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苏中杰:为未来奠基
【时间:2007/7/29 】 【来源:四川文学 2005年第5期 】 【作者: 苏中杰】 【已经浏览2982 次】

    近期,《新京报》以“关于新语文运动”为内容约丁东先生写了《新语文读本的启蒙意义》,还准备让赵汀阳先生再写点东西,说明“新语文运动”之说已被舆论接受,其发展得到又一次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新语文运动呢?其精神核心是什么呢?
                        
    说得具体些,新语文运动的实际工作就是民间力量编写面向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语文教材”。这是一场国语教育改革、或语文教材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持续。改革开放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必然要反思教育,批评僵化落后的语文教育。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反思和批判达到高潮,作为新语文运动的前奏,也是新语文运动初期的动力之源——不改不行!
                        
    不改不行是共识,那么改什么呢?
                        
    我以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泛政治化和“工具论”,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忽略人的精神成长。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教育的首要责任,关系到个人的真正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学生阶段,正是实施这一教育的最佳时期。但多年以来,泛政治化和应试教育取代人文教育,除了僵化的思想灌输就是忙于应试。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教育的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从而忽视了教育的天职——育人。这不仅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无边的题海中进行无意义的苦熬,而且耽误了精神成长的最好年华。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成了未成年人的精神疑问,他们面对复杂的世相,只有困惑,彷徨,而成为工具型人才争取较多物质利益却承受精神贫困,则算是最佳选择了。如此下去,个人和社会的精神溃疡势必更加严重。这样的泛政治化在制造精神亏损的同时,又导致对语文学习纯技术化,连可怜的技能化和工具性目的都难达到了。所以,要改的首先是泛政治化,以人文精神为乳浆,培育青少年,以崭新的精神培育读写能力,催发文字才华。可见,新语文运动更应当是一场新精神运动,应是“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对此,我虽然没有同编其他语文书的朋友交交流过,但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的改革思路,贯穿在我主编的面对中学生的《读者人文读本》中,也贯穿在即将出版的面对大学生和全社会的《中国读本》中(前者按原策划应是《中国读本》中学卷,先另名出版)。具体明确到一点,就是让学生做人格独立的人,思想自由的人,有正义感的人,精神富有的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矛盾相当集中,又相当突出。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发展不平衡矛盾,资源环境同发展的矛盾,腐败同国家和人民的矛盾,传统文化同现代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分配不公的矛盾,旧体制同社会进步的矛盾,历史沉疴同当今实践的矛盾,等等,纵横交错,且特别激烈。面对官场腐化,道德沙化,两极分化,环境恶化,人们痛苦,彷徨,困惑,焦虑。在这样的客观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课桌不可能安放在世外桃源。回避和遮掩这一切,都会造成人的精神残疾。所以,青少年直接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考的、置疑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应纳入其视野,让他们以人类普世价值观思考他们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的事物,从而获取精神营养。因此,内容安排上,从青少年可感知的现象出发,切入其所关心的问题,如亲情、友情、爱情、师情、社会、人生、生命、伦理、历史、文化、教育、道德、信仰、宗教、战争、和平、科学、环保、“三农”、改革、民主、法制、自我、国家、人权、自由,等等问题,切入的深度则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达到的层面,从而促使其精神成长。
                        
    这是语文教育吗?这正是语文教育!
                        
    就说文才吧。说起好文才,人们似乎总有一种神秘感。其实好文才,就是知道的多,知道的深,表达得准确,表达得生动。就是不当作家,这种才能对于社会交往和日常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培养这种才能,语文教育应肩负起重大责任。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不理想。原因何在?在于传统的语文课本思想僵化。传统的语文课本的选编思路是文学中心主义,落实下来就是文学史中心主义,把文学史中心主义再落实下来之后,就是作家中心主义。因为着眼点是让学生了解文学和作家,所以就忽视了以思想和精神为主导。虽然文学和作家也能传递某些精神内容,但选编者不可能使之系统化,成为目标,所以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学生从语文教育中很难得到新的精神营养,特别是现代化观念,他们对身边的事物的感受、体察、认识就失去了新角度,知道的不多,知道的不深,表达得不准,表达得不生动——语文功夫就差。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严重缺陷。而克服这些缺陷,就应以思想精神为主导,让学生知道的多,知道的深,从而激起表达冲动,并以表达冲动推动思维训练,达到表达得准确、表达得生动之目的。
                        
    我认为,社会和人生,都应该从这里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135 位浏览者