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毕耕: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0/19 】 【来源:中华大学语文 2005-2-25 】 【作者: 毕耕】 【已经浏览3086 次】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明确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定位目标,并对目前大语教材的编写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分析;目标定位;教材编写

    近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日趋激烈,并引起了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邢宇皓的文章《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该文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科研网和央视网站等权威媒体相继转载,反响十分强烈。随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中华读书报》等也先后开展了对文言文教学的讨论,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界的深刻反思。大学语文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这些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依然摆在我们面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早在20世纪初期,当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开设国文课。后来到了30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故称为“大一国文”,而且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持续了40多年的国文课程被迫取消。1978年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在南大率先开课。紧随其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相继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到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自学考试等,都要求选修这门课程。虽然其中还有个别高校曾历经了先开后停再恢复的曲折,但从整体上讲,大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应该是较好的和有利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校规定本科生必须通过汉语“托福”考试,考试不及格者不能毕业,而且自2004年起工程硕士的入学考试也要考语文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语文课程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形势是令人鼓舞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在不同的地方或院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平衡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暴露出巨大的矛盾与问题。例如,有人曾戏称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还有人提出要用“大学人文”来取代大学语文,甚至有些高校压缩大学语文课时为专业课让路等。于是,大学语文便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大语老师在无形之中就“矮人一头”,积极性也难以提高。有些学校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只能让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都为大学语文担扰,积极呼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这不能不引起整个语文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整个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作用以及教学方法等,因而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1978年秋,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倡导恢复大学语文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问题,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到90年代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与意见。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当以讲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另外也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的方向转变,把语文变成传播文化思想的工具与载体。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大语课堂上讲授哲学、历史、科技乃至流行文化等,把大学语文弄成了“大杂烩”,仿佛是一辆载重汽车,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其结果必然是严重超载,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违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实用主义的方式对大语教学,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要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关键要弄清楚这样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与大学其他文化素质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一般来说,大学的文化素质课程主要有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和政治等,都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但大学语文却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以情感人、提高情商的功能,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方式进行感染和薰陶,并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一起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从而收到育人的效果。所以,正确区别与处理大学语文与其他文化素质课程的关系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弄清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有人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实际上是暴露出目前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弄清楚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因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中学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其教学过程通常是先认识生字词,再进行课文分析,归纳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最后进行简单的文体写作训练等。大学语文主要是分析研讨型的教学,一般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等。中学语文教育往往是紧扣课本,所有的问题只有一种答案,而大学语文则要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答案供学生参考与选择。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法等都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根本性的区别。

    既然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就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增强他们的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其次,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内容加以渗透,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再次,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我们也知道,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是上几十节大学语文课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但在整个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意志品质则是切实可行的。

    在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之后,我们就应该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中学教育中常见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条件,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学生沿波讨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的具体细节上,不宜条分缕析,精雕细刻,而是要高屋建瓴,强干削枝,把握重点,讲透难点,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朗诵、吟唱、表演以及影视赏析等活动,或者到山青水绿、风光旖旎的大自然去感受或体验等。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施教学,让学生热爱这门课程并真正学有所获。

三、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问题

    教材编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精心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目前整体的现状来看,可谓百花齐放,良莠不齐。过去最为通行的版本,是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先后以文学发展史、文学体裁以及思想内容等为线索编排,并经过6次修订,发行量高达百万册,同时还被指定为全国自学考试专用教材。随着大学语文教育的普及,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化,各种各样的教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其中以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影响较大。该教材不仅体例多样,选文丰富,而且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汇集了前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便于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后来,又出现了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通过专题论述来讲授文学与文化知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作一个类比分析,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其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从编写的学校上看,既有综合性大学共同编写的,也有各类专业院校集体编写的,还有多种高职高专教材等。从体例上看,各种教材的编写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按文学史编写,以史带文。二是按专题编写,把文学史划分成一个个小的专题进行论述,以专题带作品。三是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编排,这样对实施教学较为方便有利。四是将文学作品按历史年代编排,再加上作者介绍、作品分析与思考练习等,形成了作品汇编。这四种编写方法可谓各有千秋,因而也得以广泛应用。再从选文的内容上看,通常是选择名家名篇,以作品分析鉴赏为主,但也有不少教材试图从文学作品扩展到人文与文化的层面上去,通过文学史或作品的讲解附带介绍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知识。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有效,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与评价。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多样化,总的来说应该是好的,有利于打破独家垄断,促进百花齐放,提高教材编写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一,由于编写者的学识水准和文化视野的局限,所编写的教材整体水平偏低,内容陈旧,体例简单,没有任何新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需要。其二,许多编写者只是研究同行出版的教材而不去研究中学教材,因而导致所讲内容与所选篇目与中学教材大量重复。既然学生在中学都已学过,再炒现饭自然就难以吸引学生。其三,有些教材的编写者好大喜功,追求以多取胜,一本教材动辄50-80万字,太多太厚,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从而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其四,少数教材有严重的质量问题,粗制滥造,漏洞百出,错字连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乃至大学语文的声誉。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能够认识研究各级大中学校语文教材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以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笔者目前正在编写大学语文英汉双语教程,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这方面作出大胆的尝试与有益的探索,真正使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毕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85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