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陈秋风: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模式及其思考
【时间:2008/11/17 】 【来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 】 【作者: 河南省纺织工业干部学校 陈秋风】 【已经浏览3156 次】

    [摘 要] 文章结合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突出强调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阅读教学、个性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等模式的重要性,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途径、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语文;改革;模式;思考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使人们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还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而且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还能够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然而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并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流动的复制过程。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反而在僵化、迟滞中扼杀语文教学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原有的文化色彩与艺术魅力及人文精神和审美观点。这样的结果是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不但应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还应该体现一种终极关怀或者彼岸关怀。对于一种美的教育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欢迎的,然而如何实施之而不致引起人的反感却又是另外一回事。综观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功模式:阅读教学、个性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等模式。

    一、阅读教学的对话模式

    对话是语文教学中最醒目的理念之一,引进到阅读教学中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处于阅读教学的核心地位,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追求。

    1.在文本对话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凸现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都是以文本的解读对象而出现的,他们是平等互动的,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关系建构中,要解放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这里,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教师的阅读感受不能代替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它的作用只是激发和引导,而非控制和压制“异端”的出现。

    2.在文本对话中,学生的阅读品质得以形成

    阅读作为一种从语言文字获取意义的学习方式,有其自身的品质特征。它主要包括阅读的积极性、阅读的独立性、阅读的创造性三个方面。

    阅读品质生成的前提是激发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存在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话的欲望,促进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文本对话,而更高层次的文本对话又进一步促成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高涨,阅读品质就在这种盘旋上升的运动中逐渐得到完善。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进程中,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所谓阅读的独立性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自己分析文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体验。同时,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协调,从而推动文本对话的不断扩展,促进阅读品质的形成。

    在阅读积极性和阅读独立性的基础上,阅读的创造性便成了阅读品质的最高境界。具备了阅读创造性这种品质,学生在文本对话中才不会拘泥于现成的和他人的答案,才会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新的见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阅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绝不拾人牙慧,唯其如此,创造性阅读才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语文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会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语文课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具体到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认识和个性化讲授;二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儿》)同样语文教学是讲究艺术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语文课产生一种亲近感呢?这便需要求助于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的教学有其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不拘一格、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也就是利用创新的导入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生动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借助特有的个性化语言去吸引、感染学生,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是个性化教学的特色。

    3.“授之以渔”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重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

    4.“意犹未尽”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支配,这种留有余地的教学方法,常会取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建构主义教学的改革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源自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它强调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强调学习过程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最终“习得成果”的科学界定、在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发挥和运用以及人际协调、交流的作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放大和升华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合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所谓“情境”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创设或再现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教师是起启发和引导作用。“合作”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配合,培养协调意识和能力。“对话”是伴随整个“合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讨论和协商,使个体思维成果为集体所共享。“意义的建构”体现为评价形式多样化、标准的灵活化、内容的多元化等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和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点上,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教学的重大突破和改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是对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对象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扬弃,是当前语文教育乃至教育的一场新兴革命。

    四、网络化教学模式

    网络化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具有某些新特点:首先,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限的网络空间不仅给教师教学而且给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其次,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开放性。网络环境下可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教师的教学也不局限于课堂上,教学内容也更为广阔;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虚拟的网络教学中,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再次,教学中可以体现师生的互动性。互动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然而,这种互动性的交流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的。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具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的交流方式和网上远程教育”的功能,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师生共同学习的互动。网络时代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于是,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便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不少人提出网络环境下可以构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网上课堂模式;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网络讨论模式;三是分组合作的研究性网络学习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都是以学生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当然网络化的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万能的,网络本身的问题如网络安全不完善、网络道德不规范等都成为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因素,并且,网络化的大学语文教育如何解决道德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美国教育学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老师。”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优良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之进行有机整合便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以上介绍的这四种教学模式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的主要模式。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并且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区别,那便是它们都强调大学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可见,今后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忽视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那便是:要把大学语文教育看做是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窦玉琴·浅议情境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2004,(2).
    [2]李海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真正追求[J].语文学刊,2004,(4).
    [3]曹瑞芳.浅谈高职语文课的个性化教学[J].语文学刊,2004,(5).
    [4]王丽红.建构主义教育改革浅论[J].语文学刊,2004,(5).
    [5]王建军·浅谈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语文学刊,2004,(4).
    [6]李爱华.大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J].语文学刊,2004,(3).
    [7]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秋风(1968-)男,河南省纺织工业干部学校,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02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