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陈碧红: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法
【时间:2008/11/10 】 【来源:政法学刊 2004年8月 】 【作者: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陈碧红】 【已经浏览3302 次】

    [摘要] 大学语文应该强化审美性和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和基础性,由此将引发对“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的思考。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大学教师的学者化及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都必将成为新的理念得以确定与张扬。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法改革

    “大学语文是什么?”这是个长期困扰中国无数学者、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以及大学语文工作者的难题。确实,作为这样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它关系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关系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今年是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92周年,我们越发认识到:只有树立大学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才能让大学语文焕发人性的光芒,真正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一、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人的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应把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人文价值,从而提高文化品位。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就“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等语文课程理念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自由的争论,很显然这涉及到大学语文主要特征的确定:是以工具性、基础性为主还是以审美性、人文性为主。一句话:大学语文该怎样定位?我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一点,就是要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区分开来,因为大学生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需求是不同的,中学生出于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科学的训练,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虽然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的还是工具性和基础性;但高校的大学语文则应该让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性。我们知道:现代大学要分专业,一方面大学生术有所攻,但另一方面,专业又不能划分过细,因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文理兼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等,那么“大学语文”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宗旨,也就不妨突出文学教育的地位,让文学教育从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的思路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起自己独立高标的课程地位。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大学生们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拓眼界,更深入地进入纷繁多姿的文学世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样,大学语文应强化审美性与人文性。所谓的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答案已显然:大学语文应是人文素质教育课,如果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更侧重于篇、章、词、句的语法掌握,那么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关注人文修养上的跨越。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

    二、重新建构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

    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充满科学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有所收获,逐步树立对中国文化和自身能力的自豪感。我们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审美性和人文性的定位,这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时代转型成为必然与迫切。今天大学语文正面临着边缘化的现状,我们不妨做些可行性的改革尝试来改变尴尬的局面。

    1.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教师的学者化。正如前所述的那样,大学语文已成为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它将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水平,能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能引导学生畅游文学领域,深刻领悟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可根据条件聘请著名学者、文学大师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也同时鼓励已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积极进取、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这样在课程内容上提倡专题化,不妨采取“一老师一专题”的形式,教师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讲授,让学生吃透作品,防止杂而不精,但每专题间应注意衔接自然、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同时,鼓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反对所有教师都只带着教参这样一副镣铐(这是语文教学僵化的致命伤),个性化是语文教师的生命,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知识与人格魅力会让语文课程教学的生动长久不衰。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有多大?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是什么角色?这一直是语文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曾有人批评我们的教育“没有对象”,我们的教育学是“无人的教育学”,这一批评虽然很尖刻,但也不无道理。实践中仍很多大学生学了多年大学语文仍没有文学鉴赏能力、没有思考评判能力、没有流畅的表达能力,这常常让我们陷人尴尬的境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作为人文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成为追求的目标,让学生获得自己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体悟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作品的自我理解。并且我们要改变旧的观念,承认每个学生的每一种不绝对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就越应该加以鼓励,因为这样不仅符合文学欣赏的审美规律,更可贵的是保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更灵活些、师生的互动可更强烈些。如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也可利用校园网开辟各专题论坛;可成立一些文学研究小组,有相对的正式的课题,老师指导进行研究等等。

    3.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灵活多样、有效的学生学业评价形式。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样教师可设计一些新颖而独特的考核方式,如可采用文学批评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具体的操作形式多种多样:完成布置的文学批评作业;写文学书评;写文学作品读后感;写文学动态的调查报告;师生交谈;课堂讨论;出版墙报或“内部刊物”等等。这些考核方式能给大学语文的学习以较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基于自己的经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培养其创造性的人格;同时也唯有考核形式走向科学化,教师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个性,转变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僵化的模式,让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说,当揭开大学语文教育神秘面纱后,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再也无法“拿着一本教参打天下”,看来,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样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下足工夫的地方。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来自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张扬,只有真正的人文化的教学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朱小蔓.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

    (责任编辑:林衍)

    [作者简介] 陈碧红(1968-),女,广东兴宁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系讲师,主要从事劳教管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63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