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郜忠武: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之评述
【时间:2008/2/29 】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 】 【作者: 郜忠武】 【已经浏览6355 次】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探索与争鸣】
郜忠武  (山西大学中文系,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摘 要 20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从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考虑,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语文教材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基本框架应当是怎样的?如何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所有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通过对20年来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综合评述,对上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撰新教材以至深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0-5935(2000)03-0048-04


  1978年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得到广泛响应。不仅普通高校,而且成人高校以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都把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近20年来,这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质起到很大作用,它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别的姑且不论,仅是教材建设,成果就很喜人。不仅出版数量甚多,而且编写体例也在不断更新,大家都在为这门课程的规范化、实效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下面对近20年来有代表性的几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作一些评述,在此基础上,谈谈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其中也包括教材建设的初步设想。

    谈到大学语文教材,首先应当提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的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出版最早、影响最大,前后修订四版之多。从编写体例看,基本上是按照时代顺序编排的。全书分成九个板块:第一部分先秦文学,第二部分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三部分唐代文学,第四部分宋代文学,第五部分元明清近代文学,第六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部分外国文学,第八部分读书与写作,第九部分附录。每一部分既有文选,也有文学史概述。修订四版,增加了现代与外国的篇目,体例没有变化。本书编撰人员都是造诣颇深的学者、专家,不仅作品选得非常典范,而且注析文字也写得精练准确。使用过程中感到不足的是古典文学所占比例过大,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所占比例过小,与学生写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易造成重阅读轻写作之倾向。

    198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徐中玉、钱谷融主编,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的教材:公共课《大学语文》。这本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改变了过去依时代顺序编排的方式。全书分成五个板块,第一部分论说文,第二部分记叙文,第三部分诗词曲赋,第四部分小说,第五部分附录。每一部分既有文选,也有文体知识介绍。这样的编排方式便于在学习时进行比较和练习同类文体的写作,而且在每类文体作品后面,都有一篇对这类文体写作要点或鉴赏方法的简要说明。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这本教材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个是没有把应用文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而仅在附录中简要介绍了一下应用文的写作要点。另一个问题是文选中古文的比例依然比较大,现当代及外国文学的比例依然比较小,究竟古今比例各占多少比较合适,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研究。

    1996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这本教材是在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下编写的,所以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编排体例、范文篇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精神。在这本教材中,共选入我国古今优秀文学作品67篇,分成9个单元。在编排体例上,试行不再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的方式,而采取根据作品实际内容或特色相对组合的方式。各单元组合的基本意图依次是:1.人格修养方面,共8篇;2.人生感受方面,共10篇;3.爱国情怀方面,共8篇;4.社会政治方面,共9篇;5.亲情乡情方面,共7篇;6.恋爱婚姻方面,共5篇;7.登临怀古方面,共7篇;8.写景状物方面,共7篇;9.谈艺论文方面,共6篇。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精神,便于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继承传统、丰富修养来说的确有很大好处。使用过程中所感不足的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考虑的不够充分,在语文知识传授写作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提得不够明确系统。所选范文其中有些篇什虽然思想性比较强,而艺术性则显得有些平庸,从语文角度看,觉得没有太多的讲头。

    1996年9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吴跃东、王传鸯、郭圣言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这本教材把文章学、章法学、写作学看作是大学语文的三根支柱,更确切地说,是学科的三大支撑。大学语文离开了哪一方面都无法进行。文章学主要是讲文章的源流问题,章法学主要是讲文章的构成问题,写作学主要是讲文章的制作问题。而源流、构成和制作这三点恰恰是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三个教学环节。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学语文新编》的基本框架分成上下两编。上编理论知识,包括“文章的源流与背景”、“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文言基础知识”四个部分。下编“文选讲析”,包括“议论文”13篇、“实用文”18篇、“文学作品”12篇、“古文名篇”15篇,共计58篇。这本教材注意吸收“新兴学科”和“当代意识”,在大学语文课和写作课的有机结合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把“实用文”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针对性、适用性都比较强。所感不足的是写作理论讲得多,优秀作品选得少。有些评析文字写得不够简练、准确。

    1997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了胡明扬主编的《阅读与写作教程》。该书分两册,一册为基础写作,另一册为财经专业写作。两册各有较强的独立性。基础写作不仅适用于高校财经专业各系科,而且也适用于高校文科其它专业。财经专业写作部分在《阅读与写作教程》下注明“财经专业写作”,适用于高校财经专业各系科的专业写作课。《阅读与写作教程》基础写作部分,根据教学需要依文体分成五个单元,即:总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每个单元都有古代和现代文选、写作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和现代汉语知识、练习。

    这本教材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编排方式?主编胡明扬在前言中说:“当前大学生的语文基础、写作能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实为当务之急。如果将大学语文课教成文学欣赏课,不符合社会需要,而开设纯写作课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为写作能力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一个人全部文学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不阅读大量的范文,不学习语文知识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另外,高校语文课也还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古籍能力的任务”。笔者认为胡明扬先生的看法是对的,的确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之谈。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忽略了任何一面都是不妥当的。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个是每一个单元都有文选、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这样的编排方式有些琐碎,不如把现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集中编在一起更便于教学。另一个是只介绍常用文体写作知识,不介绍文学文体写作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介绍常用文体写作知识,应尽量避免与中学语文课本重复。

    1997年8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巴文华等人主编的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教材《新编大学语文》。这本教材吸取多年以来各种版本的成功经验,站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认识高度,在编写体例上有较大的突破。全书分成四个板块,第一部分为中国古典文学,第二部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第三部分为语文基础知识纲要,第四部分为实用文章写作。板块之间,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迁移可以互相映照。如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为古典文学中的文言文和诗词曲杂剧的教学提供了系统的准备。板块内部,各章节的逻辑联系谨严有序,如中国古典文学,虽然借助了“王朝文学史”的线索脉络,但不囿于“王朝文学”的局限。坚持按体现文学内容的发展原动力的原则作了归并,还在每一章之前新增了简要的文学发展概述。这样编排,有利于用整体综合的宏观视角作纵横比较,知识视野既开阔又比较深入。《新编大学语文》在注释、导读、背景材料介绍以及课后思考题、作业题的设计中,都为教与学留下主动发挥、独立思考的余地。在写作训练方面,依据大学生心理发育的成熟而具备成人作文的特点,重点编写了实用文章的写作,其中有社会交际实用文,如书信、演讲稿和礼仪文书写作;专用实用文,如科普说明文、法律文书、经济合同的写作。还专门安排了两章,介绍学术论文写作和大学生求职文书的写作,这是以往同类教材较少涉及而又是必须进行规范化训练所急需的。总之,《新编大学语文》吸取了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中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在内容和体例上具有科学性、简明性、实用性的鲜明特色。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不足的是,各部分的文选有的非常典范,有的则比较平庸,语文基础知识及实用写作知识介绍有的粗略有的细致行文格调也不够统一。

    199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郜忠武、杨西江、陈春香主编的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验教材《大学语文新编》。参编人员反复研究以往各种版本在编排体例上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大学语文的实践体会,一致赞同《大学语文新编》不采用按文学史时序编排的方式,而采用按体裁类别编排的方式。全书分成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常用文体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重点是议论文;中编是文学文体写作,包括诗词曲赋和小说,散文知识和篇什穿插在常用文体部分,而戏剧限于篇幅,就不再列专章介绍了;下编是实用文体写作,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新闻宣传文体、科学研究文体,重点是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的写作。每个单元均由“写作知识”和“作品导读”两部分构成。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一般不超过五千字,主要介绍概念作用、特点种类、结构写法以及写作要求等。作品导读部分的编写顺序和要求是1.作者简介,重点作家500字左右,一般作家300字左右;2.作品要求是典范作品,如果是节选,意思要相对完整,同一作家一般不选两篇作品;3.注释一般不对全句作注,也不写段落大意,注释尽量不重复;4.提示,一般不超过600字,在介绍写作背景、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着重抓特点,体现优化学生素质的精神,不作泛泛而论;5.思考与练习,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考虑,着眼于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一般作品不超过两个问题,重点作品不超过三个问题。

    这样的编排体例较好地贯彻了三兼顾的编写原则。即1.“文学”与“实用”兼顾,改变传统教材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增加“实用”篇目;2.“古代”和“现当代、外国”兼顾,改变传统教材重“古代”轻“现当代、外国”的倾向,增加“现当代、外国”的篇目,大体形成“4:4:2”的比例;3.“阅读”与“写作”兼顾。改变传统教材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压缩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增加文体知识和作文训练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范文和写作各类体裁的文章,增强了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强化了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实现了国家对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感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是实用文体的种类介绍得“全而细”,重点不够突出。有些例文典范性代表性较差。另一个问题是常用文体中的说明文可以不予编入。避免与其它部分内容重复和选择例文之不易。

    从以上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综合评述中,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1.编写大学语文教材,首先应当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或者理解的不全面、不准确,那么编出的教材就很难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2.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涉及面太宽。企望在一本教材里解决太多的问题,其结果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应当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程结束后,学校也好检查教学效果和评定考试成绩。

    3.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和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基本框架应当是怎样的?如何才能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如果仅凭一点教学实践经验就匆匆组织人手编写教材,就会出现与以往教材大同小异甚至雷同翻版的现象,在编写体例上不会有大的突破和改进。

    4.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编写改革实验教材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搞出成效来,才有可能编写出一部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好教材。如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走了过场,那么教材建设也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面貌“依旧”。

    5.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以及人员编制、经费投入、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都能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使大学语文教师感到有前途、有奔头,能够安下心来搞教学、搞科研、搞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如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语文课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和实际问题,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就很难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教好这门课,光有良好愿望是不行的,需要有过硬的本领。为此,大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成为思想业务过硬的人。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贯彻落实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课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和关怀。在此大好形势下,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取得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胜利,从而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A Commentary on the Compiling System of some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aterials

GAO Zhong-w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030006,China)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ing system

    Abstract:In the past 20 years,a gratifying achievement has been obtained in the compiling of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aterials,but,if we take the demands of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in to account in the light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aterials? What should the basic fram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be like? How shall we be able to fulfil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to ability? All these problems have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solved ye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ing his discussion on facts puts forward a tentative idea of how to compil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o as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责任编辑魏晓虹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委教改重点项目(晋教9959)
【作者简介】 郜忠武(1938-),男,山西祁县人,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及写作课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2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