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周家洪: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及改进对策
【时间:2008/11/2 】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 【作者: 湖北农学院 周家洪】 【已经浏览4796 次】

    摘要  针对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古文偏多、主体性欠缺、体例编排变化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了其对大学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即少选古文,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知识和审美修养的需要,体例不求千篇一律,而是要富于变化。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对策

    大学语文是高校里仅有的几门可以文理渗透、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国家教部高教司作为培养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汉语言文学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其重要性自不用说。大学语文以其形象性、情性优越于其他课程,加上大学语文又没有高中语那样的考试压力,应该很受学生欢迎。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而且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李泓萍学者所说:“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忧虑。学生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难如人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l]。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教材是教学依据,制约甚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古文偏多、缺乏主体性、变化小是主要原因。

    一、大字语文教材所存在的不足

    现有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但都是文选型的,即以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精美文章为主要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只有30-50学时),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讲解文学作品或文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1.古文偏多

    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无一例外地以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占所选课文的比例很大。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99篇(首)诗文,其中古文就有74篇(首),占74%多;胡忆肖、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81篇课文,其中古文就有56篇,占69%多;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中文教学协作组编写的《大学语文》共选136篇课文,其中古文就有101篇,占74%多;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67篇文,其中古文就有50篇,占74%多。由于中国古典文学占去教材的大部分篇幅,其所能够容纳的与大学生思想比较贴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空间就不多了。

    2.主体性欠缺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一大原则。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过去的学校挑选学生向未来(有的现在已经开始)的学生挑选学校、专业、课程和教师转变这一改革的大趋势看,这一原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大学语文教材也应体现这一原则。但由于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所选课文承载的思想清感不是大学生的,有的课文高于大学生的理解、接受和感悟能力,因而缺乏主体性。

    (1)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现有大学语文尽管能教给学生一些文学尤其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但通过笔者对800多名新生和400多名二、三年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7.4%的人认为大学语文对他们没有用,大学语文总体上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需求之一。大学语文的“文”,既包含“文学”,也包含“文化”,最好是在文学中蕴涵更多的文化。现有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简介、提示、练习等都围绕文学进行,文学性很强。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应该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传授,学习大学语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他们不仅希望从大学语文中学到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而且更希望从大学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现有教材尽管通过作品蕴涵了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但文学和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文学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材过强的文学性阻碍了教材承载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故大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了解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是相当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有限的。因此,大学语文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这类学习需求。

    对成长有帮助也是当今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需求之一。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他们成熟之前会碰到许多他们不懂的问题,他们又懒得或不想或不愿问老师、父母等长辈,同辈人又不懂,他们就希望象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能给他们解答人生疑惑。例如:大学期间如何正确处理恋爱或爱情就令许多大学生疑惑。一方面,大学新生十八九岁,他们的性生理在初中阶段就已成熟,“性意识也得到充分发展,开始积极追求异性,并充分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喜悦”[2],故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情感又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或爱情与学习、生活、成长等的关系而产生许多问题,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需要引导和指点。但现有大学语文选的都是中老年人的作品,而且绝大多数还是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大学生的这类需求相差甚远,不能解答或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恋爱或爱情这样的思想情感问题或其他问题,不能满足他们这类学习需求。

    增加对当今社会的了解,具备社会需要的现代语文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需求。大学生今后要踏入社会、适应社会,而他们目前对社会还不甚了解,他们希望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课程中学到认识、适应社会的人文社会知识,如学到踏入社会后除专业技能以外的待人接物的知识,或者培养大学语文能够培养的他们今后生存竞争中需要的能力,如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等。但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缺乏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或反映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之类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至于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中有的没涉及,如听说能力,有的是高中的老一套,如阅读能力,有的另外开课,如写作能力;况且有限的30或40学时也是不可能培养这些能力的。因此,大学语文不能满足他们这类学习需求。

    (2)大学语文教材承载的思想、情感是成年人的。大学语文课文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例如: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大学语文》共选课文67篇,创作年龄清晰的32篇。其中作者30岁以下的7人,年纪最小的是艾青,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23岁;30岁以上的25人,年纪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写《科学的春天》讲话稿时已86岁。创作年龄不清晰的35篇,但从别的资料可知作者都是成年人。“任何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4],成年人写的作品承载的是成年人的思想情感,如《孔孟语录(十二则)》、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钱钟书的《论快乐》等课文的思想,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达的叹惜青春流失、慨叹青春短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表达的人生短暂的悲情、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表达的对亡妻情真意切的悼念之情等思想情感都是成年人的。大学语文一般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年龄18岁左右。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可能象课文作者一样认识那么全面、准确,思想那么深刻、成熟,不会产生青春流失、人生短暂、怀念亡妻等情感。由于大学语文课文承载的思想情感不是大学生的,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3)有的课文高于大学生的理解接受感悟能力,大学生难于真正理解和感悟。由于大学语文课文承载的思想情感绝大多数是成人的,有些课文要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就很困难。思想情感不同的各年龄段的人要彼此沟通有困难,社会学中的“代差”、“代沟”就是证明,文学艺术的接受更是如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种艺术反应和接受过程,而“个体对艺术对象的情感反应只能是一种非强迫性的过程”[5],他人或自己的强迫都不可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有些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上述“(2)”条中列举的各种思想情感。

    3.变化小

    大学语文教材变化小表现在:基本框架、编排体例变化不大,各种版本雷同现象严重,与高中语文重复较多。

    现有大学语文教材自1981年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确定基本框架—按照文学史排列,作品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章)为主,现代文少,外国文学作品更少(有的没有)这一基本框架和编排体例—由作家作品简介、文学作品(文章)、注释、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等部分组成这一编排体例后,此后20多年,大学语文教材版本极多,再版频繁,但基本框架、编排体例变化不大。这是大学语文教材变化小的第一种表现。

    各种版本雷同现象严重是大学语文教材变化小的第二种表现。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以1981年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为范本:基本框架、编排体例大致相同,变化仅仅在于文学史、写作知识是作为主体内容还是作为附录、有或没有几篇外国文学作品等无关大体的变化,关键性的变革没有;所选作家作品相同的多,仅仅有选某位作家的不同名作的变化。杨玉圣把大学语文教材的这种“克隆”现象视为“学术腐败”的一种[6]。

    和高中语文重复的篇目较多是大学语文教材变化小的第三种表现。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99篇(首)诗文,高中教材选过的就有23篇(首),占23、2%;胡忆肖、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81篇课文,高中教材选过的就有n篇,占13、6%;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中文教学协作组编写的《大学语文》共选136篇课文,高中教材选过的就有21篇,占15、4%;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共选67篇文,高中教材选过的就有n篇,占16、4%。由此可知,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重复的较多。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古文偏多、主体性欠缺、变化小等不足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古文在现代社会已经不用,古文的字词(音、形、义)、语法和现代汉语差别大,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古文难学,不花时间和精力就不易掌握,花时间和精力学了在当今社会又不象英语、计算机、专业等知识有用,因而不值得,故大学生理性地分析以后不想学。古代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和现代的差别大,古文承载的古代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情感尽管其中少数可以古今相通或可以转换成现代的,但其中大多数和现代的仍大相径庭,现代大学生仍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生活在现代的大学生上过多的古文课会产生和现代社会的隔绝感,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学生厌学大学语文,不利于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

    缺乏主体性对大学语文教学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大学语文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对这门课程就缺乏动力,就不会认真去学,仅仅应付一下了事,甚至不学;思想情感不是大学生的,会引起自我意识正在强化的大学生从心理上疏离大学语文;有的课文远远高于大学生的理解、接受和感悟能力,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理解、接受和感悟,他们就会干脆不学。因此,现有大学语文教材缺乏主体性,直接导致学生怠学大学语文,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变化小也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好动,喜欢变化,喜欢新作品、新文章。当今社会,精美的作品和文章不断产生,大学语文在完全可以选新的文学和文章精品的情况下却老选那些大学生在高中就学过的课文,导致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失去新鲜感,从而减低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改进措施

    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已影响到大学语文在许多大学的生存。原本许多院校就不开设大学语文,现在是许多开设大学语文的院校也由于大学语文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率的低下而取消原本学时就不多的大学语文课,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改革教学必先改革教材。现行大学语文教材这样编选的目的和实质是让大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学遗产和民族文化精神,愿望是好的,但不考虑已经变化了的时代及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的影响,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导致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消极怠学甚至是逆反心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课文并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而是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但这样做的结果也会极大减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普遍的不感兴趣和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与大学语文教材古文偏多、缺乏主体性、变化小等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改革教材。

    1.少选古文

    大学生毕竟生活在现当代,要按照现当代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按照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去解决问题,因此课文应多选现当代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现当代思想情感,以便他们适应现当代社会。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应尽可能选少选古文,多选现当代文。笔者认为,古代和近代的作品占教材篇幅的20%即可;古文尽可能选古今相通或能进行现代转换的,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内容;选那些精品中的精品(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已选的除外);降低古文的难度,所选古代经典作品确实难懂的要有译文,因为学习大学语文的大学生不是中文专业的,古文功底肯定要差一些。现代的作品占教材篇幅的30%,因为现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产生了鲁迅、巴金等一大批把人生志向和追求与文学创作极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文学巨匠和众多文质兼美的现代白话文典范之作,是当代文学之源。当代的作品占教材篇幅的50%,尤其是应多选改革开放后发表的承载改革、开放、法治、科学、民主等现代思想观念意识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代。由于《大学语文》篇目有限,外国文学作品又太多、太纷繁复杂,与其挂一漏万地选几篇,还不如干脆不选。

    2.尽可能选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学生接受水平和能力接近或略高的作品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应尽可能选能满足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文章,即选那些文化内涵丰富且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如节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同时可以把传统文化知识作为附录附在
后面。其次,选一些反映当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以及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选几篇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工作、生活情况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或选几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等。再次,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教材应选和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相当或略高于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作品。

    3.选文应有变化

    首先要打破编排框架和编排体例的定势思维:不按文学史选编而是按照学习对象的特点、需求、兴趣来编排;不一定每篇的简介、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等都从文学的角度设计,也可以从文化、人文素质的角度设计;“提示”也不只是简单地从内容和写作特点(技巧)两方面作一下介绍,还可以从历来读者是如何理解、接受或鉴赏的,该文蕴涵的时代内涵和人文意义等作一些介绍。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系统掌握文学知识,因此完全可以跳跃地选精品;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要学习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纯文学作品,因此可以选诸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大学语文》就节选了金庸的《神雕侠侣》)、报告文学、流行歌词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作品供学生鉴赏。其次,每本《大学语文》教材要有各自的特色,要有创新。只有多种有个性的教材供选择,各个学校才可以每年选择不同版本,学生才有新鲜感。再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选过的作品最好不选。最后,应该多选当代文学精品或文章,如余秋雨的散文(胡忆肖、江少川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大学语文》就选了《道士塔》)以此保持大学语文教材的新鲜感与活力,保持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泓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色议,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3):82一84
    2、徐长松.青年心理学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杨玉圣.为了中国学术体的共同尊严:学术腐败问题忧思录,新华文摘,2001(12):173~177


    周家洪:男,1965年生,湖北农学院人文与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改、楚文化和传统文化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0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