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安萍: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
【时间:2007/8/15 】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4 】 【作者: 井冈山学院中文系 安萍】 【已经浏览3471 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语文课在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地位;功能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文化基础课(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全书(本站按:缺少交代,从提及单元内容看,当为徐中玉主编本教材)以人格修养、人生态度、爱国情怀、社会政治、恋爱婚姻、登临怀古等多方面内容组合编排而成,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各种问题。通过阅读、思考和品味,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可以加强大学生的语文修养,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

    语文修养是获取和拓展知识的重要基础。一个人获取知识途径,除了必要的亲自实践和直接感受之外,大量的是通过阅读前人总结的书本知识,这就需要有语文修养作基础。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靠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不论学习哪种专业,都要阅读大量的教材和参考书。语文程度好的学生就更易于领会、掌握前人总结的成果,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我们常见一些语文程度差的学生,做数学、物理等学科的题目,有时连题意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当然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较好的语文水平是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不论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独挡一面,还是“考研考博”继续学习研究,都需要较强的阅读、理解、思考和表达能力。目前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中文水平不高,错别字多、语法不通,不讲修辞和文体的现象相当普遍,不能全面地理解、分析、说明问题,不会运用材料进行论证或论证不力也不是个别现象。人才学家指出当代科技人员应该具备!种能力(自学、思维、研究、创造、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中,大多数与语文水平有关。郭沫若先生曾指出:“一个青年必须有三大基础:思想基础、科学基础、语文基础。”语文水平太差,不要说进行缜密的思考、畅达的宣讲、写出严谨充实的论文,就是生活上、工作上需要说写时,也会有力所难及的苦恼。何况在当今信息密集、知识爆炸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语文修养,提高读写及口头表达能力。

    解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在课堂设置上过分强调专业,把文、理知识对立起来,学文的不学一点理,学理的不学一点文,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技能教育纷纷挤掉了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致使学生的知识面日益狭窄,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差。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向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如果不改变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基础理论和语文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必然狭窄,不善于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为专业服务,这将和科学的飞跃发展越来越不适应。而大学语文课,恰好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著名文学理论家、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徐中玉教授指出:“通才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确是通才教育的基础,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极好的途径。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无不具有深厚的语文基础和多方面的渊博知识。他们文化高深,才华横溢,文理并茂,从而促进了发明创造。大学语文教材选取的那些历代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在运用语言方面,足以作为学习的楷模,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即可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又可提高自己的读写听说能力,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是改变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大学语文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1、扬励浩然正气,完善清明峻洁之人格

    21世纪中国的发展如何,取决于未来人才的素质。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渗透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宝贵智慧和经验、高尚品质和人格,这一切优秀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扬,都要通过对人的培养去实现。高校是人类文化承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受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群,他们应当接受人类文化的熏陶,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理想和人格水准,才能谈得上通过他们去发扬创造,进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忽视了对这一部分人的教育,将会降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文化素质教育趋于低俗化。而低俗化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工程师、艺术家的。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之出现了道德水平的滑坡。比如政治生活中钱权交易、经济生活中坑蒙欺诈、伦理生活中的自我至上等,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必然会或多或少浸染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现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目光短浅;强调个人奋斗;不讲协作;价值观念空虚;盲目接受西方的实用主义观点,接受功利主义;道德水平下降……事实警示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是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大问题,做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大学语文》中大量作品就是表现作家精神境界和人格情操的。课本开篇即是先秦诸子语录,从这些语录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所崇尚的道德标准,如重义轻利、礼让敦厚、谦虚好学、人格独立、民贵君轻,而所有这些标准,都围绕一个中心——不乞求非分的物质享受,崇尚精神净化;指向一个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提出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对时下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地位、名誉而不择手段、丧失尊严和人格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几千年的古人都能够凭着正当的途径获取富与贵,而21世纪的大学生却不如古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学语文》中优秀作品的作者,他们在人格上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东坡“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又如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粉。在介绍这些作家时,这些光明磊落的人格形象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栋梁、希望,除了需要拥有一份物质的富足外,还应该拥有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作家的褒扬,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浩然正气。

    2、激发责任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奉献精神

    对于已经进入大学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并且掌握了较多的知识,所以他们的心理变化主要是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均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对客观事物易作简单的评判和结论;对自我的评价,则是盲目自负,自视过高,好表现自己,自尊心强。又因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意识却淡化了。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庄子的《秋水》和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等篇目的教学,给予他们心理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是谈世界观、人生观的文章。作者深刻地阐述了每个“现在”的“小我”都对社会“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负有重大责任这一观点,全文深入浅出,纵横捭阖,以理服人。讲神学、哲学,谈社会、人生,引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实际事例来说话,而不是在悬空的抽象理论中兜圈子,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理论的现实感和启发性。这篇文章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心中不能只有“小我”,而忘记了“小我”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了坚实、高深的知识文化,还必须具有爱岗敬业、为国拼搏的奉献精神。《大学语文》中不少优秀篇目都是这方面极好的教材。比如《哭小弟》一篇,它是女作家宗璞哭悼其弟的怀人之作。小弟名冯仲越,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小儿子。他多才多艺,“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学有所长。1952年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离开北京的家,一直在祖国的穷乡僻壤为航天事业贡献着才华、血汗、生命。在单位既是科技委员又是党委委员,双肩都掮着担子,“逼”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有病一直忍着,忍不住才去医院,却是癌症晚期,就这样手术前还想去参加技术讨论会,手术后强忍巨痛看论文、做翻译,卧床不起仍留恋着那些航空资料。病中他从来没有绝望过,赋诗道:“回首悠悠无限事,丹心一片向将来。”刚50岁辞别人世,其父挽他:“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这样既博又深,既红又专,尤其是他博大而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当今大学生学习的楷模。《登西山恸哭记》是文天祥的部下和战友谢翱用血泪和墨写就的一篇悼文,作者不仅为文天祥恸哭,更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恸哭,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文天祥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不被利诱、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义利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深为英雄的高尚人格所倾倒,他们说,我们现在更加深刻理解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讲解这些作品时可以结合某些学生身上存在的国家观念淡薄、谈钱趋利的人生哲理、患得患失的生活态度等不良现象,用前人的爱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素质教育,使之树立为国奋斗的壮志。

    3、磨砺意志,培养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品质

    当代大学生被人称为“抱大的一代”,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狂风大浪的考验。热情、聪明、向上,有冲劲和闯劲是他们的优点,但意志薄弱、易受挫折、承受力差是其致命的弱点。在媒体上,大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恋爱不成、与人不和或其他鸡毛蒜皮的事导致自杀的消息并不鲜见。《大学语文》中不少篇目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耐挫教育。《诸子语录(孟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说的就是人要经得起苦难和磨练。苦难与挫折能磨练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得更坚强更成熟。纵览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伟人或成一件大事,是没有经历挫折失败轻易成功的。《定风波》的作者苏轼宦海沉浮,历经曲折,不管达穷都能坦然对之,“一蓑烟雨任平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泯灭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正是仰仗这种精神,他的诗、词、文、书均攀上各自领域的高峰;《垓下之围》的作者司马迁遭酷刑而不失志,写出千古史书《史记》;梁启超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落后虚弱的国家,四处奔走宣传变法以图强国,屡遭挫折打击依然奋斗不止,《少年中国说》就是他最好的写照;鲁迅一生忧国忧民,备受国民党政府和反动文人的疯狂攻击,却无所畏惧,依然表现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凛然气慨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精神。他们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却毫不动摇,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必须修养这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人格,才能经得起失败和打击,最终获取成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激烈的人才竞争宣告了中国大学生无须为饭碗发愁的历史的结束。由“时代娇子”到为饭碗奔波,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大学生们感到迷茫、困惑,在这风云突变中充满了难言的苦涩、失落和沮丧,对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给予重视,对其中一些篇目认真组织教学,对学生是颇有教益的。如:《锦瑟》、《前赤壁赋》、《沙滩上的脚迹》等诗文,都是反映作者在坎坷逆境中的人生态度的。《锦瑟》一诗堪称作者的“心象”之作,诗中描绘了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伤的景象,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际和心情意绪;表达了对年华虚度的伤感、悔恨,无限迷茫的心境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声。这些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授课中只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就能收到矫正学生心态的效果。茅盾的散文《沙滩上的脚迹》更是描写了人在寻找、彷徨、悲观、等待、失望、前进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人生态度。这些千古不朽的名人佳作,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经历一次有序的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过程,启迪他们即使在挫折、逆境中也能具有旷达、乐观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刻意为学生树立的这些人格榜样,的确是对大学生进行崇高人格教育的生动素材。

    三、大学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化精品的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它可以广泛涉及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领域。但不可否认,在审美教育体系中,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也是各国十分重视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因。真正能够做到对古典音乐精品、中外美术名作有较高鉴赏水平的人只占人群很小一部分。现在大学里开设的这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只能是普及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即使是提高课,也不可能期望有很多人选修。然而,对用本国本民族语言创造的艺术精品具备较高的鉴赏水平,却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也能够做到的。在我国几千年文明长河中,古人曾留下无数灿烂文学明珠,其独特成就举世公认,其经典名篇、绝词佳句历千年而光彩不弥,获得各国人民喜爱,甚至被引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大学这一较高层次的教育上,所有大学生都应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进一步提高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精美形式之后的意境、形神、悲剧美、喜剧美、崇高、优美等美的形态,并用当代意识去观照历史上的真善美,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和发展自己对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感知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和诗词,它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意境,通过这些意境的审美,在潜移默化中,唤醒美感,陶冶自己的情操,修身养性。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写景一: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文笔优美瑰丽,作者极富想象力,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远近、高低、动静、声色对比;句式的铺陈、对偶;声律的和谐等等。在绘色方面尤其突出,清明的湖水,紫色的暮霭,红色的阁顶,青、黄的渡船,白色的孤鹜,金色的落霞……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色泽鲜明的秋日晚景。作者极写秋景之美,正是为下文引发对人生的思索作铺垫,从而使文章表现出更深刻的情意。大学语文作品中不仅大自然的美景能感染学生,使心灵净化,各种人物形象也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比如“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形象,自刎乌江、项羽失败的英雄形象,以及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大堰河”保姆的形象等,对于学生也都有特别的感染力。一堂生动别致的语文教学课,可以使高尚的人格和美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学生,使他们终身难忘。

    比如,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作者描绘物境,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并且以形象手段传达出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这样既描绘了自然景物的浩渺开阔,又表现作者自我人格的超拔高洁,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学生阅读欣赏这样优美的作品,在以有形之物衡量一切价值的媚俗之风盛行的今天,无形之中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懂得内心美、精神美才是最重要的,从而不断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反映客观世界(包括人的感情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是其它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它对于丰富人的感情,磨砺改造人的气质,使人风度举止变得更优雅、语言谈吐更加文明优美,都有特殊作用。如果当代大学生满足于从影视上了解文学名著,而对文学原著变得愈来愈缺少耐心细读,甚至不屑一顾,长此以往,其审美能力必将萎缩,想象力将趋于贫乏,审美情趣将囿于平俗化。这同我们所需要的跨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要求显然不符。马克思说,没有音乐的耳朵是无法欣赏音乐的。在21世纪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赋予大学语文以更重要、更艰巨的使命,即突出大学语文在美育方面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在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与传统文化继承相关的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过程,它应该贯穿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耐心的宣传指导,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则是其它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它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强迫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具体作品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学生尽心享受美的愉悦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中的美,并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求美,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是各类高等教育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诸方面有着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功能,在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应加强指导,尽快制定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或指导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逐步建立题库等等,以加快这门课程的建设,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K〕.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公共课大学语文编写说明〔A〕.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3〕扬之岭.美国师范教育和教师〔A〕.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苏美珍等.美国学分制特征及启示〔J〕.同济教育研究,1994,(1).
   〔5〕张承芬,孙维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22.

    作者简介:安萍(1963-),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96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