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京霞:刍议“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理念更新
【时间:2008/11/5 】 【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03/04 】 【作者: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张京霞】 【已经浏览4306 次】

    “ 大学语文” 作为我国全日制高校设置的一门课程,在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面临着被消解的严峻现实。要走出历史困境, 必须更新“ 大学语文” 课程教育理念, 积极建构“大学语文” 课程学科教育理论体系。

    一、“ 大学语文” 课程教育面临的严峻现实

    十年来, “ 大学语文” 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除中文专业以外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惟一的语言文学学科课程,是作为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设定的。课程以中西方文学作品为本位, 采取篇章教学体式, 以丰富大学生语言文学知识, 培养提高其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 几十年来, 在高校学科教育中一直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但在今天, 在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 大学语文” 课程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素质教育给高校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是让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成为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体系的背景让自然科学教育成为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体系的依托。这种根本性变化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中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向专业性学科基础课程转型。为适应客观发展需要, 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除中文专业以外所有专业相继开设出多达几门、甚至十几门语言文学学科课程。这种趋向意味着“ 大学语文” 课程面临着被专业性学科课程吞没的危机,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清华大学2000~2001学年年度第二学期设置的本科语言文学课程中, 全校性选修课(A类)有“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 、“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与赏析”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与赏析” 、“ 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 4门。“ 全校性选修课(C类)有“ 口才学基础” 、“ 科技写作” 、“ 中国现代小说欣赏” 、“ 西方文学选读” 、“ 写作” 、“ 影视鉴赏” 、“ 中外戏剧美学及欣赏” 7门(详见《清华大学本科生2000~2001学年年度第二学期选课手册》。在设置的十多门语言文学选修课程中没有“ 大学语文” 课程。“ 大学语文” 课程内容被完全分解在这十几门课程内容中。这种情况的出现, 将“ 大学语文” 课程推向被消解的历史困境。

    客观地看, “ 大学语文” 课程己经完成了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要走出被消解的历史困境, 必须向专业性学科教育转型。“ 大学语文” 有自身的专业学科本位, 在大学语文专业学科本位上建构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 设定“ 大学语文” 课程教育体系, 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一个现实学术课题。

    二、对“ 大学语文” 课程学科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

    (一)对大学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的思考

    大学语文, 系属语文学科。语文作为一门科学,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

    语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最早是从语言学科定位的, 定位为语言文字现当代主要是从文学学科定位, 定位为语言文学, 而这种定位己经滞后于语文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 语文作为信息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一个基本生长点, 并因此而演化成为一门交叉科学。这种新发展, 客观上需要对语文科学体系进行修正。

    恩格斯曾经指出“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每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 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创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的精辟概括。他说“ 这个方法的制定, 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122页)。” 运用这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建构语文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就需要从语文的交叉学科性质上修正语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包括文学作品这一类文章, 而且还包括文学作品以外的所有各类文章, 其中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文,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技文章等。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章——话语的独立完整形态文章。

    对于语言文章的研究范畴, 这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有不少新研究成果, 出现了一些有所建树的理论学说。这些研究一般是分别从文学和应用文两个视角进行相互独立的探讨, 探讨出一些更全面深入的文学规律、应用文规律。整体的考察这两类理论学说, 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与应用文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 从这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描述出语言文章的基本范畴文章构成与形态, 文章创作规律、文章接受规律。

    以上是结合新科研成果, 对语文科学体系进行新的思考。当然从历史的、逻辑的、方法的联系中修正语文科学理论体系, 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在这样的学科理论背景下, 完成“ 大学语文” 课程转型, 更需要进行广一泛深入探讨。

    (二)对“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基于语文科学理论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应该以语言文章为本体, 采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章节教学体式, 建构课程学科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语文学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和运用语言的审美创造能力。

    具体地讲, 课程学科教学体系是由两个基本教学系统构成。第一教学系统是语文学理论知识体系, 包括文章构成、文章创作规律、文章接受规律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现在教材上, 是教材的第一部分, 即第一编语文学理论知识。第二教学系统是文章鉴赏系统, 以各种具有典型性体式的文章为基本教学单元, 依次分别展开每类文章的体式知识点、鉴赏知识点和范文。体现在教材上, 是教材的第二部分, 即第二编文章鉴赏。各类文章构成若干章,其中每章分两节第一节为文章基本知识, 第二节为文章鉴赏。

    同时, 这种课程学科教学体系应发挥出两个基本教育功能。一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语文学理论知识。即整合学生在小学、中学教育中掌握的语文知识, 使其系统化引导学生在系统的语文知识架构中吸收语文学理论知识, 建构起学生自身的立体化的扎实的语文学理论知识, 卓有成效地深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大学语文” 课程从根本上讲, 是接受学。课程教学重心是通过鉴赏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接受规律, 简言之, 是创造鉴赏文章规律, 简言之, 是审美创造。由此决定“ 大学语文” 教学应该有别于中小学基础语文教学的填鸭式教育, 遵循鉴赏规律, 在富有审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创造活力, 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活动, 充分肯定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审美创造成果, 有效地培养学生研读文章和运用语言的审美创造能力, 强化提高学生的能动语文素养。总之, “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是以深厚能动的语文素养完善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责任编辑 戴婕妤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75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