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李增林: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新编》前言
【时间:2008/10/29 】 【来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 【作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李增林】 【已经浏览4827 次】

    《大学语文》是我国近现代以来高等学校各专业进行教学的传统课程。西方各国大学也都重视对本国语文的学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却被忽视冷落,甚至惨遭删刘。七、八十年代之交,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全国文、法、经、贸、理、工、农、医、师等各类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各校唯苦于缺乏适当教材。正当此时,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应运而生。此教材受到高校普遍欢迎。它对我国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积极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经过十余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根据时代前进的步伐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历史地要求我们本着求实、求精,便于教学的精神,遵循学以致用、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原则,在发扬原编《大学语文》的诸多优长的基础上新编一部《大学语文》教材。80年代中期一些民族院校,已陆续自编适用于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学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1998年春,国家民委教育司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在宁波召开首批非民族类立项规划教材主编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编写原则,即“在于体现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的特殊要求,使各学校能够在面对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拿出一批直接的成果”。要求新编教材具有能够较好地处理教材内容的低起点与高要求的关系;能够较好地处理教材内容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系;要求编写过程中牢固确立“精品意识”。新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所谓“精品意识”,即能面对实际,实事求是,真正满足教学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保证作用,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意识。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银川召开了《大学语文新编》主编会议,进一步认真研究编写原则,研讨编写大纲、编写体例,并进行了较科学而合宜的分工。对各校已有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去粗取精的吸纳工作。在此基础上经各校承担编写任务的专家、学者日夜辛劳,忘我工作,终于产生了这部教材。此新编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新颖,体裁多样,侧重现当代

    新编教材的内容力求改变单一为文学作品和古文比重过大的状况。所选文章自先秦至当今,包括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哲学和科学文化等优秀篇章。涉及伟人、文人、科学家和民间创作的各类作品。体裁打破文学藩篱,而由文章的宽广领域,从诗歌、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诸方面精选篇目,尽量避免选录与高中语文教材相重复的文章,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其中古文(23篇)占24%,今文(74篇,包括译为现代汉语的外国文章)占76%。侧重现当代,多介绍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贴近现实生活的新内容、新观点、新成就,特别说明文、应用文部分,多选用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的新文章。以期通过有限的文章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风貌,清晰显示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发展,以利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欣赏,陶冶性情,熔铸品德,拓宽知识,增长才智,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立足中华民族,增选少数民族作品,借鉴国外有益成果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新编教材不仅包括古今汉族作品,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优秀篇章(巧篇),约占16%。这样适度考虑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因素,适应各族人民互相尊重、骨肉相连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情怀。以期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民族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同时,还选收一些外国文学名著和名篇(19篇),约占20%。我们提倡立足祖国,放眼世界,了解并借鉴外国的有益成果,培养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有益营养以繁荣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重视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突出阅读与写作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针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针对民族学院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注重选收思想性强、内容积极健康、审美价值高和写作技巧纯熟精妙的作品和文章。既考虑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考虑便于教学。尽量选取短篇精品,以其既能开阔胸怀,启发思维,又能体现一二点写作技巧或修辞之妙用,其内容所反映之思想集中单一,便于学生接受理解。而所选的一些稍长之文,则本着有利于综合评述,利于培养阅读写作、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教材所选文章按历史发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以符合循序渐进的教与学的规律。

    强调学以致用,突出阅读(包括欣赏)、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迫切要求。对此,新编教材不论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或非文学创作的诸体佳作,皆重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的统一性、典型性、规范性。我们对主题、题材、结构、语言以至表现技巧,均作审慎的鉴别和选择。针对专业特点和工作急需,适当选录优秀的古今中外记叙文(除一般记叙文,特另纽收选近年来的新闻报导、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和记叙性强的散文)、议论文、说明文(重点选收近年来的科技短文)、常见应用文(如总结、调查、报告、讲演词、广告、书信,特别选收有利学生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文章)。

    全部教材共选文章97篇,以文体分类,按单元组合编目,形成各有侧重的完整体系。由诗歌、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六个单元组成。当然,对于应用文和说明文倘能明白其格式、摹仿其例文或者能写出某篇文字,解决一时急需。但是,一则为减少学生翻检之劳,二则此两种文体确有其独特之处,有必要通过阅读分析来培养提高写作水平,故也另组单元。诗歌、小说部分则侧重培养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字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记叙文等四个单元,则侧重阅读和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每个单元都有一篇关于某种文体的阅读、写作知识,以适应人们的认识和学习的规律,先感性后理性,由阅读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赏析和写作的实践。各单元后教师可结合所选文章总体文体特点和基本的写作要点,对立意、剪材、谋篇、遣词造句等作些阐述。这样使教学时有名篇佳作为依据,评析时有理论知识为武器,写作时有范文为借鉴,有理论为尺度,以期有利于学生从一般写作到专业写作能力的提高,使读之有趣、学之有成。

    四、启发思维,便于自学,强调练习和实践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为学习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并进而提高其专业水平及接受通才教育奠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非语言文学专业给于《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必修课的课时是不宽裕的,因此除了课堂教学精读部分外,大部分课文是供学生泛读自学的。为了便于自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材的每篇课文分“题目”、“作者”、“解题”、“正文”、“注释”、“简析”、“思考与练习”等几个部分。

    “解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介绍课文出处,其二简介作家及其作品。文字简明,品评力求客观、准确。对于尚有争议的问题一般不作讨论。“注释”:力求准确,精要,明白易懂,详略得当,深浅适度。有助于深人领会课文内容,不蔓不枝。生僻字和多音词均注汉语拼音。文言课文的注释相对要详尽些,通假字、古今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均予注明。个别艰涩难懂的句子先做适当的串译,再注释词语或语法等。“简析”:抓住课文特点,简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或艺术手法)、语言运用和技巧,评价其思想艺术成就,或评析其写作的得失。尽量联系学生的写作训练,但皆点到而已,要而不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思维。

    “思考和练习”:其设计考虑到各学科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不仅适合学生训练,也要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突出课文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习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基本目的;形式多样,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内容紧扣课文,注重阅读、欣赏、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各单元该类文体阅读与写作知识后亦附有“思考和练习”题,以此突出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强调实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期巩固知识,再提高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当然,教师还可结合课文安排与其相关的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练习,有计划地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或者表现手法有关的短文供同学们阅读分析,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某些基础性题目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便得到巩固和提高。

    据此可见此教材也适用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学习使用。

    本教材在国家民委教育司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领导下,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宁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执笔编写。主编首先提出编写设想和提纲,组织全体执笔人共同讨论修改。在此基础上又数次召开会议共同确定篇目。在主篇会上与副主篇和部分执笔人再次研讨明确编写原则、体例和分工,以保证此教材的质量。主篇、副主篇除所担任组织编写和审稿、改稿任务外并参加了执笔工作,最后主编负责全书统稿、定稿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分担任务的各院校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广西民族出版社同志们的无私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入选文章是本教材的主体,缺了它则无本书可言。在此,我们再次向人选文章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书稿已成,定然仍有错误和缺点,敬祈各院校专家、师生给予批评指正,待再版时改正提高,使之更臻完善。

    (作者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茂海】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新编(李增林)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0124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