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郜元宝:以“大学文学”替代“大学语文”刍议
【时间:2007/10/10 】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2004-12-17 】 【作者: 郜元宝】 【已经浏览3323 次】

本站按:这篇文章的原出处现在不见了。

    无论从哪方面讲,在目前情形下,“大学语文”在概念上都无法成立。
   
    “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也只能用文学的标尺才能看出来,在“语文”方面则大同小异,因此“中学语文”之后继之以“大学文学”,可谓归本认宗,反之于正。
   
    近年,对现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和反思成为一个热点,一些专家和学者不仅坐而论道,有的还提出了替代或改良方案。由郜元宝、钱理群等选编的这套《大学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即可视为对“大学语文”的一种改良方案。

    ——编者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意义究竟为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解答,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清楚的解答,因为“大学语文”本身就没有一个清楚的理念。因为有“中学语文”,就想当然地开设一门“大学语文”,或许就是希望在大学阶段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弥补“中学语文”的不足。但“语文能力”是什么?并不清楚;“大学语文”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吗?谁也不敢肯定。
   
    至于“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区别,就更加费解。在“中学语文”之后再来一个“大学语文”,一定是“大学语文”比“中学语文”更高级了,但凭什么?这里所说的“语文”并非一门外语,可以规定出不同的等级;同样的“语文”难道存在着中学一等和大学一等的分别吗?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因此就惟有依靠具体的选文来显出区别了——“大学语文”比“中学语文”在选文上更加高深。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大学语文”在何种意义上比“中学语文”更高深?是在“语文”的意义上吗?难道“大学语文”那些选文之中包含着比“中学语文”更高深的别样的“语文”要素,比如词汇、语法、谋篇布局、修辞手段之类,就像“大学英语”之与“中学英语”那样吗?这是不可能的。
   
    对汉语文来说,其重要元素基本上已经在“中学语文”中登场表演过了,“大学语文”的选文无论如何高深,也不会高深在“语文”方面。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非要冒用“语文”的名义不可呢?
   
    “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如此含混不清,长期以来已经形同鸡肋,不同的编者和不同的讲授者只好戴着同一顶帽子,各显神通,各行其是,结果就使得这门一开始就含混不清的课程更加混乱,以至于名存实亡。
   
    历史上,“大学语文”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体制,但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差不多已经等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读本”,问题也很大,已经严重地名实不符了)。以往的“大一国文”乃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因为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的教学,同时又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所以从高中到大学,就都有必要弥补文言文和增补白话文这两方面的需要,这才有“大一国文”的出现。当时一是着重文言文的根基教学,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白话文的规范,重点在前者。到此为止,该课程的设置,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立足于“语文”。解放以后,由于“文白之争”尘埃落定,白话文的规范也渐趋稳定,单纯“语文”的训练慢慢就不能成为该门课程成立的理由了,所以后来的“大学语文”又经过多年的摸索,改进,企图超越单纯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包括文学、语言文字和文化三方面。其中,文学的比重越来越加强,着重于审美的欣赏和熏陶。古代文学和新文学之外,外国文学和当代文学也逐渐被引入。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加强,意在开阔视野。惟“文言文”部分(其实在概念上已经逐渐演变为“古代文学”),仍然不得不保持“语文”方面的较大投入(通过细致确凿的“注释”)。这种调整和充实也符合解放前“国文”概念应有的内涵,目前中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前身,就是解放前的“国文系”。
   
    当然,以上都是“大学语文”改革者的主观愿望,也是站在历史形成的语文教学的本位看问题的结果,而如果站在语文教学的立场之外看问题,一提到“大学语文”,马上想起的还是和“中学语文”相关的那个狭隘的“语文”概念,不会涉及语言文字和文化方面。退一步说,目前“大学语文”如确实包含了这三方面,则继续沿用“语文”的概念,就更不恰当了。无论从哪方面讲,在目前情形下,“大学语文”在概念上都无法成立,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这套“大学文学”的主要理由,因为它的“文学教养”的概念摆脱了“人文”和“语文”的缠杂,独树一帜,另辟蹊径。
   
    总体而言,“大学文学”有它自身的确定内容,虽然不能包办以往“大学语文”和目前流行的“大学人文读本”的教学内容,但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这一点,迄今为止,被我们的大学教育严重忽略了。

    “大学文学”主要包含以下一些理念:
   
    1、以提高大学生文学修养为明确目标,澄清传统的“大学语文”一直存在的意图含混。大学生的“语文”如果仍然成问题,再为他们开一门“大学语文”也无济于事,因为任何形式的“大学语文”在单纯的语文训练上都只能是炒冷饭。以文学教育代替语文教育,是“取法乎上”。我们相信,各民族语文的奥秘,其丰富、灵活、创造性的语文规则,就蕴含在各民族文学特别是文学经典中。文学大于语文,文学高于语文,文学也包含了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也只能用文学的标尺才能看出来,在“语文”方面则大同小异,因此“中学语文”之后继之以“大学文学”,可谓归本认宗,反之于正。通过提高文学修养来强化语文训练,这也正是当年胡适之站在新文化的立场提出“文学的国语”的设想。
   
    2、把“文学教育”设定为文、史、哲、理、工、医、农各科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文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对象。我们相信,文学研究是一门专业,但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熏陶并非一门专业。中文系之外的大学生选修“大学文学”,并非“跨专业”来寻求一门可有可无的学问,而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灵的综合能力。培养这种综合能力,文学的作用,是大学文理各科任何一门专业都无法代替的。
   
    所以“大学文学”不是要给大学生开“人文必读书目”,全面的人文教育需各学科携手,更需一个人终生的努力,我们只是强调,文学经典的教育乃是全面持久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由于文学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往往可以在人文修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果效。
   
    3、大学文学教育,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应该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我们相信在那里可以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

本站链接:

大学文(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

《大学文学》出版座谈会暨大文学教育研讨会会纪要 (世纪中国)

以“大学文学”代“大学文”刍议 (郜元宝)

大学语文:回到场? (中国图书商报专访)

大学课堂:语文该教些什么?——专访钱、李庆西、郜元宝 (中国图书商报专访)

《大学文学》要取代“大学语文”?——三教授编撰新本,直指大学语文教学弊病 (新京报)

重心是文 (钱理群)

改良《大学语文》的一思路(钱理群等)

大学文学将替代大学语文(理群等)

钱理群等对话“大学文学”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  

《大学语文》一定要改良为《大文学》吗? (中华读书报)

我们需要样的 (河北日报)

有《大学语文》、还需要《大学读本》吗? (北京晚报)

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能取代大学语文(何二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183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