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徐明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管见
【时间:2008/10/30 】 【来源:云南高教研究 2000年6月 】 【作者: 云南财贸学院 徐明娥】 【已经浏览3138 次】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改革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大学语文》课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该门课程要担此重任,必须更新观念,从教材、教法到考试方法来一番改造。

  普遍提倡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和强调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高教界近几年出现的新变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并逐步走向深入的重要信号和标志。人的素质本身是综合性的和多目标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码应包含这些层面: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应该通过该门课的教学,让学生得到中国文化为主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受到合理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掌握较系统的鉴赏与写作知识,提高阅读、审美和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架起通向别门学科的桥梁,增强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

    先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全面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过去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主要是体系单薄,知识口径窄,信息量小(如一度曾在各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现代汉语》或单一的《文选》课)。这种静态的封闭型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犹如工业产品,模式特定、规格同一,这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发挥《大学语文》课吸纳性、兼容性、综合性的特点,从新的复合型目标出发,建立新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方面,云南省教委高教处主持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本着充实内涵、扩大外延的原则,组编了一套《大学语文系列教材》,含《文选》、《写作知识》、《鉴赏知识》、《中西文化》。他们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开放、立体、动态的2年制的教学流程,侧重基础的必修课与侧重知识的选修课相结合,侧重理论的课堂教学与侧重能力的课外教学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及相关素质。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必修课以讲授《文选》为主,以单篇文章为载体,综合文化、鉴赏、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强调宽而厚,目的是为学生顺利快捷地提高后续学习、高层次学习、宽范围学习的悟性和潜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与之相关的是开设一系列发散性大文化类选修课,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他们融汇贯通并从中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人文社科讲座和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成为第二课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新的课程体系因其综合性有别于中文专业的文选课;又因教学目的的不同有别于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课;更因其体例的不一、知识的更系统、更丰富有别于高中语文课。

    目前,云南省绝大部分高校非中文专业已开设了该门课程,省教委高教处又时时加以引导。尽管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尚有许多缺憾,其它活动的开展还有待于得到各高校领导的进一步支持,但他们毕竟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迈出了第一步。

    次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慧、训练技能的活动;教学方法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没有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若仅局限于这些基本建设而忽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建设更新,就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教学普遍采用单一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学生则缺乏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出来的学生有知识但缺乏智慧,有接收信息的本领,但缺乏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在知识和信息飞速积累、变化,分析意识、创新意识日显重要的今天,更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成了解决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的无限宽广性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效人才的唯一途径。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经验式教学,即中国古代私塾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在于学生有充分的阅读背诵文章的时间,无疑对语文课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理解,主要是在自己的读、看、写当中加深的,教师讲的再多,也代替不了这些基本的感受。我们常常有感于中国的科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苏步青等,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文字上也十分通畅。殊不知在他们的时代,是先读通古籍“四书五经”,阅读过不少古代文史类的书,文字上能熟练表达,具备了写学术论文的水平的人,才能通过考试,出洋留学,学习各种科学的。这一点是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无法比较的。

    其二是现代使用的教学方法,即知识型和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解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和“时代背景”。这种教学体系,是从苏联搬过来的。苏联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自解放初苏联专家到中国来传授他们的语文教学经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就是一篇一看就懂的白话文,教师也要讲上一两个小时,而讲得既不象文学课,也不象语言课,又不象政治课,把一个活生生的有形象体系的、非常感人的文学作品肢解了。而学生的大好光阴,在语文课上不能自己读、自己写,年年月月,都在听废话中度过。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用在语文教学上,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最大的失误。

    语文课教学的科学方法,应建立在自身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语言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文学作品组成的。首先,文学作品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波兰现代美学家莫伽登认为文学作品一共有语言层、语义层、视点层、表现的世界层、形而上性质层五个层面;北师大的童庆炳先生则把散文分为语音层、情景层、哲学意味层三个层次。而不是象人们过去认为的只有内容到形式一种结构。因此,我们从前的教学方法则是对文学作品一种浅层次的肢解,“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

    其次,文学作品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艺术品。这滋味首先是作家赋予作品的,然后是读者去品尝的。在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品尝者,教师应在作品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应以自己的想象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如果象过去一样肢解作品,如何去引发学生的再创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又如何去进行再创造?须知作品内含的意义,不是在作品完成后就完成了,它是活在阐释者、读者、接受者的心中,是活在绵延不断读者群中的。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他只能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着学生走进花团锦簇的文学之苑。

    当然,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回到私塾的老路上,因为飞速发展的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以及现代教育制度都不允许我们占用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摇头晃脑地读子曰诗云。我们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失,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讲授中,每篇课文应找准一个切入口,建立一个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从一篇文章引出一组文章,纵横交错,用最少的课时,传授最多的内容。并课堂、课外结合,给学生留下应有的时空,做到讲一、练二、考三。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条件,将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如幻灯、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等,将数字、语言、声音、图象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和刺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有关感觉,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在直觉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便突破了单位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超越了教师口头传播信息的效率,使教学内容得以大容量、大跨度地扩展和深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最后谈考试。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在所有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与考查都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没有考试就无从去检查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提到考试,我们的脑海中常常浮现中国近些年来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的弊端。但这些弊端仅存在考试的方法、试卷的制定以及答案的标准之中,并不产生于考试制度本身。因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抛弃考试制度,而只能改革其考试方法,严防由此而导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而使其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新的考试方法的确立,首先应调整考试目的。《大学语文》课的考试目的要紧密结合其教学目的,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特别是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个目的的实现,集中地体现在试题的设计上。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学科特点,一反过去的传授呆板的知识为主,因而试题80%左右都是客观题的传统,试题一定要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而以主观题居多,一般主观题可占70%~80%。这样的考试指挥棒才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

    其次,考试方法也可作相应改革。过去我们的考试方法是在期中、期末考两次,期末成绩按两次考试成绩的一定比例计算。这种考试方法是静态的和单一的,往往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真实全面的成绩。我们不妨变静态考查为动态考查,做到形式多样,推行结构化考试,最好的方法是实行学分制。云南省《大学语文》的改革,改革考试方法也是其重要的一环。他们规定,《大学语文》课修满共4学分,其中《文选》统一考试,占2学分,选修课考查1学分,课外文化活动考查1学分,两年后,该门课以上诸项累计达4学分者可视为合格。这样的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自然有待于实践来回答。但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的考试方法如果能从以上两方面改起,它将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高校的校园里,也一定能促进《大学语文》课教学目的的实现。

    [责任编辑:张秋红]

    [作者简介]徐明娥(1943- ),女,山西五台人,云南财贸学院教授,从事美学、写作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0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