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汪少华:全国组编本《大学语文》中的一些问题
【时间:2008/10/20 】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9月 】 【作者: 南昌大学中文系 汪少华】 【已经浏览3638 次】

    内容提要  全国组编本(大学语文》文选中存在当注未注、注释失当之处,本文试作补充订正。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注释

    徐中玉、钱谷融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初版于1988年6月,修订于1993年2月,至1994年2月第28次印刷,累计发行290余万册,可谓影响巨大。为了使这部优秀教材精益求精,试就修订本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仅供编者与读者参考。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全日制大学公共课的统编教材,编者“为更便于自学,已适当增加了注释的详度”(《编写说明》),1993年修订时又“对每篇的注释在文字上作了修改,使之更清楚明白”(《修订后记》),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教材中当注未注的情况仍有存在,似应补注。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

    按:三“亦”字,教材无注(其他选本注本也都不注)。无注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为“也”。实际上此处“亦”字可用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说:“亦犹其也”(卷三),也就是语气副词,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是不是”“可”“还”。《战国策·齐策一》:“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豵。公孙豵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又《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史记·张仪列传》:“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适楚,亦思寡人不?’”俱是其例。

    (2)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论毅力》)

    按:此处“亦”字有人译作“也”,不确。正如课文注释①所说:“本篇……是作者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不久写的。借此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正因为人生历程中逆境多顺境少,所以要有毅力。因而从语气上看,此“亦”不便释作“也”,而应释作:只,仅仅,只不过。杨树达《词诠》卷七:“亦,副词,只也,特也,但也。”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其客亦能请紫姑作诗词而已,非林之比。”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按:“夺”非抢夺,故当补注:丧失,耽误。《荀子·富国》:“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又《大略》:“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4)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论毅力》)

    (5)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报刘一丈书》)

    按:两例中“再”均不同于现代汉语“再一次”义,故当补注。(4)例中“再”与下文“三四”“五六”相应,指第二次;(5)例中’再”指两次。“再拜”是古代跪拜礼,拜两次,表示极度尊敬(参见许嘉璐主编《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与下文“五六揖”之“揖”有礼敬重轻之别。《汉书·汲黯传》:“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拜谒,蚡弗为礼。黯见蚡,未尝拜,揖之。”《史记·郦生列传》:“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可见“再拜”应注出。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短歌行》)

    按:“相”由互相义引申为表示动作一方施而一方受,即偏指一方。这种用法古书中较为常见。为了避免误解,应当注明。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注释〕指以相语:指着佛塔告诉我。“相”指我,注释已注明,这样做是好的。但另两篇课文(即上述(6)(7)例),却未注明,应当补出:(6)相为:向你;(7)相存:问候我。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按:“损”犹煞,极,表示程度之深。曹组《蓦山溪》:“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向■《南乡子》:“直是为他憔悴损,寻思,怎得心肠一似伊。”训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

    (9)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见,犹闻也。最著者则为‘见说’。王维《赠裴旻将军》诗:‘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凡此‘见说’,犹闻说也。且不限于‘见说’二字为熟语也。凡诗中‘君不见’之‘见’字,有时亦应作闻字解,非可泥于字面之为见也。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又前诗:‘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又《行路难》:‘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凡此周事汉事晋事,李白之时不得而见之也。以上各诗所谓‘君不见’均当作君不闻解。”教材本篇上文“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见说”注释为“听说”,确有眼光。而“君不见”句应补注“君不见”的“见”。

    (10)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谏逐客书》)

    按:“宛珠”,〔注释〕宛(今河南南阳)地出产的珠。“阿”,〔注释〕齐国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宛”、“阿”未注音,易误读作wǎn、ā。宛,(广韵):“於袁切,宛县,在南阳。”《史记·李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宛音於阮反。”可见读音为yuán。阿,《广韵》音乌何切,则应读作ē。

    (11)朱门沉沉按歌舞。(《关山月》)

    按:“沉沉”即“沈沈”。《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宋裴駰《集解》引应劭曰:“沈沈,宫室深邃之貌也。”《集韵》徒南切:“沈,沈沈,深邃儿。”“沉沉’,应据《集韵》注出读音:tántán。

    教材文选注释中原有一些误失之处,如《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薄。”〔注释〕之幕府对薄:到大将军的幕府去对质。修订本改正为:大将军句:大将军使长史责令李广幕府中的人员去对质、受审。这是精益求精的表现。不过,修订后的注释中仍有不尽如人意处。

    (12)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注释)至明:直到天亮。(《李将军列传》)

    按:“至明”当为:极清楚。“士吏治军薄”直到天亮,并不妨碍全军休息,因为治军薄的只是士吏,不是全军。《汉书·李广传》作“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得自便”正表明治军簿极其清楚严格,这与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严格遵守条文法令)”的性格是一致的,也与李广“莫府省约文书籍事”、“人人自便”形成鲜明对比,一为“至明”一为“省约”。所以“至明”不宜释作直到天亮。

    (13)(谏逐客书》〔注释〕客:客卿,指客籍官员。

    按:“逐客”之“客”包括客卿,却不等于客卿,也不限于客籍官员。客卿为官名,《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胡三省注:“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自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也。”《史记·李斯列传》:“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秦王乃拜斯为长史……秦王拜斯为客卿。……以斯为丞相。”楚人李斯到秦国后,官位由郎而长史,历任客卿、廷尉而至丞相,可见客卿不过是一官名。如果“逐客”只是驱逐担任了客卿的别国人,又有什么意义?未做客卿的别国人是否在被逐之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
……足以寄秦国之政。’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逐拜为秦相。”由此可知,作为官名的“客卿”与表示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客”是判然有别的。其实,“逐客”之“客”即《范唯蔡泽列传》所谓“穰侯专秦权,恶内<纳>诸侯客”的“诸侯客”就是《李斯列传》中秦宗室大臣对秦王所说的“诸侯人来事秦者”(教材注释已引用),包括客籍官员、客卿。说白些,就是秦人眼中的“别国人”“老外”。

    (1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注释〕辞:托辞,寻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按:“辞”是名词,处于直接宾语位置,义为托辞、借口。“为之辞”是双宾语结构,〔注释〕译作“为了得到它去寻找借口”。“为”是动词,“寻找”义是“为”所有的。所以“辞”不能释作“寻找借口”。

    (15)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何以至今不业也?〔注释〕食:同“饲”,给与食物。作动词。不业:不使他出仕以成就功业。业:用作动词。(《赵威后问齐使》)

    按:“食”本是动词,说“作动词’,莫明其妙。“业”用作动词,亦不确切。实际上“食”“业”都是使动用法(前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教材《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里嫠妇。”〔注释〕舞:这里用作使动词,使……起舞。泣:这里用作使动词,使……哭泣。“食”、“业”也应与之一致。

    (16)逐置姜氏于城颖。〔注释〕颖:郑国邑名,故城在今河南临颖西北。(《郑伯克段于鄢》)

    按:“颖”与“城颖”为两地,不可混淆。“城颖”在今河南临颖西北;“颖”在今河南登封县东(“颖考叔为颖谷封人”的“颖谷”在登封县西南),例如《左传·昭公元年》:“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颖。”

    (17)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注释〕方存二句:正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秋水》)

    按:“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例如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注释〕将“见恕”、“见教”分别释为“原谅我”、“指教我”,十分准确。“见少”亦然。“少”即上文“少仲尼之闻”之“少”,与“自多”之“多”相对,对文反义。“见少”与“自多”,“见”“自”所指相同。“见少”即自以为小,轻视自己。“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这是大小相形;下文说“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等等,也是大小相形。可见“见少”不指“所见甚少”,而是指自以为小。

    (18)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注释〕下陈:堂下,指宫女。(《谏逐客书》)

    按:“下陈”指堂下,是处所,不指宫女。“充下陈”的才是宫女。

    (19)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注释〕待用于人三句:等待被别人采用的,难道就像一般器具一样吗?用与不用都决定于别人。(《答李翊书》)

    按:“其肖于器邪”,“其”并非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而是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说“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是否认像器具,说“恐怕就像器具一样吧”是认为像器具,意思相反。从下文“用与舍属诸人”及“君子则不然”来看,无疑后一种理解才是正确的。

    (2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注释〕难道是因为得夭下困难、失天下容易的缘故吗?或者认真推究他成败的原委,其实都是由于人为的呢?

    按:此处“岂”非难道,不是表示反问语气,而是表示测度语气,与下文“抑”组成表示选择的格式,“岂……抑……”即“是……还是……”。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其竟以此而损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史记·李斯列传》:“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教材文选《李将军列传》:“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其……抑……”“岂……且……”与“岂……抑……”格式相同,都是表示选择。

    (2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注释〕颓:倒塌。(《论毅力》)

    按:此“颓”非《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之“颓”,也不同于《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之“颓”,不能释作倒塌,而是“委靡、颓丧”义,指心境而言。

    (22)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注释〕南八:南霁云在兄弟中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按:“在兄弟中排行第八”不确,当是在同曾祖兄弟中排行第八。以行第作为人名的代称,在唐宋时最为盛行,教材《常用语文工具书简介·六·查人物》中已介绍了《唐人行第录》,则此处应注明不是同父兄弟的排行(如白居易被称作白二十二),以免以今律古,引起误会。

    (23)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注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上级和下级彼此融洽、信任,才与德跟自己的地位相称。(《报刘一丈书》)

    按:“相孚”之“相”非彼此(互相)义。刘一丈对宗臣所说“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当是对有“位”者即做官者的要求,教材段落提示说这是“自谦不敢接受‘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赞美”,可见“相”并非互相,而是偏指一方,即指有位者(包括宗臣本人)。下文紧接着说:“夫才德不称,固自知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不孚之病”表现之一是下文所说“常不见悦于长吏”,即“上下相孚”,可见“上下相孚”并不是指上下级彼此如何。“上”指上司,“下”指同僚及下属。“上下相孚”是说上司、同僚及下属都信任自己。课文有云:“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这里对“上下相孚”说得很明白。

    (24)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注释〕门者故不入:守门的人故意不进去通报。(同上)

    按:“故”非故意,乃“如果”义。昊昌莹《经词衍释》卷五:“故犹若也。《礼记》:‘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家语·论礼篇》作‘故无礼’,是故与若同义也。”《战国策·楚策一》:“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课文下文“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教材“故不受”之“故”讹作“固”),两“故”与“故不入”之“故”同,“故……则……”语气同(意为“如果……那么……”)。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故”或译作“所以”,不当。此“故”与“则”对应,也是如果义。另可参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

    (2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注释〕八百里:形容军营分布之广。(《破阵子》)

    按:“八百里”恐非形容军营分布之广,而是指牛。典出《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程大昌《演繁露》:“言其色驳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教材文选及注释中还有一些文字讹误、标点失当及其他欠妥处。如能改正,则尽善矣。

    (26)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论毅力》)

    按:孔子语出《论语·子罕》,“复”原作“覆”。“覆”是倾覆、倾倒,不可易作“复”。《现代汉语词典》“倾覆”不作“倾复”;教材初版附录有《简化字总表》,其中《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谈道:“覆不再作复的繁体字处理。”修订本虽然删去了《简化字总表),但“覆”不可简化为“复”的规则仍应遵守。

    (27)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马伶传》)

    按:“更进之”的“进”为“近”之讹,涉下“未几更进”而误,见《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

    (28)《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及其门者或寡矣。”(《答李翊书》注释③)

    按:“及其门者或寡矣”,“及”当为“得”,即前文“不得其门而入”之“得”。

    (29)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李将军列传》)

    按:末一句,《史记》原作“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当据以乙正。

    (30)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同上)

    按:“因问广”,“广”下不宜标逗号,当标顿号。“广、食其失道状”是“问”的宾语。

    (31)此外,还有……台版《中国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是查找字形字义的重要工具书。(附录《常用语文工具书简介·一、查文字》)

    按:《中国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当为《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此书1971年初版,出版者是台湾正中书局,是为书名“正中”之由来。疑原书竖排自右至左“正中”二字被误读为“中正”,遂又讹为“中国”。又,中华书局1989年11月据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增订本影印出版此书,改名为《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

    (责任编辑 吴直雄)

    作者简介  1961年生,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02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