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贾文丰:《大学语文》质疑——与张继缅、王习耕先生商榷
【时间:2008/11/19 】 【来源: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5年第1期 】 【作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贾文丰】 【已经浏览3522 次】

    [摘要] 张继缅、王习耕先生编著的《大学语文》(修仃版),从所选篇目到具体释义,都有着独到之处。但作为教材,其“题解”、“注释”、“简析”仍有一些可议之处。文章从欠当和失误的角度对其释义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大学语文;释义;质疑

    张继缅、王习耕先生编著的《大学语文》(修订版,以下简称教材)[1],正如其《后记》中所言,“书中所选篇目较修订前更精湛、更典范,并兼及了所有文学文体。全书伏下了一条隐约的‘史’的脉络,也渗透进了阅读、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1](p362)。然而,作为教材,其“题解”、“注释”、“简析”仍有一些可供质疑之处。这里提出,以就教于张继缅、王习耕先生。

    1.教材第1页“题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这里既然说“《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那么“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应是《春秋》,而不是《左传》。一般来说,我国的辞书都主《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滥觞,而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不知据何说起。

    2.教材第4页注释[31]:“晋侯饮(yìn)赵盾酒: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饮:给酒喝,意动用法。”其中把“晋侯饮赵盾酒”之“饮”,解释为“意动用法”欠当。“意动用法是意念上的看法,表达的是‘认为’‘当作’的意思;使动用法具有使令的意义,是使宾语成为什么。”[2](p334) 在《晋灵公不君》一文中,晋侯使赵盾饮酒,具有使令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一种主观意念。现代通行的《古代汉语》版本大都将此句中的“饮”,解释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张双棣、张联荣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p252)、许嘉璐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许嘉璐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此句之“饮”解释得较为详细:“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不过在形式上与一般的动宾关系没
有什么区别,只有从意义上去区别。例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
    第一例不是晋侯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使赵盾饮酒,饮是使动用法,读yìn。饮的使动用法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如“饮马”,但不能用人。”[2](p336)

    3.教材第7页“简析”文引用《论语·公冶长》语:“有君子之道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中“君子之道焉”句,脱一“四”字,应为“君子之道四焉”。宋邢昺疏:“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者,孔子评论郑大夫子产事上使下有君子之道四焉。”[4](p2474)

    4.教材第19页注释[26]:“今尔出于崖涘: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走出来。”此句翻译与理不通。关键是“崖涘”一词之义,“崖涘”作“岸边”、“水边”讲。所以,“今尔出于崖涘”句,应译作“现在你从〔黄河〕岸边走出来”。

    5.教材第22页“题解”:“《史记》的注本通行的是‘三家注’(刘宋时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本。”其中的“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与《大学语文》第1版《孙武》“题解”相同)失察,应为“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隐”与“引”音同易误。

    6.教材第33页“简析”文中有:“宋人咏史诗曾说,‘周公蜚言流语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不知所引的咏史诗句出自何人何典。而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则为:“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蔷。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5](p4874)两相比较,多有出入。

    7.教材第36页《江水》文中有“绝巘多生怪柏”句,而在教材第39页对“绝巘”注释则为:“绝巘(yǎn):极高的山顶。■(马字旁,右边是献):山摞山。”一句话中的同一个字,教材有三种写法,不妥。(左“山”中“虏”右“戈”),作为我国目前收字最多的两部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无收此字,而“巘”,读音为“xī”,作“高险,险恶”讲。如《文选·王子渊<洞箫赋>》:“又似流波……趋巘道兮。”李善注:“巘道,崄巘之道。”[6](p246)根据《水经注》卷34,此句应为“绝巘多生怪柏”[7](p532)。

    8.教材第印页“题解”:“季羡林……1946年归国,受聘于北京大学至今。主要译作有《沙恭达罗》、《罗摩衍那》,以及《人生絮语》、《怀旧集》、《牛棚杂忆》等散文、随笔,今有32卷《季羡林全集》问世。”其中“主要译作有《沙恭达罗》、《罗摩衍那》,以及《人生絮语》、《怀旧集》、《牛棚杂忆》等散文、随笔”一语,有欠确切,易使人将“《人生絮语》、《怀旧集》、《牛棚杂忆》”等理解为也是其“译作”。如果将其中的“以及”改为“并著有”字样,较为恰切。

    9.教材第131页注释〔60〕:“曼:放开我的眼光。流观:四处张望。”其中“曼”的注释,欠当。关于《哀邪》“曼余目以流观兮”之“曼”,《汉语大字典》有:“引,展开。《说文·又部》:“曼,引也。《楚辞·九章·哀郑》:‘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8](p168)《楚辞集注》:“曼,远意。”[9](p84)《古文辞类纂》:“远盼貌。”[10](p1098) 基于上述例子,“曼余目”,应注释为“放开我的眼界”。

    10.教材第145页注释[5]:“消魂:指离别的愁苦。”这样注释“消魂”,有欠严谨。关于“消魂”,《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情所感,仿佛灵魂离开了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11](p1718)《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销魂”则为:“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12](p1382) 据李清照《醉花阴》的意境,“消魂”应解释为:“为情所感,仿佛灵魂离开了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11.教材第149页注释〔3〕:“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此处当指传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其中“此处当指传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一语,欠当。“烽火”,在古代仅限于边防报警。否则,就会闹出“烽火戏诸侯”的结果。其实,就“烽”来讲,也泛指“举火”。《汉书·五行志上》:“后章坐走马上林下烽驰逐,免官。”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夜于上林苑下举火驰射也。”[13](p133)

    12.教材第149页注释〔21〕:“向之:从前。”这样解释,有欠确切。类似《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句中之“向”,一般辞书都解作“从前”。而这里的“之”,起着连接作用,吕叔湘先生说得明白:“这里的‘之’字的作用可说是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句子形式有主语有谓语,本来具备句子的资格,包含在别的句子里面时,暂时失去这个资格,加一个‘之’字就是在形式上确定它的地位,因为短语不能独立成句,至少是寻常的句子不取短语的形式。”[14](p4)王力先生说得直接:“从前我们编古代汉语说这些‘之’字可以不译出,这种说法不够好,不是可以不译,而是根本不应该译,因为现代没有古代的那种语法。”[15](p252)。

    13.教材第2的页注释〔65〕:“狼籍:杂乱的样子。”这样解释,倒是简练,但不利于学生自学,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基于此,“狼籍”一词不妨解释为:“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籍,通‘藉’,用东西衬垫。”

    14.教材第206页注释〔5〕:“举酒属(zhǔ)客:举杯请客对饮。属客:劝客人饮酒。属:劝客斟酒。”对“属”的解释有欠准确。关于“属”,《汉语大字典》:“(12)劝;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司马贞索隐:‘小颜云:若今之舞讫相劝也。’《宋书·乐志一》:‘魏晋已来,尤重以舞相属,所属者代起舞,犹若饮酒以杯相属也。’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杯相属君当歌。’”[8](p413)其中后两例,均提到饮酒“相属”。至于其中的“属”,该作“劝”或是作“邀”讲的问题,笔者曾撰小文《“举酒属客”之“属”辨》[16](p413),阐明其应作“邀”讲。因为“劝”之后,“被劝者”只是单方面行动的实施者,而“邀”之后,“被邀者”是与主人共同活动的实施者。“举酒属客”应译为“举起酒杯邀客人”,“邀客人”的目的则是共“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5.教材第313页“题解”:“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尊称为孙卿,赵国人。”其中的“当时人尊称为孙卿”语,有误。关于荀卿,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仕齐为祭酒,仕楚为兰陵令。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改也。”[17](p2085)这里是说,荀子被战国时期人尊号为“卿”,汉代人避讳汉宣帝刘询之“询”,将“荀”改为“孙”。

    16.教材第314页注释〔7〕:“则天不能贫:那么天也不能使人贫困。贫:使人贫困。”其中的“贫:使人贫困”句,应解释为:“贫:使……贫困。”因为在“则天不能贫”句中,“贫”后省略了宾语“之”,译成现代汉语时,可以将其补上,但释“贫”时,还应释其本身的使动意义。同理,该页的注释〔9〕中的“病:使人疲劳困苦”,也应解释为:“病:使……疲劳困苦。”

    以上诸条,在就教于方家的同时,以冀对该教材的修订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 张继缅,王习耕.大学语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 张双棣,张联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
    [5] 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郦道元.水经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5.
    [8]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9]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 姚鼎.古文辞类纂[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6.
    [11]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l998.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 班固.二十五史·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14] 吕叔湘.文言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15]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6] 贾文丰.“举酒属客”之“属”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39-40.
    [17] 戴逸.史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责任编辑:刘尔明)

    作者简介:贾丰文(1953-),男,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87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