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段国超:贵在有特色——简评李中合主编的《大学语文》
【时间:2008/11/15 】 【来源: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12月 】 【作者: 渭南师范学院 段国超】 【已经浏览3203 次】

    摘要:李中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版发行,并开始投入高校课堂使用。这部教材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选文视角新颖,容量适中;第二,对选文处理细致科学;第三,编选撰述文字准确精练、得体;第四、结构有机统一,凝结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是一部高质量的具有一定特色而且很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特色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非中文专业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目的自然不错,且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全国各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语文》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走出这种局面呢?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高等教育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大学语文教师都在摸索之中。从现在看来,他们摸索的结果,一个是认识上的,即大学语文这门课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一个是技术上的,即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教法要改进。

    以教材而言,二十几年来,各地不少高等职业教育部门组织编写,不少高等远程教育部门或函授教育部门组织编写,更有不少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自己组织联合编写,截止目前,共达三百五十余种。这三百五十余种,有的早就被淘汰了,到目前为止,似有三种胜出,并已成鼎立之势。这三种教材,一种是徐中玉、齐森华两教授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出版最早,使用已有20多年,二是温儒敏主编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对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有所突破,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沉闷情况也有所刺激;三是陈洪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配有“教师手册”和3册“拓展读本”,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重点项目。这三种教材出版以后,各地还相继出版了不少有着自己特色的教材,大约有十余种。李中合先生主编、由陕西人民出版在2004年11月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便是其中之一,已被列入“陕西省21世纪新教材”系列。

    这部教材50余万字,是一种较之其他大学语文教材有自身特色而又非常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它的特点在哪里呢?

    一、选文视角新颖,而且容量适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本教材,能打破其他教材常有的文选讲解模式,采用分单元讲授的方法进行选文,计有“素质养成”、“情感积淀”、“文化熏陶”、“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剧本鉴赏”、“实践应用”等名目,共分八个单元。很显然,这八个单元实际是八个专题,按这八个专题选文,不能不说明编者选文视角的新颖。分专题选文虽然不是这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独创,但把专题分得这么具体,目的这么明确,又能紧扣当今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分得这么在理,这是其他大学语文教材所没有的。我以为,编者按这八个专题选文,而所选文章又比较准确。这些文章能紧扣专题,其自身是典型的而且也多是经典的,既是美文也是范文。这本教材标明是“陕西省21世纪新教材”,在有关专题中选录了贾平凹的《关中论》、陈忠实的《日子》、陈彦的《大树小树》(节选),是恰到好处的,甚至也可以说它多少宣传了地方文化,显示了地域色彩,宏扬了陕西人文精神。按这八个专题选文,多者选有24篇,如诗歌;少者选有6篇,如戏剧,共计选有诗文96篇,外加一段《中外文学史简述》,总计诗文97篇,我以为作为大学语文教材,这样的容量也是适中的。在现在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中,有的选文过少,作为一本文选教材,学生不够读,也影响了教学目的明确性;有的选文过多,达数百篇,甚至还编有多本“拓展读本”,给人有包揽学生全部课外读物之嫌,这既脱离实际,也挤占了学生阅读其他课程课外读物的时间,不仅不实际,也不恰当合理。

    二、对选文的处理比较科学。自有大学语文教材以来,对选文作如何处理,一直是编者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针对有的教材只作“提示”;或注释、或二者同时出现,或导读、赏析等等不一而足较为零乱的现象。李中合教授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对选文的处理在尊重人类认识思维规律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作灵活处置。对文化素质的选文,突出“提示”,对纯正的文学作品,则突出“鉴赏”。选文既分单元(专题),这“单元”与“单元”的特点与要求自有所不同,从个性和实际情况出发,在每个单元之前,还有个总的“导读”,即指出这组选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总体要求,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之处。选文分单元的教材不少,但像这种单元之前配上“导读”的教材,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以前是没有见到的。对选文的处理细致、科学,是李中合教授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三、这本大学语文教材,除选文外,凡编写者所写,即“导读”、“注释”、“提示”(或“鉴赏”)等,其文字既准确、简练,又十分得体。如第二单元“情感积淀”的导读,一谈什么是“情感”: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体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再谈“本单元以人类心理活动中情感现象的生成、表现、发展、变动及其控制的有关理论为出发点,着重启发学生从社会生活、文学鉴赏活动等角度,认识情感现象的表现和内涵,把握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理解情感的感染作用和迁移作用”,等等。三谈以本单元选文为例,说明“情感有其多样、复杂的一面。”四指出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两点:一要引一导学生注重对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并做出精确独到的判断、分析、品评……;二要注重在文学鉴赏中,对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感受”;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把重点纳人在对文章的诵读、揣摩、玩味上”。这篇导读要点分明,层次清楚,全文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确是一篇写得十分漂亮、十分简练的高质量的“导读”。更为难得的是,整本教材,共有八篇“导读”,篇篇千余字,篇篇精粹。再如“提示”和“鉴赏”这是教材中文字的主体部分,可以说只要这部分写好,教材的一半就成功了,那么,这本教材的这一部分成功与否?我以为也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写得非常到位的。整本教材,共有42篇“提示”,都写得十分精当,大多几百字,言简意赅,要点突出,都是编者的用心之作,令人叹服。那么“鉴赏”呢?“鉴赏”是针对作品而言的,“提示”是针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的,而鉴赏虽有“提示”作用,但毕竟不同于“提示”,这本教材有“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剧本鉴赏”,这些“鉴赏”文章写得如何呢?我以为也篇篇写得好。如对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的“鉴赏”,像这样鉴赏是很需要水平的,如对作品理解不够,体味不够,是绝对写不出的,这篇不过八百多的文字,但鉴赏得非常细腻,到位,很见编写者的功力。这本教材,共有编写者鉴赏文章48篇,都简练精到,各有其特点,水平虽有差异,但都可以说写得不错。

    四、结构上达到有机统一,凝结着集体智慈的结晶。由一地方院校组织自己的人力编写,人不多,但真正做到了编写人员领导重视,精诚团结,集思广益,最终编写出了文字风格统一、字字句句都凝聚了每个参编者个人心血的文字产品,也可以说是这本由李中合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经验,一个特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同一院校同一个学科同志集体编写,既有集体荣誉感,也相互了解,便于一起商量、讨论、研究、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可以说是同心协力;也容易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全方位的支持,因为领导觉得这就是自己学校的事情,是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自然会给予全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对照现在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标榜由多少名牌高校,由多少专家名流集体编写,实际有虚张声势,名不副实之嫌,如此编出来的教材,只不过是拼凑组合,既没有统一要求、统一规划,甚而也没有结构上的轻重和均衡,如此编出来的教材又怎能是理想的而能让教课者感到满意?即使再加修订、反复修订,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总的说,突出了人文精神,精选文学名篇,注重审美熏陶,讲求实用,是其主要特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极佳载体,也是提高大学语文修养的有效途径。但是,这本大学语文教材,也有明显的不足,这里我提出两点:

    第一、在选文上虽是精选,选的都是名篇,但还缺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我以为《大学语文》既然是专门给大学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课,在内容上就不妨有点文理方面的交融,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更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天工开物》、《易经》、《九章算术》、《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茶经》、《本草纲目》,甚而《抱朴子》等古代科技典籍中也不妨有选文或摘引选文。这样做,既可以学习语文,也可以涉猎相关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如果只是社会科学,甚至只是文学方面的选文,难免使学生知识领域狭窄,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甚而也让人有《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的感觉。当然,这涉及到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报刊曾对“到底什么是语文”开展讨论,一种意见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一种意见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讨论的结果,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这种意见占了上风。正因为这种意见占上风,所以几十年来,都把语文课讲成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写作课。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尚可,而到大学教育阶段即有明显的不足。我以为,语文课应是语文文化课,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克服大学教育阶段以至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的诸多弊病。限于篇幅,这个问题我只是提出来,不想开展讨论。

    第二,这本教材中的选文体裁各异,长短不一,知识容量和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不尽相同,编写者的编写文字,诸如“提示”、“鉴赏”的写法似乎还可多样化,文字的长短似乎也应该承认差别,不能整齐划一。我以为这部教材的“提示”、“鉴赏”文字,写法比较单一,有的写得比较干枯是其不足,究其原因,与写法的不能多样化有关,与文字长短受限制、写的时候难以舒张有关,等等。

    以上两点不足,是我个人的主观感觉,不一定正确,仅供编写者在修订时作参考。

    总体上看,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是一本高质量的有诸多特色也很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希望各高校理工科师生能够喜欢它,选用它。也希望这本教材在修订再版时,能够克服不足,使之更臻完善。

    (责任编辑:杨增强)

    作者简介:段国超(1940-),男,湖北罗田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56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