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鹤魏:也谈大学语文
【时间:2007/10/22 】 【来源:郑州大学报 2007年7月2日 】 【作者: 法学院 张鹤魏】 【已经浏览2898 次】

  近年来,谈论大学语文的文章愈来愈多,大学语文,走还是留?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成为人们激烈争吵的问题。本人就自身所感也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定位还不准确。有的理工课教授,甚至是经济学、法学的教授看到自己的硕士博士生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大学语文没上好,或者要求增加大学语文的课程。还有的学者,遇到大学生犯罪,比如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或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这样的事件,就觉得是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还有的教授,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摆脱"高四"语文的阴影。不一而足。

  这些定位显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严格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的时间。而且经常是大课,开课时通常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能有什么效果呢?而且学生肯定不愿上这种变相的高中语文课。

  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是以导读为主,教师应该是个导游员。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如果真是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说出来,特别是不要背别人长篇大论的东西,不要背别人嚼碎的东西。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学习孔夫子,谈语文必须从孔子谈起。我推荐语文教师看《论语》,孔子给学生回答问题不是讲大道理,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最后的目的就一个,都是让它们知道什么是孝。对一个概念、一个思想的理解有一个基本差不多的内涵就可以了,它表现在具体语言形式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针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答案,这个思想很重要。语文教师最高的榜样是孔子,但孔子也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很多话都是商量得"不亦乐乎",这就是说我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了,虽然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有自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所以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对话,这是我们做语文教师应该效仿的。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是最重要的,这样不但学生得到解放,教师自己也解放了,这样学生和老师都解放了,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孔子的语文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孔子跟子贡说,颜回咱们是比不了,他能举一知十,我们只能举一知二,咱们都是一般人。他讲举一反三的问题,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的,他有发脾气的时候,他发脾气不是说学生答对或答错,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懒惰的学生发脾气,而且是懒于思考的学生。这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效仿的。我们现在学习西方一些教育理论的就把一切弄得太死板了,一切都放在一个一个的小格格里,而不知道世界是变化的。

  北大中文系温儒敏老师曾经说过大学语文“要把学生在中学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我认为这是问题的最关键之处,我认为老师既要给学生讲金庸、张爱玲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作家作品,而且也讲鲁迅这样在中学被反复讲过的作家。通过这样的调整,重新唤回学生对文学的热情,让他们觉得文学并不是高考一个科目中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终身的朋友。

  我理解的语文教育应该主要是文学教育,而所谓的文学教育,不过是对人文理论的感性化,将理论转化为形象,让学生通过接触文学作品,来思考不同的人生问题。当年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人才,很多著名科学家后来写回忆文章,都提到了一门叫做《大一国文》的课程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而这个“大一国文”,就主要是指这种文学教育。较之于阳春白雪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学语境不同,语文教育更立足于养成基础的汉语素养,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是普及化与大众化的。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如果连最基本的阅读理解写文章的本领都丢弃了,那就只好笑掉中国人的大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21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