和政治课那样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甚至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已然边缘化。从开课实践来看,《大学语文》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前辈的初衷。在社会条件和大学生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一、《大学语文》应重在培养大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

    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如何定位?是“万能胶”还是“敲门砖”?回顾一下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的初衷,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语文》最初是作为工具课和人文素养课而开设的。然而,我们再看一看一般高校《大学语文》课开设现状,不难发现,《大学语文》被赋予了过多的期望、过多的责任。《大学语文》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只有30多个课时,指望通过这几十个课时改变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审美能力缺失、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文知识也好、审美能力也好、写作水平也好,这些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解决不好的问题,怎么能把希望和责任都放到《大学语文》身上呢?这种庸俗的、功利性的期望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是极端有害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一般而言,思维和交流最便捷的凭借是母语,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从初中开始,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远远少于学习外语的时间。一个掌握不好自己母语的人,怎么可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呢?更为可怕的是母语学习的忽视导致了母语精神的忽视。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语文学习,工具性的训练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精神的把握,是一种终身学习。一个对自己母语缺乏兴趣、对母语文学缺乏阅读、对母语文化及其精神缺乏真心感受的人,如何培养得出真正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呢?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当然首先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漠视所致,是教育和学习庸俗的功利性导致的严重恶果。

    由于杨叔子先生的倡导,理工科为主的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说法:“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不懂民族文化,何来民族精神?掌握不好母语,没有大量的阅读、接触、感悟,又怎谈得上懂得民族文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好,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好,最重要的是加强母语的学习。而这种意识的培养,正是《大学语文》课所应当承担的。

    《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母语学习和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所以,《大学语文》课应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是激发兴趣、引导入门的敲门砖。

    二、《大学语文》应重在引导大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原因,除了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达到人们预期的功利性目的外,还因为其内容编排上了无新意,不能吸引大学生。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不少,内容编排上大多是按文学史的线索或按体裁,精选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和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汉译,有的加上一些写作知识。这些教材,内容上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而在教法上大多《大学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基本是依篇析讲,大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所以,《大学语文》被悲哀地戏称为“高四语文”,成为可开可不开、可学可不学、开了也是点缀、学了也没什么用处的“鸡肋”。

    与《大学语文》备受冷落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大学生对人文教育一直充满渴望和热情。各种人文讲座在大学校园一直深受欢迎,一些名家的报告更是吸引人,杨叔子先生把一些名家的报告汇编成《大学人文启示录》,已连续出版十来集,仍然势头不减。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今年成功播出的刘心武、易中天等名家俗说文史的讲座也吸引了很多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可见,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并没有完全舍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导引。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研究。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特别讲实用。大家总觉得,从小就学汉语、说汉语,大学学不学语文无关紧要,尽管汉语书面、口头的表达能力可能很不怎么样,但《大学语文》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起作用,语文水平又没有一个硬性标准会影响他们毕业、找工作,到时候只要普通话能拿个等级证书就ok。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也不是不看书,而是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爱读经典著作,像青春文学、大话文学、网络文学等新风格的文学模式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如果大学语文教育对此毫不回应,那就脱节了。

    所以,《大学语文》在内容选用上,既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品味,又要适当照顾大学生口味;既要满足大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大学语文》就不能仅仅只盯着经典作品,还应该安排一些贴近大学生心理的内容和更多能适应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实用性内容,比如,演讲稿的写作,应聘书的写作等等,最近罗大佑的歌词被选进一部新版《大学语文》教材,应该说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尝试。特别是,《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学语文》应该注意通过文辞优美的作品,讨论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

    在内容编排上,《大学语文》应该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采用专题形式讲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要从文化的层面,选择大学生关注或应当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安排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一组组相关美文,引导学生在品味其文辞表达之美的艺术感染中体验文化、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就是这样一部“拼盘式”结构的教材,总共25讲,每一讲都有文选、导读与拓展阅读材料。立足“语文”,但文选范围涵盖文史哲和科技等领域,包括《〈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翻译》、《通俗文学》等内容。给老师、学生都留有较大的空间。

    三、《大学语文》要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大学语文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大学语文》并没有像《大学英语》和政治课那样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目前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的情况很不理想,除部分高校或者说是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尚在惨淡经营外,很多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现已停开。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语文》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研上难以形成什么气候,师资配置、教法研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不过,作为人文素养类选修课,一些中文类跨专业选修课倒是颇受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欢迎,只是规划不够,体系零散。

    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须大力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师资安排上,应尽量安排课堂经验丰富的老师兼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并实行分块合作式教学,即根据老师专业教学和科研特长,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各自领域的专题,轮流讲授,而不是只由一个老师统讲到底,这样既能解决任课老师不稳定的现实矛盾,又将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具体教法上,《大学语文》必须摆脱中小学语文教学篇章分析模式,从过去语文教育字、词、句、篇的讲析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老师的作用在于导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课程体系上,除了加强《大学语文》建设外,还应大力加强相关后续课程的建设,即整合目前已有的中文类校选课,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使之形成较为合理的序列,包括文学鉴赏、名著导读、实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大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79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