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周治南: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时俱进
【时间:2008/11/5 】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 】 【作者: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周治南】 【已经浏览3156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教育在社会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如何改革?文章作者认为首先要放下历史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现代大学语文教育,把它改造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一代能够代表进步文化发展方向的民族精英。

    [关键词]大学语文;历史文化;实用主义;人文素质教育;与时俱进


    一、大学语文教育要放下历史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才有历史感觉。但由于文化发展的种种差异,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历史感觉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历史,希腊人是反叛的,印度人是无所谓的,中国人是守旧的。希腊人的文化观是反历史的,他们注重现实;印度人的文化观是非历史的,他们追求来世;中国人的文化观是重历史的,形成向后看齐的文化惯制。希腊人是反历史的,虽然存在着宗教意识的参与,但海洋文化给予他们的思想文化传统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理性主义传统、人文主义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是他们精神文明的三大支柱,这些思想文化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民主政治和自由竞争。希腊和西方的文明发展虽然晚于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但他们善于反思历史问题,反叛传统,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这使得他们自己的文化朝气勃发、后来居上。古代印度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宗教文化的积淀日益深厚,宗教意识的烙印越来越深,相信转世轮回,因果报应,人民大多不关心过去,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政治,甚至不关心当前的自己,他们把未来寄托在修行上,很少有历史感觉,相信的“极乐世界”理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反倒成为文明发展的沉重负担,传统教育宗法思想横溢,历史前进的步伐羁绊重重,亦步亦趋。

    历史遗留给人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只有一个字:旧。在历史的文化沉积里,许多人都在这里寻找文化宝藏,并且习惯于把能够折射一定历史光辉的玻璃渣视为法宝,就像在一堆玄武岩里找到一粒钻石一样。中国的孔圣人说,温故而知新。诚然,失落历史是可怕的。温故而知新的后果当然是创新。历史是开拓的、发展的、革命性的,历史是人类创造意识的杰作。历史遗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创造”两个字。可是孔圣人的历史观不是这样的,他主张“克己复礼”,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拿着手中的钥匙作逆时针运动,即“反动”。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更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以思想登上政治舞台的。历代的尊孔运动,使中国式的语文教育只存在“读经”一款模式。语文教育是读经教育的伴生系统,语文知识与能力是在读经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那时候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做官,历代的政治家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化身,他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们拿着手中的钥匙一代一代地接力式的做着逆向旋转,保守的文化封锁越拧越紧,使中国成为一个宗法思想铁桶般坚固的封建政治大国。我不想提及目前国内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因为它们太像一堆一堆耀眼的历史文化的玻璃渣。语文教育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是难解难分的,语文是文化的排头兵。因为,没有语言,就不可能形成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为我们学习语言提供了素材。

    但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极容易形成文化陷阱,更可怕的是在这种陷阱上插上“宏扬民族文化”的旗帜,利用民族感情来引诱、吞噬现代人的灵魂。学生“之乎者也”,社会“呜呼哀哉”!我们不怕文化落后,但我们要警惕文化堕落。大学语文教育要放下历史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面向现实,奋起直追,向先进文化目标看齐。现代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腐儒,也不是效法祖宗、墨守成规的士大夫。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要使人能够感觉到进步文化的气息,我们才能造就出一代能够代表进步文化发展方向的民族精英。

    二、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现代大学语文教育

    1.实用主义是一种可取的西方现代社会思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向低潮,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成功地解决了马克思预言的不可调和的劳资之间的阶级矛盾,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此后,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逐个解体和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男女平等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这些都向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西方各国种种的社会危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哲学的危机。人们从亚里士多德、康德、歌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等思想巨人那里已找不到未来的答案。社会的高知识化、高科技化和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使经典哲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实用主义哲学的故乡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实用主义以经验为前提,以满足现实需要为目的。它是一种调和的哲学,它不反对其它哲学观念在各自适应的实践范围内的客观性和实际作用,即各自的兑现价值。比如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就采取了兼容态势,提出了“趣同论”的社会结构学。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则继承了唯物主义史观,但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贯穿整个历史”的发展命题消解了阶级斗争的学说。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与伦敦大学学者科亨的发展命题不谋而合,已经被东西方社会所普遍接受。一种学说如果还存在社会实践意义,它就会继续存在,反之,它就会自然死亡。多元文化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中国文化不能忍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

    2.马克思主义不排斥实用主义

    不管自觉不自觉,马克思是实用主义者,为了解决他认识到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这对尖锐的现实的社会矛盾时,他从黑格尔那里提炼出历史唯物主义,从“乌托邦”那里提炼出科学社会主义,并提出了暴力革命的学说,但马克思没有摆脱基督教“末日审判”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但事实刚好相反,社会主义理论却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根本不发达的东方得到了普遍实践。近现实的超前思维是现实的或者接近现实的,远现实的超前思维不管其预见如何美好,却往往是脱离现实的。列宁是实用主义者。当时俄国刚刚完成奴隶社会制度的改造,没有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完成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如何可以完成无产阶级革命?他大胆地跨越了这条历史的鸿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是实用主义者。他没有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农民运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是实用主义者。他在社会主义运动普遍处于低潮的时候,跳出“阶级斗争”、“计划经济”等思想槽臼,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发展学说,为了发展,他主张“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敞开国门,大胆地引进和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许多成功的经济建设经验。江泽民是实用主义者。他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亘古不变的教条,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更大的包容性。邓小平“白猫、黑猫”的理论和江泽民“与时俱进”的主张,其内涵就是实用主义哲学。这些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排斥实用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一些优秀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把马克思当成了宗教教义中的神圣,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3.在高科技环境中审视现代语文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包括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在内的新技术革命迅速兴起。以此为契机,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由于尖端技术的发展,这次产业革命的特点主要是电子化。电子技术引起通讯手段的革命,导致有关科技业、咨询业和信息业的勃兴。以电脑为核心,以智力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其到来标志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就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趋势而言,第三次产业革命是由开发“人脑”的教育产业和制造“电脑”的科研产业共同作用的成果。现在,文字语言系统和数字语言系统的有机链接,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障碍。知识信息的载体不管电脑怎样进行数字化转换,最终还得还原为语言文字信号,完成电脑和人脑的对话。为了科学规范地利用这些知识信息资源,大学语文教育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现代社会信息的敏感,使他们具备检索信息、筛选信息和对选定的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即知识挖掘、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对现代知识信息的敏感是在对现代知识信息的涵脉中产生的,沉湎于“之乎者也”是找不到这种现代感觉的。可叹的是,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一向故步自封,对目前的这种高科技环境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改造适应。语文教育必须联系科技发展动向与劳动就业动向,面向高科技环境培养实用能力。电脑是数字化的,人脑是文字化的。电脑靠人脑开发,人脑靠语文开发。不学习语言文字,任何信息都写不进人脑,没有语言头脑和科技头脑的人脑也无法把新的程序写进电脑。高科技社会使劳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白领阶层(产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增加,蓝领阶层(产业工人,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的大量投入,使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文实用能力。语文能力是脑力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首要最突出的能力之一。

    三、把大学语文课程改造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

    有人说,专业技术教育是专业技术课程的任务,语文教育没有必要瞎参合。这个观点不对。语文教育决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和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和谐发展。这种和谐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的。其一,任何专业知识的解读、吸收和创新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参与语文能力。其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个人素质结构包含了两个方面,即文化基础和专业能力。其中人文素质是形成学生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

    社会的知识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越重,而学制又不可能延长。而且现在大学里重复开课和交叉开课的现象又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样一些矛盾,学科综合化是一条出路。利用语文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学语文课改造成一门兼有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综合课程。这种改造的具体思路如下:

    1.政治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政治文化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历代政治体制的沿革,重大的政治事件等。特别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制度,比如美国的议会政治、总统政治、多党政治、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政治、利益集团政治和媒体监督政治等,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和解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人权意识、自由意识。这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政治素质。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政议政意识,具备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政务活动的语言文字工作能力。如进行社会调查、发表讲话、制作报告、起草和阅读公文等。

    2.思想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思想文化主要指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人类迄今产生的思想文化遗产极其丰富,门类众多,人物繁杂。如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人文主义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中国的儒家学说、法家学说等,特别是近现代东西方社会思潮,其中许多文献值得我们很好一读,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认识,只要我们的思想方法得当,在旧思想的腐殖质上,完全可以把他们转化为精神营养,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开拓创新。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语文水平从来都是不分家的,是同步发展的关系。

    3.科技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一种自发的状态,比如石器的利用、火的利用就是如此,制陶、冶炼、纺织以及竹木加工技术的出现,使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许多次飞跃。人类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则是当代社会才觉悟的事情。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头脑,是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技意识教育过程中,重在了解,特别要强调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向,如新材料科技、能源科技、空间技术、自动化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培养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科技作为意识。科技写作是科技作为的基本能力之一。科技阅读不仅培养学生的科技作为意识,而且培养学
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4.产业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产业泛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人类从采集经济到狩猎经济到农耕经济,从手工作坊生产到工业化生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生产产业领域的自动化到服务产业领域的壮大化,产业革命的浪潮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产业文化主要是经营管理文化,包括企业制度、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涉及组织管理、生产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投资理财和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通过产业文化教育,结合现代管理实际,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应用文的读写能力。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不管是从事管理和接受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环境都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

    5.军事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国家是人类共同体发展到迄今为止的最高形式。“国之大事,惟祀与戍”,战争不仅是历史的主题,也是国家的主题。要彻底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必须深入地考察其中的战争行为。从中国的《孙子兵法》到西方的《战争论》,从冷兵器时代的格斗式战争到火器和重武器时代的阵地战、运动战,再到看不到战线的电子武器时代的现代战争,战争文化博大精深。战争不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比拼,而且是智力的较量。学习战争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民族感情、备战意识、拼搏精神、纪律观念和提高运用智能谋略的行为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军事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的文字作品,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教材。

    6.文学艺术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材料。这其实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误区,一种怪圈。现代人才是实用人才,语文教育必须走出这种怪圈。作为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综合课程,文学艺术知识与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以及表演艺术、音乐艺术、美术、建筑艺术,产品设计与包装艺术等艺术制作与艺术鉴赏活动领域。其中的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和艺术品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思想觉悟。这对于学习语言艺术,陶冶个人思想情操,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的文化生活,调节个人生活情趣,都是必须的和大有裨益的。

    7.民俗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信息行为和市场行为已经开始无视国界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已开始密切化。善于克服异质文化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一种必备能力。可是,不是所有的专业教育都规定必修民俗文化课。那么,民俗文化教育的担子就当然地落到了语文教育的肩上。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方礼仪”、“服饰文化”、“民居文化”、“餐饮文化”等,把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引进教材,语文教育就完全可以两副担子一肩挑。

    可喜的是,现在大学教育界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一些教育工作者编撰和发行的《大学人文读本》,很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大学人文读本》的编写思路是厚今薄古的,洋溢着现代知识气息。要把这一思路作为一门课程付诸教学实践,应该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

    [作者简介]周治南(1951- ),男,湖北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材教法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此文为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十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鄂教思政[2001] 8号)。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68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