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贾名党:浑厚缜密翔实精邃:读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
【时间:2008/6/16 】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 【作者: 贾名党】 【已经浏览4209 次】

    摘 要: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具有编写理念新颖独到、文选精审实用、突显人文美育教育、结构和谐统一以及注重能力培养等优点,是一部结构谨严、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而又非常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特点

  教材建设是培育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教材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适合现代教育最新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由安徽农业大学沈琳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的新探索、新成果,同时也为高等农林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本编写谨严、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而又非常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一、编写理念新颖独到

    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对编纂教材内容的总体构想和把握不仅体现着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对该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也至关重要。沈琳主编的这本教材改变了过去《大学语文》教材或以文体为单元、或以文学史为单元等单一结构体例,而是另辟蹊径。它以生命的四个阶段为纲,构成教材主体。并借用四部文学作品如《花季雨季》、《青春之歌》、《人到中年》和《黄昏之书》等来命题,让其分别对应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以说明每一阶段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的精彩,从而使学生遍感人生的丰富多样和酸甜苦辣。

二、文选精审实用

    大学语文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沈琳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正是体现了如此精神。

    1.从精审层面看

    教材中,编者精挑细选了许多富有价值与魅力的经典作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性反思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识从与探寻。其中有古代文化典籍,如儒家的《大学》、《孟子》、《周易》、《诗经》中的精美篇章,道家的《老子语录》、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苏轼的《后赤壁赋》、曹雪芹的《红楼梦·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等;有现代文化经典,如鲁迅的《伤逝》、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戴望舒的《寻梦者》等;有当代文化文献,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季羡林的《二月兰》等;更有外国文化精品,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出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鲨鱼搏斗》、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弥留之际》等,显示出编者开放的思想意识、宏通的文化视野和较高的组织编写能力。应该说,该教材文选部分做到了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学习民族智慧,吸收多元文化营养,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2.从实用层面观此本《大学语文》教材亦有一些突出特点

    第一,教材在文选的篇目上力避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众所周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亦随之发生变革,课本中的篇目不时变动,造成现行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篇目上与中学语文教材雷同。而沈琳主编的这本教材则避免了这一问题,更适用于新时期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第二,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通常以地域文化为核心。而地域文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内容。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前者能够孕育地域特征的文学艺术即乡土文学,而文学艺术中所承载的生活意象,反过来又表现为某一地域的文化特征。课本中,编者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的特点,对有乡土特色的作品也较为看重。如其中选编有费孝通的《乡土本色》、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萧红的《手》、铁凝的《哦,香雪》等。此外,编者还以自身所处的安徽作为一个点,对本土作家及作品亦作些介绍。如教材中选编了部分优秀的安徽籍作家的作品,如汪静之《伊的眼》、胡适的《宽容与自由》、施闰章的《游九华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三、突显人文美育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性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而人文精神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是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宏观层面汇聚于民族精神脊梁的传统文化里,微观层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沈琳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建构上不但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特点,更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质。如文本中载有大胆张扬个性与追求自由解放的郭沫若诗歌,有充满着乐观浪漫人生态度的徐志摩和张爱玲散文,有流露着对传统文化仰羡之情的余光中随感,有表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冯友兰杂文,有善于表现“硬汉”人格魅力的海明威小说等等。它们在提高学生修养、陶冶情操、弘扬人文精神及塑造健全人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美育作为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方面,也是该教材关注的主要方面。文学是人对社会、自然及人类自身关系的诉求,是对真善美最高价值和自由发展终极理想的追寻。美是文学的内在属性,文学艺术是美的化身、美的集合,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美的结晶。此本《大学语文》亦精心遴选了众多古今中外堪称美文精品的篇什,如既有古代文学中的名篇,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终南山》、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白居易的《长恨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等;也有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中的杰作,如苏雪林的《青春》、泰戈尔的《纸船》、波德莱尔的《月之愁》、梭罗的《瓦尔登湖·春天》等。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这些美文,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审美的愉悦。

四、结构和谐统一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是以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而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则匠心独具。教材构架了背景、主体和附录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通过对部分中西文化典籍的介绍、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中西文化融合之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阐释,使学生领略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在中西文化背景下阅读、学习语言文学的方略。第二层面以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等四个阶段精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精神上感验、体悟生命发展的具体历程。第三层面将教材内容拓展,让学生在“学海无涯”中拓展知识视野,从宏观上举要,扩大学习面,给学生增添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机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在附录中载有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家推荐的阅读书目以及中文系专业本科生的阅读书目,更是给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学习指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三个层面形成六个单元框架,它们相联互贯,共同构筑一有机整体。

    就各单元中的每篇文选而言,文前有“导读”,即作者、作品简介;文后有较为精到的“注释”、言简意赅的“提示”,即作品分析,以及精心设计的“思考与练习”等。“导读”文字简洁精练,层次清楚。它通常揭示文选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注释”或是对文中难字词作解释,或是提供一些背景性的资料介绍,简练具体。整本教材,共有八十二篇“提示”,皆写得较为精当,大多几百字,言简意赅,要点突出,令人叹服。无疑,如果没有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与反复玩味,是写不出的,由此亦足见编者的功力。结尾的“思考与练习”则紧扣文义设计,重在启发。如此仅以教材中第四单元辛弃疾的《摸鱼儿》为例,即可窥斑知豹:该篇“导读”部分依次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现存世作品数量及代表作品、作品的总体特点、本文题解等;“注释”部分对文中一些疑难或重点的字词作了阐释;“提示”部分首先交代选文写作背景,其次从鉴赏层面对文本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其文字既准确简练,又十分得体;“思考与练习”中设计的三个思考题更是扩展了作品的主题。显然,这些科学的编排体例,加深了学生对选文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色的理解,拓展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了知识面。

五、注重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该教材的文选部分,编者将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写作的具体实践有机融合于一体,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使学生通过多读多思多练达到提高语文水平之目的。具体言,文选后的“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等皆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技能为归旨。其中“提示”言简意赅,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感性的分析;既点出选文的精要所在,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思考与练习”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突出文本的重难点;所提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之基础上,将形象思维与理性批判紧密结合的能力。

    正如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样,该教材可能还存有一些瑕疵,如在写作的理论方面重视得不够、尚缺与教材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本等,然这与教材的优点相比实微不足道。

    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和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相信它的面世,定能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及文字表达能力,培育他们的高尚情操与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同时也能为中文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岩.高等院校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冯凤麟,钱 江.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
    [3]陈利娟.论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材编写[J].咸宁学院学报,2005(2).
    [4]栾芳.对强化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5(3).
    [5]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6]李德民.《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的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7]佘翠华.浅议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作者简介:贾名党(1972- ),男,安徽含山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学术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80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